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地理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地理教学。地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成为一个开放系统;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不再是一个单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继颁布 ,是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这两个配套的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 ,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依据。新课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无论是内容 ,还是形式 ,都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课程理念上 ,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应该是地理教学的理想状态,也应是地理教师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6.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制定出来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地理科学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其旨要是:以课程改革为导向、以转变教师教育理念为关键、以构建新型教学观、学习观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标准的准确定位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具有导向作用。 1.强调重建教育教学新理念传统的地理教育以知识传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结了新时代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育人方向;落实课程目标,审思核心素养;增强“实践力”,提升“教学力”;创设主题情境,贯彻主题教学;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教—学—评”一体化,放大教育功能;提升综合能力,胜任跨学科主题教学。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地理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构建互动性的初中地理课堂已经成为强化和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9.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锁会 《考试周刊》2011,(81):161-162
新课改的实施为教学课堂带来新气象。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率,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对高效课堂的含义,践行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借鉴"洋思"模式创设高效课堂的方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而要实施这一途径,只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关注点已从国家层面、专家层面转向学校层面、教师层面,课程话语也从理论、政策话语走向实践、应用话语,课程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将"文本课程"转化为"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解析课程标准的含义,针对当前的教学问题分析基于标准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 ,可以说 ,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目标、职能就不可能实现和存在。因此 ,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 ,把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作为实验工作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关系的和谐——民主、公平、诚信、合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  相似文献   

15.
陈成刚 《成才之路》2013,(11):68-6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得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转变。我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师应该做到  相似文献   

16.
李锋 《当代教育科学》2012,(10):12-14,47
制定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已成为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为了有效的落实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美国科罗拉多州教育委员会针对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开发了基于标准的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一致性的保障机制,为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1问题的提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系列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正日趋被广大基础教育教师所认识、理解与接纳.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倡导这样的课程、教学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的语文课程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要求学生能逐步做到独立阅读和写作,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科教育》2001,(7):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共分8个部分,包括: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正向我们涌来,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实施等方面。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