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球超太阳常数的极值区域之一。此处形成了一个"嵌入"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巨大的热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气,其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级城市群落所产生的中空热岛效应,对全球与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变化的动力"驱动"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效应。与地形热力过程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亚洲夏季风是世界上范围最广和强度最强的季风;从冬季到早春季节转换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造成青藏高原大地形感热的"快速响应"及其相对高值动态移动,在盛夏梅雨及其云降水带前沿线恰好停滞于中国"三阶梯"地形分布山地—平原过渡区。此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可能扮演着夏季风过程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角色。中国区域低云量与总云量极值区均与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中东部湖泊群与冰川集中区空间分布几乎吻合,这表明"亚洲水塔"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世界屋脊"特有的云降水结构不可分割。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局地与下游区域云降水过程水汽输送流型等均有显著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与全国低云量存在一个明显沿长江流域的带状高相关结构,充分表明长江流域降水与上游"亚洲水塔""热驱动"以及对流系统具有重要相关关系。从跨赤道经向环流的视角可发现,夏季南、北半球跨赤道气流低层强偏南、高层强偏北气流出现在东亚地区和北美区域两大地形对应的赤道区,这2个跨赤道极值区恰与青藏高原、落基山高原位置相对应。青藏高原纬向与经向环流圈结构与区域-全球大气环流相关机制,印证了"世界屋脊"隆起大地形的"热驱动"及其对流活动在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作用。青藏高原特殊水汽三维结构分布和跨半球的纬向和经向大气垂直环流图表明青藏高原对全球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显著。文章进一步以东亚、全球水循环的视角,提出了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念,认为在高原地区一个水塔的"供水"和"蓄水"循环体系,特别是高原地表冰川、积雪和湖泊作为"蓄水池"系统,使得所有的河流可作为"输水管道",将"水塔"的水向周边区域输送出去,高层大气也提供向外输送的渠道。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可构建"世界水塔"与其周边地区独特的水文功能概念,综合描绘了青藏高原"世界水塔"及其地球上一个完整的行星尺度陆地—海洋—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3.
新疆三大山区云的垂直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萍  彭宽军  陈勇航  陈斌  崔彩霞  余其多  杨彬  范佳  高菲 《资源科学》2011,33(11):2090-2098
云高不仅可以为飞机播云高度提供参考,还是研究云水资源和天气气候的重要参数。新疆山区的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40%,山区降水是其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承载着新疆年平均总降水量的84-3%。但是山区云观测资料严重缺乏,给云的定量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本文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CloudSat的云廓线雷达(CPR)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2BCLDCLASS资料。对比分析了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的高、中、低云云顶和云底高度的季节和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中,高云、中云和低云的平均云顶和云底高度以昆仑山区为最高,天山山区次之,阿尔泰山区最低,且三大山区的高云云顶高度差别不是很大,但低云差别较大;三大山区云顶和云底高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季节和年变化,其中昆仑山区变化幅度最大,低云的季节变化幅度相对于高云和中云较小;对于各山区同一种云来说,云顶和云底高度夏季达到最高,冬季阵到最低;从频数来看,阿尔泰山区的云顸和云底高度主要出现在5~9km、天山山区在5-10km,昆仑山区主要出现在6~10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地表遥感蒸散发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放  沈彦俊 《资源科学》2014,36(7):1478-1488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包括植被蒸腾与土壤蒸发,是地表能量平衡与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面过程研究的关键参数。卫星遥感技术的兴起,使获取大尺度非均匀下垫面的地表特征参数成为可能,一系列旨在精确估算地表实际蒸散量的遥感模型由此应运而生,以满足局地、区域乃至全球尺度蒸散发估算的需求。通过分析净辐射通量和地表与近地面大气层湍流热通量交换的方式,将遥感蒸散发模型分为单层模型和双层模型,总结其模型原理,讨论典型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蒸散发反演存在的遥感模型精度的图像范围依赖性和分辨率依赖性、时间尺度扩展及不确定性、模型验证以及地表辐射温度和阻抗5个问题。指出今后应加强地表温度反演精度、时间尺度扩展、有云日地表蒸散发、地面观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城区稳定边界层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州市城区空气污染严重与其特殊的大气边界层密切相关。利用兰州市城区现有大气边界层探测资料 ,采用多种稳定度参数计算方法 ,统计分析了该市大气层结稳定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天气形势的关系 ,发现兰州市城区冬季大气稳定边界层日间存在发生或发展的特有现象 ,并探寻了其形成机制 ,从而为兰州市开展空气污染预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华北香河气候与环境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香河站”)已具备从边界层到中高层气候环境的综合探测能力,加入了多个国内外大气探测网,是国际上少有的大气综合野外科学试验站。21世纪以来,香河站开展多次国际大型综合观测试验,在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基础上,开展了中高层大气能量传播和物质交换、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和空气质量、太阳能监测预报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继往开来,香河站将深耕先进探测仪器设备研制和更新改造,提升中高层大气热动力探测和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探测能力,建成集观测、试验和研究于一体的野外大气综合探测基地,提升对中层大气基本过程、上下大气层交换过程和机理、污染减排天气气候和环境效应等问题的科学认识,为我国在全球气候与环境议题上取得话语权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大风天气下北京城市边界层阵风结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北京 32 5米气象塔风温观测资料,研究了大风天气条件下北京城市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发现在大风天气条件下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阵风结构存在如下规律:(1 )大风条件下,对数风廓线规律可适用到 1 5 0m的高度,主要是因为城市下垫面的地面粗糙度较大,使得大风与地面粗糙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2 )阵风系数在地面附近较大,随高度呈负指数函数形式递减;(3)阵风强度随高度也呈负指数函数形式递减,但其递减率要小于阵风系数的递减率。  相似文献   

8.
