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研究员主编的《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一书,由香港敦煌之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赞助,于2018年6月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随着佛教文殊信仰在中国的流行,山西五台山被认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唐代会赜等人检行五台山圣迹,创制"五台山图"并逐渐传播开来。敦煌壁画中亦保存了多幅五台山图,其中以莫高窟五代第61窟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化现图》的底本来自中原。本文从莫高窟中唐时期的五台山化现屏风日内容比较、图像的来源、中原早期底本的文殊骑狮图像及其来源传说等,对该图早期底本形式、特别是其图像的来源受粟特艺术的影响这一特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回鹘佛教流行,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崇拜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回鹘文文献和题壁中多有体现。13世纪后期,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走廊,成为河西回鹘的统治者。沙州、瓜州等地的回鹘人与蒙古人经过数十年的碰撞与磨合,至明代初期,在文化上逐步趋同,互相融合而成为裕固族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明朝中叶,由于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裕固族不得不由沙州、瓜州东迁至肃州一带。肃州原本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文殊山也成为蒙古豳王家族的皇家寺院,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裕固族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从文殊山发现的回鹘文碑铭、题记可以看出,元明清时代当地文殊信仰流行,裕固族先民所称颂、拜谒的文殊道场不是山西五台山而是今天酒泉的文殊山。此外,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3窟也被裕固族先民视作殊道场。  相似文献   

4.
榆林窟第2窟正壁中间绘文殊变,其上方为涅槃图,两侧为救八难图。关于这些图像的组合关系,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图像的细节进行了一一解读,认为这些图像应是以五台山文殊为中心,将《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和《文殊真实名经》的相关内容组合到一起,反映出当时文殊信仰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古今说《甘棠》诗者皆围绕“召伯听断甘棠下”,“敬其人爱其树”的主题。树木崇拜是世界上各民族都存有的一种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周人也有树木崇拜,《风》、《雅》、《颂》中多有树木形象,即与树崇拜的遗俗有关。甘棠非社树,召伯非社主,召南地的人们认为召伯亡魂栖居于甘棠树,并通过甘棠树往来于天地之间。召南地的人们关怀召伯亡魂,故有“勿剪”、“勿伐”、“勿败”、“勿拜”甘棠树的禁忌,故有《甘棠》诗的产生并传颂于后世。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我国上古时代的神话和原始崇拜,《淮南子》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籍,足可与《山海经》相侔。譬如,在古神话和原始宗教中都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的“两性同体”崇拜,《淮南子》内便有此类资料,此书《精神训》谓:“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所谓“两性同体”崇拜,是介乎女阴崇拜和男根崇拜之间过渡时期的生殖器崇拜。“两性同体”(androgyny)即人类里的畸形人——“阴阳人”(hermaphrodite)。周予同先  相似文献   

7.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当中的华严宗的根本经典,有人把华严经叫作经中之王。这部经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译本,一是晋译的六十卷《华严经》,二是唐译的八十卷《华严经》,三是唐译的四十卷《华严经》。全经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是一部了解大乘佛教的好书。问题是,其中有一段关于婆须蜜多女的经文,在晋译《华严经》中显得极为模糊,只有对照唐译的八十卷《华严经》才变得清楚。本文将对这种现象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狼图腾》,既高扬“羊性”,要求人们驯服于大自然,谋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又崇拜“狼性”,提倡人们凶暴强悍。因此,作品出现了思想悖论。而且,以“羊文明”、“狼文明”分别指代中西文化,这是简单化的、非科学的。“狼图腾”的崇拜,恰恰从反面映照出了国民的信仰缺失与灵魂空虚。  相似文献   

