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客观"与"公正",是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原则,同时也是使新闻传播更具说服力和可信性的有效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这是新闻传播者的不懈追求,也是广大受众的强烈愿望.探讨客观报道和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力求使新闻报道做到客观、公正,并能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是对新闻传媒及新闻从业者的一项基本的业务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真实和社会责任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话语,也是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核心.新闻的客观公正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命题.无论是批判学派的代表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的研究,还是经验学派"把关人"理论都显示了新闻的选择性和偏见性.由于媒介是现实的幻影,新闻真实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西方新闻界所选择的"真实新闻"往往是表象上的真实,其目的是为其阶级服务的.新闻是政治知识的一种提供方式,也是参与政治生活的潜在激发因素之一.经验学派的"议程设置"则更加从定量研究上证实了所谓的社会责任不过是当权的利益集团利用新闻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杨子平 《新闻实践》2009,(10):49-51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新闻传媒领域日趋融合,多地域、多媒介、多媒体就同一事件集体发声、共同报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体现在"规定动作"中的重大主题宣传、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先进典型和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传播之中.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兽性     
国人潜意识里有种"公共崇拜",涉及公家的就是好的;国人潜意识里还有种"科技崇拜",越是新的越是发达的就越是好的.这很容易导致"体用不分",混淆"是"与"应该". 新闻,关乎真相,关乎民主,关乎公正,但新闻并不等于真相、民主、公正.新闻其实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新闻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  相似文献   

5.
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观念在"公共领域"思想以及"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下,由过去以信息传播与服务为主转向成为公民意识的参与者与鼓动者.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组织者.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民众关注度、参与度下降,效果不佳,前景模糊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最终目标应当将受众定位为公民而不是现在的"平民化视角下的市民",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公正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社会历史公正和记者形象公正尤为重要.注重社会历史公正,提升媒体公正,反之会损害新闻形象;记者形象公正是记者职业道德的应有之义,要实现和维护它,关键是形成正常的教育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罗自文 《当代传播》2011,(3):118-120
在当今数字化影像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处在一个类似"七年之痒"的低谷期.社区影像的传播是发展传播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电视民生新闻最终走向公共新闻、构建公共领域的必经之路.树立话语观念,转变价值取向,发展传播手段,培养影像民主素养,是电视民生新闻走向社区影像的几个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末,在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开播一周年之际,该栏目在总结自身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打出了“公共新闻”的旗号,并邀请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20多名权威专家就“公共新闻”与卫视新闻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一时间.“公共新闻”这一电视新闻新形态(抑或是新概念)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将其看作是中国社会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9.
代雅赤 《传媒》2018,(12):83-85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就业难与媒介化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日益上升、用人单位猎寻优秀传媒人才难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进入公共传播时代,传播关系由原来的强主体性特征转变为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传播过程中的公共理念与公共精神成为基本的传播伦理要求,传播目标的公共利益取向日益突出.与之相对应,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公共传播范式转向成为必然,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应转换原来的"新闻传播"范式为"公共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10.
程栋 《当代传播》2011,(1):66-68
某些学者指出,"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走出被人诟病窘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面.这不仅没有可靠的社会语境的支持,也缺乏新闻范畴体系的逻辑学依据.民生新闻是依报道对象所划分的与"吏治新闻"相对的一种新闻类型,与"公共新闻"、"公民新闻"(参与式新闻)逻辑划分标准不同,都应作为成员,共同完成新闻范畴的增量革命.三者也不是新闻史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公共行政的学理基础出发,对政府新闻发言的三个主要概念加以界说,政府新闻发言不是"发言",而是一项公共传播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个公共信息系统;政府新闻发布会不是"会",而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在此基础上对其主要方面进行公共传播意义上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法制新闻本身的性质出发,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法制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如法制新闻的内容失实,法制新闻的报道缺乏公正,法制新闻的品位低俗等等,并列出了各个问题的表现,阐释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新闻知识》2006,(1):22-24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是发轫于美国,激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在澳大利亚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的一种新理论形态。本文对公共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的新闻理念作一比较,文章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传媒角色——“公共领域”阐释和思考的结果。并试梳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人们描述了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公共领域在现实社会却遭遇发展的困境。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未完全实现,那么,在中国的现状又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最具公共性的网络和打出"公共新闻"牌的《1860新闻眼》的分析发现,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林凌 《东南传播》2012,(5):128-130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发展瓶颈却不容忽视。面对诸多发展瓶颈,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的改革与发展应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发展关注公共领域的"大民生";以"社会责任"为指导原则,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引导公众价值观为任务,合乎社会和谐与道德准则;注重向新媒体拓展,特别是手机媒体和微博,构建公共互动平台。只有贯彻好这些策略,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才能走出更宽更广的路子。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受政治体制、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中西方在新闻教育上产生了诸多差异。由于我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艰难和西方主宰国际传播秩序的原因,使得我国经常遭遇由于中西方文化隔阂而产生的偏见,并对西方媒体的误读无能为力。因此,为了培养未来新闻人在新闻传播上的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改变西方媒体主宰国际传播秩序的格局,促进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我国必须对新闻进行"教改",对西方新闻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适合国情的新闻教育道路,不断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工作的传播格局和方式,也加速了社会传播的速度、领域和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三聚氰胺"、"天价酒"等一系列公共事件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在社会和公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网络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成为当前新闻工作的一大亮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研究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改  相似文献   

18.
徐一化 《新闻窗》2010,(6):22-25
新闻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调整新闻传播事业内部、调整新闻传播事业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调整整个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内化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新闻"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发轫,到90年代盛极一时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大批新闻传播研究者、新闻从业者、新闻教育工作者联合行动,新闻媒体、新闻院校、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无论是对美国社会还是对当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仁 《新闻三昧》2003,(3):26-26
刘少奇同志说,我们的新闻“必须是客现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西方记者由于站在与人民对立的立场,固然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这四点。我国的新闻记者虽然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但有时有些人在抓新闻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也会如同盲人摸象,不得要领。如一些人认为,以正面宣传为主就应回避问题;另一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