将GRAPES模式通过嵌套降尺度、垂直网格加密等精细化处理手段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优选,为华南沿海风电场提供精细风场预报。气象模式分别采用6km×6km和1km×1km水平分辨率,并配置不同分辨率的地形和下垫面资料。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分别采用GRAPES自带的MRF方案和MYJ方案针对不同天气类型进行预报。将预报结果与测风塔同期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评估,结果表明: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并结合较精细的地形和下垫面资料,能有效提高风速的预报精度;通过精细化处理,GRAPES模式对风力发电的各风速段预报效果都有明显改善;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与地形、主导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配置密切相关,通过对天气形势的预判断和集合预报结果的后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风速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9.
张娟  肖宏斌  徐维新  祁栋林  李晓东 《资源科学》2013,35(11):2289-2297
利用1971-2010年40a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及盆地外缘托勒气象站的水汽压、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近40a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降水量、降水转化率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相对较低,90年代后逐渐增多,总体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近40a春、夏季呈持续增长趋势,而秋、冬季20世纪80年代呈弱的减少趋势,90年代后呈持续增长趋势;可降水量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分布特征,这与可降水量多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气温是影响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子,其次为日照,而相对湿度对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的分析表明,多雨年与少雨年可降水量保持相对稳定,可降水量与多雨、少雨年并无直接关系。降水量的多少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水汽输送、交换及降水转化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advances regarding land–atmosphere–ocean coupling associated with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its climatic impacts. Thermal forcing over the TP interacts strongly with that over the Iranian Plateau, forming a coupled heating system that elevates the tropopause, generates a monsoonal meridional circulation over South Asia and creates conditions of large-scale ascent favorable for Asian summer monsoon development. TP heating leads to intensification and westward extension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Atlantic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and exerts strong impacts on upstream climate variations from North Atlantic to West Asia. It also affects oceanic circulation and buoyancy fields via atmospheric stationary wave trains and air–sea interaction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formation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The TP thermal state and atmospheric–oceanic conditions are highly interactive and Asian summer monsoon variability is controlled synergistically by internal TP variability and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  相似文献   

11.
方汉杰  王裕锴 《科技通报》1997,13(6):389-392
杭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高温干旱、台风、连阴雨、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等.“八五”期间,杭州市梅汛期降水持续偏多,出现连续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洪涝严重;1994—1995年连续出现夏季持续高温酷暑、严重干旱的气候,造成杭州市“八五”期间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目前杭州正处高温多雨期,而海温异常、大气环流异常也是造成杭州气象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环形容器内双扩散对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数值模拟 ,研究了温度和浓度梯度为水平方向、内壁和外壁上的温度和浓度保持定值的竖直环形容器内的双扩散对流结构 ,其中浮升力之比N =GrS GrT=- 1 ,GrS 和GrT 分别为溶质格拉晓夫数和热格拉晓夫数 .首先对环形容器与矩形容器内的双扩散对流状况进行了比较 ;然后着重分析了在双扩散对流情况下竖直环形容器内壁面处的热 (溶质 )边界层以及平均传热 (质 )率Nu(Sh)随Le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溶质边界层的厚度随着Le数的增大逐渐减小 ,而热边界层随Le数的变化不大 ;与Sh数一直随Le数的增大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 ,当Le>1 0后Nu数随Le数的变化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近地层气象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1998-2003年7、8月份的北京市10个气象台站和一个自动台站观测资料以及大气所325米气象塔的观测资料,对北京市的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气象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夏季城市热岛现象明显,1998-2003年期间平均热岛强度达到1.64℃;强热岛主要发生在夜间,02时的平均热岛强度为2.62℃。而白天城市热岛减弱较快,14时的平均强度为0.6℃,有时甚至会出现冷岛现象;随着北京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其城市热岛强度>2℃的天数也在逐年增加,最强时可达9℃;当热岛强度很强时,北京市近地层的风场会出现较明显的热岛环流(辐合),且风速较小(<2m/s)。结合大气所325米气象塔的观测资料可以发现:城市强热岛出现时,北京市的大气边界层逆温不仅强,而且逆温层顶较高。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兴文  李跃清 《资源科学》2010,32(10):1932-1942
青藏高原由于条件艰苦,地面观测站点少,对其地表辐射整体特征的认识还较初步。本文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的地表辐射收支工程(GEWEX-SRB)提供的卫星资料反演的1983年7月到2005年6月的地表辐射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基本特征及云对辐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向下短波辐射全年均在高原西南部最大,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最小;②地表向上短波辐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春季,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存在区域差异;③地表有效辐射全年均为正值,在高原西南部最大,东南部最小;④地表净辐射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⑤云的地表向下和向上短波辐射强迫均在高原东南部最大,西部最小;⑥云的地表向下长波辐射强迫在高原西部边缘地区最大,西南地区最小;⑦云的地表净辐射强迫春、夏季在整个高原均为负值,秋季在高原东南部为负值、西北部为正值,冬季在整个高原均为正值并且水平变化小。  相似文献   

15.
