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问:刘老,您作为当年长征的亲历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好吗? 答:好的.红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分别编入方面军各师,红七十三师跟随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红七十五师留在鄂豫皖边坚持斗争.  相似文献   

2.
于斌 《湖北档案》2006,(10):15-20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纪念长征的胜利,找寻红军的足迹,在湖北这块血染的土地上,向英勇卓绝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3.
朱江 《湖北档案》2023,(9):14-17
<正>前言: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是一片红色沃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红四方面军、红三军曾转战郧西县。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2月到达至1937年8月撤离。目前,郧西县有革命遗址46处,其中,红二十五军遗址15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二十五军转战郧西长征历史步道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被列入“十四五”文化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库。目前,郧西县正在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  相似文献   

4.
石仲泉 《湖北档案》2016,(10):47-48
长征已过去80年了,但长征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仍有一些需要厘清的基本概念和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 ●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是全困十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创建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信阳,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红色老区。  相似文献   

6.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先后长征经过甘肃,并在甘肃会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大会师。在此期间,红军在甘肃民族地区广泛地宣传和模范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了对藏、回等少数民族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保证了长征中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播下了革命火种,推动了甘肃少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现将各支长征部队在甘肃民族地区所做的民族工作分叙如下。一、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红二十五军1935年8月15日,长征在甘肃的红二十…  相似文献   

7.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后改称红二方面军)相继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红军长征中是如何进行物资筹措的呢?  相似文献   

8.
最早进入甘肃的长征队伍红二十五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11月16日,诞生于鄂豫皖的红军第二十五军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终南山,直抵西安近郊。在终南山下的子午镇,从缴获的国民党报纸上,得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将北上甘肃。恰在这时,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键民从上海经西安辗转来到红二十五军驻地,带来了中央文件和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有向北行动的确切消息。这些消息使红二十五军的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如获至宝,立即在长安县丰峪口召开鄂豫陕省委会议,部署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行动方向。鉴…  相似文献   

9.
边哲 《湖北档案》2006,(10):30-31
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后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代书记,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相似文献   

10.
红二十五军征战鄂西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杰 《湖北档案》2006,(10):21-22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戴季英为参谋长,郑位三为政治部主任,全军2980多人由河南罗山的何家冲出发西进长征,于12月9日进至雒南(今洛南)的庾家河.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对于激励人们继承和发扬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推动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省各级档案部门进一步发掘和提供利用革命历史档案,用反映红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的档案史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服务契机。红军长征历经11个省区,而在甘肃境内活动的范围最广,过境部队最多,在甘肃会宁实现了三军大会师。1935年8月2日,红二十五军由陕甘交界的双石铺西进甘肃,策应中央与主力红军…  相似文献   

12.
1934年8月9日,红军到达康家河,村民都躲进山林。徐海东当晚就揭露反动派的载赃找到政委吴焕先和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三人一商量,决定郑位三起草一分《什么是红军》的传单,由军部宣传科长刘华连夜赶印出来。(见程子华、郭述申、刘华清等著《德高望重的郑位三同志》)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前夕,刘华清同志在向姜为民、张明金回顾红二十五军长征时说:“当时我在军政治部任组织科长,这是长征出发前整编决定的。长征出发时的《宣言》是我亲自刻印的。同时还刻印了其它一些传单、张贴布告,书写标语等,对战士进行宣传动员,使每个同…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写红军长征是1935年下半年 范长江第一次写红军长征是1935年下半年。当时,红军部分主力正跨越千山万水,战胜重重困难北上,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先后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二十六军会师。国民党蒋介石方面,调集重兵,包括中央军、地方军和“民团”,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天上还有飞机侦察和轰炸,实行“前后左右上”五位一体的攻击战术,  相似文献   

14.
<正>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先后离开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将台堡,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列宁曾经指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长征回忆录有的是对长征全程的回顾,如《历史的回顾——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康克清回忆录》《杨得志回忆录》《李坚真回忆录》《黄克诚自述》等;有的是描述一人、一事、一个事件的片断、一次战役,大多散见于《星火燎原》《星火燎原》未刊稿、《红旗飘飘》、文史资料选辑、《中共党史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以及一些报刊。这些回忆录有的以人物为中心,有的以事件为中心,有的以专项工作为中心,汇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弘扬长征精神,做好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报道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挥引领舆论,彰显传播力和引导力的重要任务.广播电视媒体应拿出长征"吃苦"的劲头,用长征精神勉励当下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激发砥砺前行、艰苦奋斗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 红四方面军长征,即是四次“围剿”没有冲破,根据形势对我们不利,部队留在原地更削弱,所以长征是对的,是正确的.既然失败了就应该长征,长征到川陕边是好得很;人多、地形好、政治条件好是红军发展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探索重大历史题材报道新路策划实施"长征工程三年计划"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提议并策划了"长征工程三年计划"大型采访活动.长征采访组先后于2004年10月16日至2005年1月13日和2006年9月15日至10月30日,乘车沿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及红四与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路线采访.  相似文献   

18.
宁黎黎  王珮 《中国广播》2014,(11):F0002-F0002
2014年10月28日。中国广播联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感知中原倾听信阳——全国电台走进信阳”大型采访活动在河南省信阳市启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中共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副市长、宣传部部长杨慧中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中国广播联盟秘书长伍劲松主持。为期3天的采访中,来自全国四十多家电台的近百名记者走进许世友将军故里、新县革命博物馆、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美丽乡村郝堂、信阳电子信息产业园、信阳毛尖主产区等地,重温信阳厚重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展示信阳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报道信阳独特的生态、资源、民智优势,以及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9.
张敏卿 《兰台世界》2005,(11):60-62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曲英雄乐章,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奇迹.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作为当年参与指挥红军长征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周恩来在长征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活动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