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截至”与“截止”是两个使用较多的词。由于对它地细微差别未弄清,结果常常被误用。这两个词均是动词。“截至”是“到”的意思,“截止”是“停止”的意思。前者是及物动词,一定要带宾语;后者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 “截至本月23日,报名人数逾近千。”“办理登记换卡手续于本月底截止。”  相似文献   

2.
一些记者和通讯员在写稿时,常常将“截止”和“截至”混淆使用,把“×月×日截止”写成“×月×日截至”,或把“截至×月×日”写成“截止×月×日”。因此,“截止”与“截至”误用的例子时常见诸报纸杂志。其实,“截止”与“截至”意义相近而用法却不同。“截止”由意义相近的“截”和“止”复合而成动词“截止”,表示“停止”的意思,它们后面不能也不需要再跟具体时间作补充成分。而在“截至”一词中,  相似文献   

3.
“截止”是不再往前延伸,到一定期限停止的意思;“截至”是表示一个还没有结束的过程,为便于统计和说明的需要,而在某一时点切断、停止的意思。这两个常用的动词,在报刊、广播、电视中经常出现。但是,就我平时了解,有些新闻媒体中,有时该用“截至”的地方,却用上了“截止”,以致意思表达不准确,读起来或听起来觉得很别扭。下面列举一些使用正确的例子。 (1)截至二月底,中国已收到各国的有关组  相似文献   

4.
“接合部”和“结合部”是两个异形同音词,含义不同。一些报刊对这两个词常常混用,现举2000年1至4月《燕赵都市报》上几个例子: ①1月11日2—23版《唐山明天会更美》:“据市园林处绿化办负责同志介绍……生活小区绿化新景观、城区门面新景观、城乡结合部绿化新景观……” ②1月15日第3版《今年饮水更放心》:“公司计划将市  相似文献   

5.
多用一个“不” 意思弄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难道能否认这位老干部和妻子之间的感情不是夫妻之情,即性爱吗?(光明日报1980年5月14日第4版) 误用反问词语加双重否定,把意思弄反了。“难道”,语气副词,用作反问词语,表示不可能。“否认……不是……”,双重否定,负负得正,变成肯定,意即“是”。连起来看,意思是“不可能是”。而作者的本意正相反,是想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是”。故应删去“不”字。 2、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难免不冒出几篇不好的作品……(《中国青年》1980年第8期《无影灯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1986年8月25日《新疆日报》第四版“教育随笔”栏里,刊登了一篇《请勿轻易把失足青年推出校门》的短文。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这三个中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豆寇年华,……他们的失足不但是本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这里,“豆寇(应为“豆蔻”)年华”一词用错了。按《辞海》的解释,“豆蔻”有两层意思:(1) 植物名;(2) 喻处女。一般形容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这里用来指十六七岁的男  相似文献   

7.
“参与”是参加的意思。可是,时下“参与”一词,在一些报刊上经常误写为“参予”、“参预”、“参于”。请看以下几例: 《杂文报》1991年8月16日三版《不是安坐品茗时》一文“……杂文要积极参予这一伟大的工程……”。《僚望》周刊1991年第48期《依法即可责“众”》一文“……参预往往成群结伙……”。  相似文献   

8.
“诞辰”和“诞生”两词被混淆误用的例子不少。我随便翻翻近来几家报纸,便找出这么多例子: ① 4月23日是廖仲恺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1987年4月24日《新华日报》) ②今年4月23日,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先生诞辰110周年。(1987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③为纪念廖仲恺诞辰110周年和何香凝逝世15周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在报纸上,常可见到“作”与“做”两个字混淆误用的现象。如何区别二者的正确用法?这要注意几点。从字的渊源演变看,“作”字的产生早于“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才逐渐分化形成两个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二者都作动词用,所不同的是:“作”的基本义是“起、起来”,如“风雨大作”。“作”在句中带的宾语一般是动词,如“安排、估计、斗争、  相似文献   

10.
“发挥”是个常用的动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有两个义项:一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积极性,——炮兵的威力”;二是“把思想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题意,借题一—”。这是就其词义而言。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它在造句中经常做句子的谓语;做谓语时,前可加状语修饰限制,后可带宾语和补语,如:“我们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其中,“发挥”做谓语(主语是“我们”),“要”,“充分”在“发挥”之前,皆为状语;“出”、“优势”皆在“发挥”之后,前者为补语,后者为宾语。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也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如:“威力的发挥要充分”,“我们要注意优势的发挥”,“发挥的意思要准确”。做主语和宾语时,其前可加定语修饰限制,如前两例中的“威力”和“优势”。在造句中,要正确地运用“发挥”一词,  相似文献   

