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2007年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浙江卫视的系列报道《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获得了一等奖。这组系列报道是浙江卫视历经半年,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走过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8个省的60多个市县创作完成的。系列报道展现长征历史,见证时代变迁,关注在  相似文献   

2.
颜军 《军事记者》2006,(12):15-15
中国国防报在策划长征宣传的时候,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来说,长征意味着什么?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传奇史诗,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们的报纸,就应该用鲜活生动的宣传手法,让长征精神深入千家万户,去感染我们的读者,感染我们的青少年。为此,《中国国防报》结合自身的报纸定位和宣传特点,精心策划了“寻找长征路上的红色密码”和“追寻长征路上的红色…  相似文献   

3.
《湖北档案》2006,(10):26-26
7月20日,红二十五军老战士李天忠在武汉家中接受采访.远离中央孤军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其3位主要领导人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在长征路上一死两伤.  相似文献   

4.
崔永元 《青年记者》2006,(22):18-18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的感悟力和执行力。[编按]  相似文献   

6.
吴伟洪 《青年记者》2006,(22):17-17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7.
方立霏 《北京档案》2006,(11):12-14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当毛泽东的豪迈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还在几代人心中回响,当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带领的"我的长征"队伍还行进在70多年前的老路上时,2006年8月1日,一个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档案史料展在一个正在建设之中、尚未被公众认识的公园里隆重展出了.  相似文献   

8.
袁袤翔 《青年记者》2006,(22):14-15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9.
去年五六月份,我作为“长征战场巡访”小分队成员之一,全程参加了整个采访活动。在为期40天的采访过程中,我和战友一起巡访长征战场,着实体验了一把当记者的感觉。苦尽甘来出佳作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当我踏上长征路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相比70年前红军来说,这点苦已经不足挂齿了,但即便如此,长征路上的苦仍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是体力之苦。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长征路上,路难行走,天气恶劣,我们车步结合,常常是一天下来,有大半天时间用于赶路,只有小部分时间用于采访。二苦肠肚之苦。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在长征路…  相似文献   

10.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06,(12):13-13
二战名将麦克阿瑟说过:老战士不会死去,他们只会慢慢消失。对于创造了长征这样一个世界军事史上奇迹的红军前辈们来说,尽管穿越了70年时空隧道,但是他们铸造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永远值得后来者继承和发扬。军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宣传规模空前。我们时事部根据报社的总体宣传计划,从8月1日开始到10月23日,总共编辑了12个《长征·广角》专版,推出了“我和长征有个约定”、“红色旧址”、“万水千山的诉说”、“寻访老红军”、“外国人写长征”、“邮票上参加过长征的著名人物”、“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长征路上新景观”等近10…  相似文献   

11.
江坪 《新闻实践》2006,(12):41-41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网络媒体掀起了学习红军长征精神的热潮。在报道中,各新闻网站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绚丽画卷。三代人的心语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各省市新闻网站都开辟了专题,人民网在全国新闻网中带了好头,丰富的纪念活动报道、怀念文章  相似文献   

12.
黄彩虹 《军事记者》2006,(12):16-16
用文字寻找传奇,用镜头着力发现。解放军画报编辑部集一年之功,策划实施记者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不仅组织了18个系列摄影专题报道,而且还推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在军内外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从去年10月开始,画报编辑部就多次召开记者、编辑专题研讨会,拟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图文报道方案。从今年1月至10月,画报开设系列连载专题栏目,选取长征路上重要的9个“红色旅游纪念地”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特色的重点报道,每期以6—8个页码的版面集中报道一个纪念地,以形成分量重、内容新、图文美、形式活的纪念性报道规…  相似文献   

13.
陈乐道 《中国档案》2006,(10):31-31
人到中年,照旧的说法早该不学艺了,近来我却偏偏迷恋上了画儿,当然不是画画,而是看画。举凡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等,不一而足,皆在所看之列。近来我从书店、书市乃至街头冷摊,又陆续抱回一些画册、画页。其中就有《长征画集》《长征路上写生画集》。  相似文献   

14.
王学文 《青年记者》2006,(22):10-11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5.
徐占权  徐婧 《新闻世界》2006,(10):56-57
侯清芝全家参加长征的八口人是:侯清芝、父亲侯昌千(又名侯德成)、母亲殷成福、叔父侯昌贵、爱人刘大妹、大弟侯清平,二弟侯宗久、妹妹侯么妹.年龄最大的是他年近50的父母,最小的是才5岁多的二弟。侯清芝一家于1935年11月19日,艰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到1936年10月,有三人到达陕北,走完了长征的全程。在长征路上,侯清芝一家八口牺牲了四人,即他的父亲、叔父。怀有身孕的爱人和妹妹;二弟侯宗久长征中寄留在甘肃成县群众家中,到达陕北的只有侯清芝、侯清平兄弟二人和他们的母亲。[编按]  相似文献   

16.
余玮 《山东档案》2011,(3):60-66
王新兰,原名心兰,是萧华将军夫人。1924年6月出生于四川宣汉。从小受到革命熏陶,5岁送过情报,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是长征路上最小的女红军。历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员、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  相似文献   

17.
宋志标 《青年记者》2006,(22):12-13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8.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是个热门话题,眼前、耳畔不断出现着“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情”的宣传,各个媒体各部门都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式,发挥特长、淋漓尽致地去报道。  相似文献   

19.
《长征论坛》是解放军报文化部《文化·长征》版的一个品牌栏目,所刊发的作品也多次在全国各种评奖中获得大奖。2006年,《长征论坛》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一等奖。如今,经过几代编辑的苦心经营,《长征论坛》已成为提升长征副刊品位的一个亮点。如何将这个栏目在今后的日子里办得更好、更有特色,作为这个栏目的责任编辑之一,  相似文献   

20.
黄小裕 《新闻实践》2006,(11):22-23
2006年3月到10月,浙江卫视携手国内8家省级卫视和长征路沿线近百家媒体,以及新浪网、新华网、浙江在线、钱江晚报、浙商杂志,策划推出了大型新闻行动《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报道团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历时6个多月,跨越8个省,长驱两万五千里,通过重走长征路,寻访在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