9.
西方佛学专家安东尼·托拉巴(AnthonyTribe)的力作"文殊:来历、角色与意义"一文刊登在2004年《西方佛学评论》第一期和第二期,全文共分三大部分,文章只选译其中的部分内容,旨在通过了解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的域外动态,为五台山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0.
日本杏雨书屋所藏敦煌写卷羽56号为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至第6卷的内容。该文移录了此残卷的内容,并以高丽藏本、碛砂藏本、《慧琳音义》转录之《玄应音义》以及碛砂藏本《华严经》经文对勘,作了详细的校勘。在此基础上,就写卷《玄应音义》与慧琳本之关系、《玄应音义》所据佛陀跋陀罗译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与敦煌写卷《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及传世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卷品开合不同以及高丽藏本、碛砂藏本与慧琳本的关系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殊山石窟群后山古佛洞中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两幅《水月观音图》,在其中一幅《水月观音图》中还绘制了《玄奘取经图》的小画面,它们与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中发现的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及《玄奘取经图》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古佛洞中还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一幅《摩利支天图》,类似题材也曾发现于敦煌与黑水城等地出土的艺术品之中。这几幅图像为研究西夏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唯识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体系雄阔,妙义无穷。《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汉译版本共有三种,其中以唐代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本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同时也出现了一部专门解释其中难读难懂之字的佛经音义之书——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该书作为一部重要的佛经音义,其影响很快就传布到域外。受此影响,日本的一些僧人在该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名为《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私记》(以下简称《私记》)的书。《私记》以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和日本大治三年觉严、隆暹等书写而成的《新华严经音义》为基本材料,同时采摭了其他小学之书。《私记》所引传统小学之书甚多,多处文字不见今本诸书,或与今本有异,这些差异大多与慧苑所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有关,这也进一步显示了《私记》与该书的密切关系;同时,《私记》所引故训资料亦有利于我们纠正今传诸小学之书之讹误。  相似文献   

13.
这篇作文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文题与内容不相符。就这篇作文的内容来说,较为合适的题目应是《我的老师》之类,而现在文章的标题却是《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因为其中有“那样”二字,就不单是写一个教师就能切合题目的了,因为“老师那样的人”,可以理解为类似老师的那种人。须知,“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和“我最崇拜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自明代西儒利玛窦开始,不断有学者对看似迥异的东西方文化进行类比,以期达到东西方文化相互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对《圣经》记载的一神崇拜及我国上古时期的一神崇拜进行比较,就圣经中的一神崇拜与我国上古的一神崇拜,甲骨文中对“上帝”的提及,中国古书中的“《创世纪》情节”三方面对其相似性进行类比。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相传东汉明帝时印度僧人摩腾、竺法兰传来佛教,首在洛阳建白马寺,次到五台山,以为是文殊师利菩萨道场,即于此处建寺传教。公元一世纪左右,原本出于西域的《华严经》中已提到中国内地的清凉山,这自然是在西域流传中编上去的,但反映出当时五台山佛教已有相当规模,以至名传国外。自此以来,经历代帝王及僧人多方经营,五台山寺院林立,香火极盛,一直是佛教的一个中心。而唐代,则是五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唐代五台山佛教的情况如何?日僧园仁  相似文献   

16.
千余年来,关公形象一直与《左传》和《春秋》有密切关系。《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名将关羽“好《左氏传》”,但是元代以后,在各种文艺作品及传说故事中关公却与《春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春秋》和《左传》是两部有联系却也有很大差异的儒家经典,《左传》侧重记载历史,《春秋》却侧重于阐发儒家的政治理念。元代以后的文人学者把关公和《春秋》联系在一起,主要也是为了借助关公崇拜传达儒家的“大一统”“讨贼”“君臣之义”等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劳伦斯小说《出走的男人》的反战思想和“领袖崇拜”(领袖原则)的内涵,论述了劳伦斯反战思想和“领袖崇拜”产生的根源与存在的背景,并阐述了它们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崇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崇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文章钩沉史籍文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廪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时,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车站48公里。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公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有25处,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之首。现存寺庙四十余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顸、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相似文献   

20.
<正>水牛山和宝相寺均位于济宁市汶上县,两地间距离20公里左右,均与佛教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水牛山位于汶上县东北,因水牛山清凉寺而知名。水牛山清凉寺原为文殊菩萨道场,与五台山清凉寺属同一时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后来,因为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寺内佛像、碑刻等文物遭到毁坏,现仅存有水牛山摩崖石刻和《文殊般若碑》。水牛山摩崖石刻仍存在原地,内容为一段佛经文字,共52字。水牛山摩崖石刻无明确纪年,其风格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相类,已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原立于水牛山峰顶的《文殊般若碑》先后被移至汶上县文化馆、宝相寺以及附近的中都博物馆,现与《章仇氏造像碑》存放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