程慧平  杨伟 《现代情报》2017,37(10):28-35
[目的/意义]云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个人用户接触到的云服务产品也越来越多,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技术和服务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个人云服务用户粘度不足,个人云服务质量急需改进。从用户的视角探讨个人云服务质量,对个人云服务质量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采用多维度多层次方法构建了个人云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入IPA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一步分类,利用SPSS 19.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绘制出IPA矩阵图,进一步划分出横向重要性与纵向满意度的指标。[结果/结论]构建了基于IPA矩阵分析的个人云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横向重要性指标体系由管理层、用户层和技术层3个维度构成,纵向满意度指标体系由保障层和提升层两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江南地区梅雨异常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卓蕾 《科技通报》2012,28(5):51-58
2011年梅雨季起止日期都较早,降水量较大,且呈现出相当的地域分布特征,值得深入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对梅雨相关环流成因和西太平洋海温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压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偏早,是梅雨偏早的强信号;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导致降水带偏南偏东;高空西风急流与降水异常有密切联系;中层"三阻型"环流分布有利于冷空气的持续南下,促进强降水的激发和维持;低空急流是梅雨主要水汽来源,长江中下游为水汽集中辐合区;此外,OLR和前期海温分布对副热带高压提早北跳和降水的地域性分布也有重要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Policy》2023,52(5):10474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Demand-pull (DP) and Technology-push (TP) on growth, innovation, and the factor bia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a two-layer network of input–output (market) and patent citation (innovation) links among 307 6-digit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1977–2012. Two types of TP and DP are distinguished: (1) DP and TP are between-layer spillovers when market demand shocks pull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pushes market growth. (2) Within-layer DP arises if downstream users trigger upstream innovation and growth, while TP effects spill over from up- to downstream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upport between- and within-layer TP: Innovation spillovers from upstream industries drive market growth and innovation. Within the market, upstream supply shocks stimulate growth, but this effect differs across industries. DP is not supported but shows a factor bias favoring labor, while TP comes with a shift towards non-production work. The results are strongest after the 2000s and shed light on the drivers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ts factor bias.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象现代化手段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风云2C红外云图可以发现,在近海"桑美"台风强度加强过程中,台风外围云系被台风外核区吸收,风暴直径明显减小,结构更为密实,台风眼由模糊发展为清晰;在迅速加强阶段,台风迅速向内收缩,呈现眼壁上螺旋雨带的发展特征。根据温州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的组合反射率和径向速度产品揭示了直到登陆前1 h,桑美台风的强度仍在加强的事实,从组合反射率可见,台风从单眼壁发展成双眼壁,之后发展成具备更加深厚眼壁的台风结构,此过程对应于雷达径向速度图表现为,从一个大速度区发展为二个大速度区,直至更大的速度区。从登陆前后几小时地面测站的变压计算气压梯度可以判断强风区大小,结合变压及小时极大风风向变化可判断登陆点,以及作出登陆后移动路径的短时预报;小时累计降水分布表明,其具有明显不对称分布特征,前进方向右侧大于左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台风环流主体区,外围降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田亚丹 《情报科学》2021,39(6):123-133
【目的/意义】针对现有主题演化方法难以满足预测目的的需求,本文从知识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知 识主题演化预测模型,为探究科学领域发展脉络与研究趋势提供方法。【方法/过程】通过Lda模型抽取知识主题,利 用马尔可夫和隐马尔可夫构建主题稳态与主题热度的演化预测模型。【结果/结论】以云计算领域的科学文献作为 实证分析对象,结果表明本模型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预测知识主题稳态分布情况与未来热度趋势,且在热度预测 精度上较灰色模型更高。【创新/局限】本文只考虑了横向主题内部的热度高低变化,没有进行纵向维度上各知识主 题间的对比。  相似文献   

20.
朱丹  肖天贵  谌芸 《资源科学》2010,32(10):1910-1917
利用四川地区1960年-2004年121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以及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对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60年-2004年,四川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的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整个四川地区降水的降水集中度呈减小趋势。东部盆地和西部高原的局部地区,枯水年出现旱涝的可能性很大,南部地区降水的可预报性较强。四川东部降水逐年减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转人干旱时期,西部降水短期内逐年有所增加,南部将转人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