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数据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上数字技术特有的赋能属性,使得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显现并成为数字时代创新的土壤。与此同时,传统的技术和产业边界不断被突破和融合,原有的创新系统理论已经难以刻画和解释数字创新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政府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从数字创新的本质出发,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有助于准确和系统性地掌握数字时代的创新规律。在综述现有主流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创新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数据要素化和数字赋能,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体系,阐述其概念、结构和运行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康瑾  陈凯华 《科研管理》2021,42(4):1-10
数字化时代,数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到创新发展经济体系中,改变了原有的要素构成和主体关系,急需健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并从“围绕数字自身创新发展形成的经济体系(Ⅰ型)”和“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数字化(Ⅱ型)”两个相互融合增值的体系出发,来界定和理解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内涵。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不断升级突破、知识生产方式不断优化、创新要素关系不断增强、创新主体边界不断扩大、制度和条件不断完善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演化提供了动力支撑。最后,本文在数字化背景下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发展经济理论,指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通过投入创新数字化、产品创新数字化、工艺创新数字化、市场创新数字化、组织创新数字化等五类渠道实现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任胜钢  关涛 《软科学》2006,20(4):90-94
基于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区域创新系统定义和内涵的不统一,分别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内涵,并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技术管理和创新研究中日益变得重要.为了集成分析现有学术文献中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已有研究的脉络、进展及其空缺,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法,本文对创新生态系统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评述.首先,基于知识图谱分析,描述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的基本特征,绘制文献共被引图谱、合作网络图谱和共词分析;其次,分析该理论文献的研究主题和关键词,尝试解构式地描述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现有体系和内涵;再次,讨论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文献和经典组织与管理理论体系的关联性;最后,基于现阶段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特殊情境,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未来主题.  相似文献   

5.
具有开放性、可供性等特征的数字技术使得传统企业形成了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新组织型态。然而,当前对其研究还处于概念探讨和特征归纳的初级阶段,急需对其构建研究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因此,首先基于相关概念的梳理,尝试明晰“何为”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即其内涵界定;其次,结合当前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企业两大研究基础,厘清“为何”急需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最后,初步提出包括“型态识别→构建动因→构建逻辑→构建过程”的研究框架,指出未来“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以期为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对传统组织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组织必须时刻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敏捷性正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组织基因。然而敏捷组织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组织范式,融合了多种组织模式的概念,却鲜有学者对其属性特征与运行机制等问题予以深入关注,对数字化时代敏捷组织的忽略可能造成管理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障碍。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分析了敏捷组织的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热点的演进情况。在此基础上,聚焦于敏捷性的起源,挖掘出敏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深化了对组织敏捷性的理解,进而全面解析出敏捷组织的涵义与特征。其次,研究通过结合数字化情境,识别出数字化时代敏捷组织的五大构成要素:数字价值主张、敏捷性结构、敏捷性能力、敏捷性流程和敏捷开发,进一步地围绕影响因素、诱发机制、运行机制和作用结果构建出数字化时代敏捷组织的研究框架。最后,研究提出了数字化时代敏捷组织亟需探索的四个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聚拢数字化情境下组织的共性特征,提升敏捷组织研究体系的完整性,为厘清组织敏捷转型的路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实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数字化转型研究呈现出碎片化和模糊化特征,急需能够“穿针引线”,即既能系统呈现已有研究脉络,又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整合框架的理论研究。为此,本文按照“梳理—拓展—整合”的逻辑,首先分析数字化转型现有研究的演化脉络,剖析转型的类型、前因、结果和动态演化四大研究主题,进一步发展数字化转型概念,梳理技术创新理论、生态理论和战略理论三大理论基础;其次,拓展产品、服务、流程、模式和组织5类数字化转型的内容和特征,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POMPS”五角模型,尝试揭开5类转型之间的协同关系;最后,结合现有研究,从系统和动态视角构建数字化转型的整合研究框架,指出值得深入探究的6个重要议题。本文系统展示了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发展脉络、主题焦点和理论前沿,并构建整合框架指引和启示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推动产业变革和创新中的作用变得尤为关键。尽管已有文献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对深层次分析和理论框架的构建仍有较大空间。鉴于此,本研究通过系统文献综述法,对2001—2022年间发表于UTD24和FT50期刊的103篇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研究主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得益于政策环境的完善,为新兴技术如大数据提供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推动经济向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进步。第二,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类型包括产业数字化应用、产业数字化扩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及产业数字化变革四类。第三,研究框架揭示了宏观(如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等)、中观(如行业价值迁移、数字技术应用等)、微观(如企业研发和数字化转型等)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数字化协同创新等中介机制和数字化治理等调节变量的作用过程,和短期经济冲击和长期价值链延伸等方面的影响效应。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本领域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产业政策制定和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应瑛  刘洋 《科研管理》2015,36(11):11-20