11.
近读4月12日《信息日报》《宿松:越狱静悄悄的背后》一文(摘自4月1日《浙江工人日报》),见“8月流火,监房里依然是难耐的燥热”一段文字,不禁愕然。 记得1994年第4期《新闻学苑》曾刊发笔者的《“七月流火”误用论列》一文,指出一些报刊文章常误用“七月流火”一词来形容暑热。其实“火”是星名,如孔颖达  相似文献   

12.
在动词后、宾语前如果有较长的修饰语,宾语容易被忽视而漏掉,使句子缺少真正的宾语。试看以下各例: ①“今年花生下种前,他们又一次讨论研究了花生的选种、浸种、催芽和种植规格。”(《光明日报》1982年5月10日第一版) 动词“讨论研究”的对象只能是“问题”之类。“选种、浸种、催芽和种植规格”只有作为“问题”才好“讨论研究”,因此句末应加上“等问题”字样。原句缺少宾语。③“……将原来珠算的不变记数法发展为可变记数法,创造了直打直看原数,直打斜看半数,斜打斜看原数,斜打直看  相似文献   

13.
介词“从”和“在”都可以表示时间,但意思不完全相同。“从”表示时间的起点,其后常常有“起、开始、以来、以后”等词相搭配。例如:  相似文献   

14.
“既”与“即”在语言运用中经常被混同而误用。其实,这两个词是根本不相同的。从读音上看,“既”读作“jì”,“即”读作“jí”,读音并不相同。从意义和用法上看,两者相差更远。“既”,可属副词,是已经的意思,如:“他去天津是既成事实,改变不了。”可属动词,是完了、尽等意思,多用于书面语,如:“食既,徒步而归。”也可属连词,常与“且、又、  相似文献   

15.
“泠”与“冷”两字可能由于字形相似,故往往有人认为彼此是一码事。因此,时下有些报纸上的文章常常把“西泠”写为“西冷”。例如,《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4版,在题为《开国大印是何人刻制?》一文中写道:“……即向杭州西冷印社创始人……”;又如,江苏《扬子晚报》1999年12月15日 B19版,在题为《金陵八旬翁家藏三件宝》一文中写道:“……石老早年从学西冷印社社长……”。等等,不再一一赘举。其实,上述二例中的“西冷”系“西泠”之误,  相似文献   

16.
读报中遇两例误用“蒙难”一词: “当鲸鱼的气腔一旦发生了炎症,便失去了判定方位的能力,从而误至海边搁浅而死亡……过去发生的所谓鲸鱼集体自杀事件,实际上是集体蒙难事件。”(2月22日今晚报三版《不是自杀而是蒙难》)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这就是“大学生”这一概念的内涵。进大学读书以前和大学毕业工作之后,就不宜称其为“大学生”了。但是,现在有些报刊误用“大学生”一词的现象较为多见。例如,山西日报去年11月15日第一版《退职还乡的大学生》,其所指“大学生”,并非现在在“高等学校读书”者,而是1958年从某矿业学院毕业分配当技术员,五年后因病退职回乡的一位同志。又如,工人日报1月15日第二版《大学生陆敏贤甘下小厂捧“帅印”》的报道,其所称“大学生”原是“1970年从上海交大毕业的”。人们若只看标题,不看报道内容,就会以为是在校大学生中途跑到工厂去当“官”了呢! 诸如此类的对“大学生”一词的误用,有损于汉语的规范化,应当避免。  相似文献   

18.
《新闻通讯》八六年十二期《杂谈编辑集纳性来信小专栏》一文中写道:“许多读者,是在被所见所闻所感动、激怒、启发,觉得必须让报社知道,最好能公诸于众,让众人评说,才给报社写信的。”此处误用了文言兼词“诸”。所谓兼词,即指文言里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意思和作用的字。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这就是“大学生”这一概念的内涵。进大学读书以前和大学毕业工作之后,就不宜称其为“大学生”了。但是,现在有些报刊误用“大学生”一词的现象较为多见。例如,山西日报去年11月15日第一版《退职还乡的大学生》,其所指“大学生”,并非现在在“高等学校读书”者,而是1958  相似文献   

20.
《新疆日报》1986年4月8日一版刊登一条简讯,全文如下: 新疆钢铁公司炼钢厂首季生产告捷生产合格钢四万一千多吨新疆钢铁公司炼钢厂截至3月21日凌晨,生产合格钢4.1万多吨,提前10天超额完成首季生产任务这条消息的副题和内文都使用了“合格钢”这个词组。其实,“合格”二字实属多余。因为说“生产钢4.1万多吨”,意思已足以表达清楚了。读者总不致于误会,以为那4.1万多吨的钢中,既包括合格的钢,也包括不合格的钢。通常,报道某手表厂的年产量,为什么只说年产手表多少,而不是说年产“合格手表”多少呢?同样,报道某自行车厂的年产量,为什么也没有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