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探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对地方高校创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模式措施的分析.阐明了地方高校公选课,尤其是建立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特色文化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方面,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一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养成教育.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更好地履行大学使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15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引发我国高等教育深刻而全面的变化,特别是本科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开设公共选修课(以下称公选课)是多数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公选课"对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学素养不无裨益".但公选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就当前高校公选课程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我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多数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公选课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高校公选课建设在教育思想观念、重视程度、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课程管理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加强公选课建设,应正确认识其目的与作用、加强选课指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学生选课,在自由与秩序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并突显师范特色,充分发挥公选课加快教师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文章结合旅游文化特点,分析高校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在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旅游文化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并提出课程建设应明确目的、强化地位、注重实用、凝练特色、主辅并重、创新考核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校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自由选择后,学校组织集中讲授的课程。目前,公选课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丹  吴敬 《教育》2011,(32):48-49
"高校公共任选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素质、专业拓展、文理融通和全面发展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功能。"目前,高校公选课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例教学法更能催发学生兴趣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在其名著《教育论》(1861)中提出"人体健  相似文献   

7.
劳动法公选课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有必要开设劳动法公选课,教师应当合理设计劳动法公选课,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开设公选课是多数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公选课存在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机制落后等诸多课堂问题,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以求提高公选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通识教育已为全球高等教育普遍接受的背景下,公选课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公选课在我国高校的整体教学活动中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只有从教育理念、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当前公选课运行中的症结,以通识教育理念及课程教学论为指导,解决公选课管理中存在的数量相对不足、学生课程权力缺失、盲目选课、功利选课、质量监控以及教师激励机制等诸多问题,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并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0.
自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我们对我国较早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6所大学的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涵、课程开发、课程方案的认识,结果发现:许多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理念,没有机会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他们迫切希望了解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案的相关信息并获得有计划的选课指导.  相似文献   

11.
对高等院校开设公选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多数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学生选课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考核制度、教学监控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试图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公选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面向对象多样化、知识涵盖面广而成为高校由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推力。结合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探讨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式,旨在为公选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超越功利主义、塑造完善人格的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共识,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公选课的开设应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公选课课程设置缺乏规划、教学效果不佳等不足需要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及学生三方面入手加以完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公选课通识教育功能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倡导大学人文教育和振兴传统文化的当下,高校开设传统文化类公选课十分有必要。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的传统文化类公选课数量在增多,但存在诸多问题,质量有待提升。针对目前授课对象的现实状况,提出传统文化类公选课需将灵活性和规范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协调,教学内容应注重基础性和趣味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环境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使大学生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是国家培养跨世纪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共同编制的《全国1996—2010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明确规定: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修课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来源、知识背景不同,如何通过开设该类公选课,使学生在学习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环…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打破狭隘的专业观念,培养具有通识的创造型人才已成大势所趋,尤其是1995年9月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以后,全国迅速出现了一股文化素质教育讨论和实施的热潮且方兴未艾。我校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需要,近年来在文化素质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作了不少探索和努力,比如改革课程结构开设人文公选课,开办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开设辅修人文社科第二专业,支持和指导学生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文化素质公选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其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是影响学生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关键.针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公选课课堂教学环节,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学生为本、全程参与、激发活力"的原则,从完善教学内容、激发课堂活力、创新考试模式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公选课全程参与式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研究成果将对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公选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产物。但公选课的开设与教学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冲突(高校培养计划与地方培养目标、知与行、专业发展与人文教育、开放性与质量监控),严重制约了公选课的发展。为了科学地推进公选课长效发展,必须在正确把握四种关系(目标与学分、专业发展与综合能力、导与学、开放与监控)中加快推进公选课建设,充分发挥公选课在实现教育目标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发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未来就业是大学生选修公选课的主要动机。然而,由于高校公选课存在的课程建设管理不到位、缺少选修指导等因素,导致选修学生到课率低的现象。鉴于公选课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应当在加强开设课程的遴选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加强课程监督和评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以及科学引导大学生选课等方面加强高校公选课的建设,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生命在场的关注与形塑,是高校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育人功能的突出表现。从教学宗旨角度看,这一理念赋予了大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滋养,有助于化解外国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感染并根植"开放的"和"世界的"道德理念,能够缓解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文本逃逸的趋势,是回归教育净化心灵的本源与响应"以人为本"的号召的注释。从课程自身建设角度看,这一理念是彰显公选课价值、提高公选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是后喻时代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困境之破冰的有益尝试,也是高校教改路径的有益探索,还能改善师生关系、化解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