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7,(5):14-15
8月28日,水利部陈雷部长、鄂竞平副部长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在8月30日的《人民时评》栏目发表王慧敏的署名评论文章。陈雷部长批示:“这篇时评,简短深刻,值得一读。”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六年八、九月间,李大钊同志曾担任北京《晨钟报》①总编辑。在短短二十二天内,他不仅编选、发表了大量文章,并以“守常”署名,亲自撰写十三篇②不同体裁的文章,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号召人们向封建主义进行战斗。这是五四运动以前,李大钊较长时间在北京从事政治宣传活动的开始。研究李大钊在《晨钟报》发表的文章,对于了解前期新文化运动以及李大钊在这一时期对我国民主革命运动所作的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晨钟报》的特色专栏之一,“大鸣小鸣”一般采用来稿,使用格言体的方式,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工整对仗的格式、幽默辛辣的语句,有针对性地发表对时人时局的个人点评,进行颇具特色的夹叙夹议。文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集中于对政局、政治家、政治事件等的关注,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关怀情结;栏目中蕴涵了强烈的情感、鲜明的是非好恶观和济世关怀情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初知识分子反抗权势、关注弱势、心忧国事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4.
《晨报》原名《晨钟报》,《晨钟报》创刊于1916年8月15日,1928年6月6日停刊,前后共存在近十二年,这在当时的报纸中算是生命力较强的一种。由梁启超、汤化龙、蒲殿俊等进步党人主办,随后成为研究系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5.
《试论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的燕赵文化渊源》、《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这些颇具分量的文章最近在河北电大学报“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高校学报界的关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期刊奖专家评委、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评价为“该栏目定位好、有意义”,“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  相似文献   

6.
《苏报》原为“营业性质之小报”,后在追踪时代潮流的过程中转成“善造风潮之报”。通过对各地“学界风潮”的持续报道,《苏报》充分彰显了报刊传媒的社会批判功能,并因此形成某种旨在批判教育腐败、政治专制和文化奴役的激进舆论。而后,章士钊等人主持笔政,着意对栏目设置和版面编排进行“改良”,公开发表“排满”、“革命”文字,使得《苏报》完全成为革命宣传的舆论工具。从《苏报》舆论的言论进路与话语策略来看,实经历了一个由和缓而激烈、由教育批评而政治批判、由双向“交流”而单向“灌输”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汇报》第五版有三个栏目:一是“文汇时评”;二是“新闻点击”;三是“媒体观点”。“文化时评”评述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针对性、指导性强骨力度;“新闻点击”点击的新闻一般配有图片、评论和资料,使新闻立体化;“媒体观点”摘录其他报纸一些作者观点,对启发读者思维,开阔读者视野有帮助。三个栏目组成一个版面,一个富有创新的好版面。  相似文献   

8.
陈冷(陈景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人,先后任中国近代两大报《时报》和《申报》的主笔。他首创"时评"栏目,配合时事抒发议论,被各报纷纷效仿,成为报纸的固定栏目,在从事报业工作的28年中,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潜心结撰时评9000多篇,开展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时事批判,对启蒙国人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时评写作手法灵活,风格多样,外在形态丰富。本文以其《时报》时期(1904-1912)的时评为分析的基点,浅析其时评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无题》一诗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就酷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惊雷。 早在一九一六年八月,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词《(晨钟)之使命》中曾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题,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上,起而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教育时评》栏目刊登了吕忠堂撰写的《教研室竟成“考”研室》的文章。不少同志对文章中提出的观点表示质疑,纷纷来文予以商榷。在新的形势下,教研室究竟应扮演何种角色,承担何种职能,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予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刊除全文转载吕忠堂的文章外,还刊发应畏之文章予以商榷。文中提出的观点,或许能给关心这一问题的人们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大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及作用,提出和谐社会大学精神构建的目标,论证了大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大学是充满理想的,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进行着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西方大学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典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到德国威廉·冯·洪堡"自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崭新理念到美国"融入社会、多元开放、通识教育、追求卓越"的理念创新再到联合国"持续发展,引领社会"的新大学理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是沿着两个基本脉络前进的:一是"注重理性"始终是西方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其实质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人文关怀;二是"象牙塔"始终是西方大学精神永恒的象征,其实质是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独立精神.这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永恒的"大学之魂".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读史诗《贝奥武甫》,从尚武、宿命、荣誉三个角度阐述了公元5至6世纪处于氏族社会的日耳曼人的英雄精神、生活状况、价值观念及宗教融合,指出《贝奥武甫》是一部充斥着"异教色彩",却以弘扬基督教精神为主旨的特殊说教作品。  相似文献   

14.
"大学"之大,在于它的精神,在于它将不断满足社会的即时需要,更为社会发展储备人力和精神资源,对未来社会描绘远景并做出承诺。文章集中讨论在中国大学系列中,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高职院校如何保存"大学"之大又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进一步明确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中共党内较早注意对农村秘密社会进行改造的是彭湃同志。他坚持从粤东农村地区的社会历史环境、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实际出发,以极大的革命勇气和灵活务实的革命精神对农村秘密社会进行了借鉴、联合和改造、镇压等一系列成功实践。同时,他还利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一平台传播了秘密社会的部分知识和党的相关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复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复兴即大学精神的复兴,就是要使大学祛除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之魅,不断引领社会,使大学与社会保持一定的张力,崇尚学术自由,实现大学自治,坚守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日益复杂。教师要主动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保持自身心理健康,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始终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是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以促进和推动社会的现代化;时代内涵是实现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现阶段,只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一部具有子学精神的著作.它在结构上宏阔丰富,内容上包罗万象,具体表现在对先秦诸子越世高谈、放言无忌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判,是一部从思想到风格上都具有子学特点的著作,形成了与后世史书迥异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坚信,存在着一个靠感官认识的可感世界,它是意见的来源;还存在着一个理智能够认识的可知世界,它是真理的源泉。传统的西方哲学家们在这一思维范式中不断追问世界的根据,由此培育出传统西方哲学崇尚真理的理性主义精神、信仰真、善、美的超越精神、张扬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文精神,以及用理性审察现实的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