通过系统的、定量的文献综述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引用分析和共词分析等计量手段,对263篇后发企业追赶文献进行全面综述,首先展示了论文发表的趋势、主要期刊群、主要组织与国家、主要作者及引用率最高的文章,并做简要分析以期给出后发企业追赶研究的全景图。而后通过引文分析,重点梳理了研究发展脉络以及讨论了后发企业追赶文献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商务等领域进行寻找理论基础的努力。接着,通过共词分析讨论了现存文献的研究热点和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从聚焦于创新追赶与聚焦于转型经济背景两个角度对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创新追赶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概念内涵及其特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现有文献对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研究存在概念内涵交叉重叠的现象,对各自特征的分析和演化过程研究也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系统性综述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主要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明确了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概念内涵,探讨了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演化的底层逻辑,厘清了颠覆性创新的源起、发展及其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颠覆性创新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认为,突破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差异,从突破性创新到颠覆性创新是一个梯度演化的过程。突破性创新属于技术创新层面的概念,是基于组织战术层面的创新活动,而颠覆性创新是基于组织战略层面的创新活动,是以“颠覆性打破”为导向的复杂创新,注重技术和组织资源的深度融合,涵盖了创新的所有范畴。本文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进一步探讨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内在演化逻辑、构建颠覆性创新理论分析框架、寻求颠覆性创新开放与控制的战略平衡治理方式、发现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方法以及剖析中国情境下颠覆性创新的演化机制与实现路径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成为企业紧迫而现实任务。与传统创新相比,数字创新的融合性和生成性特点使其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企业需要系统构建数字创新动态能力才能适应数字化经营环境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以动态能力观为视角,考察了哪些流程、程序、组织结构和指导原则,即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使现有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字创新。通过对15次半结构化专家访谈数据以及补充数据分析与编码,研究发现了数字创新背景下动态能力的感知、捕获和转型三方面的八个关键微观基础。研究结果不仅为数字创新和动态能力理论文献提供了增量贡献,还为企业开展数字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湛军  张顺 《科研管理》2023,(5):9-22
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收集梳理了服务创新研究以往40年(1982—2021)的学术文献,借助VOSviewer、CRExplore、Metaknowledge等分析软件,完成了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理论分类,从全景角度厘清了理论发展脉络及潜在的相互联系,明确了研究热点与前沿并提出科学评价。研究发现:(1)服务创新研究存在9种主要理论/视角:熊彼特创新观、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观、市场导向观、吸收能力观、知识基础观、关系网络视角、开放式创新、服务主导逻辑,其中,动态能力观与服务主导逻辑最富发展前景。(2)上述不同理论流派的研究主体及侧重方向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共生共存相互补充,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协同关系。(3)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服务创新及其对创新主体的绩效影响,忽略了将内外部环境以及服务类型与服务阶段等重要情境因素纳入整体研究框架中。基于上述发现和结论,本文提出了服务创新研究理论集成框架,给未来服务创新研究提供必要的方向指导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有别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数字创新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有着核心位置,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探究其概念内涵、核心特征和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边界,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演绎法,从“数字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两个概念解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范式,从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和国家宏观3个层面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结合数字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两大理论体系,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六要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赋能者、运营者、研究者和生态环境,并揭示其具有模块性、适应性、多样性、生长性和共生性五大核心特征。运用概念模型法建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主要依托于异质性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数字价值实现机制和数字协同治理机制4个方面的有序运行来实现。为保障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应丰富系统内的创新主体类型,并建立面向企业、产业和国家三层次的价值共生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献梳理,介绍"创新价值链"的概念,并对"创新价值链""创新过程"和"知识价值链"的概念进行辨析。随后围绕知识来源、知识转化、知识利用3个环节,分别对创新价值链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并且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提出创新价值链的新模型,阐述数字化知识网络如何形成。最后提出未来创新价值链的3个研究方向,即数字化创新过程或具体形式、数字化知识网络中的参与者类型及约束条件、数字化创新能力和资源协调能力。以期对中国创新价值链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环,但实践中却存在诸多商业模式创新抗拒的现象。然而,当前关于创新抗拒的研究多以消费者为主体,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商业模式创新抗拒问题却鲜有学者涉及,其作用路径与内在机理仍缺乏充分的理论关注。基于此,论文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8家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抗拒企业进行了深入剖析,构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抗拒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抗拒不同于产品创新抗拒,其涵盖了企业对改变整体商业模式要素综合逻辑的抗拒。根据情境与主导因素的差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抗拒主要可以分为“抱头缩项型”“画地自限型”“力不从心型”与“安于现状型”四类,并可分别采用风险决策理论、路径依赖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绩效反馈理论予以解释。本研究拓展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视角,并为减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创新抗拒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总结和归纳元宇宙赋能科技期刊产业的实践图景,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创新思路.[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多源数据中的知识发现、交互场景内的知识加工、"AI审稿专家"参与下的知识评审、数字基建上的知识扩散 4 个层面梳理元宇宙情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图景.[结果]元宇宙情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探索存在观念滞后、鸿沟扩大、伦理失范、集约度低等问题.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应提升编辑认知水平、强化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创新技术使用路径、完善数字基建体系.[结论]辩证看待元宇宙为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把握新兴技术为科学知识的场景呈现、组织加工、精准推送、开放评审以及传播提供的变革契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梳理针对这一核心研究问题进展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后发企业追赶研究的3个范式转移:研究情境的转移——从新兴工业化国家到转型经济国家;研究内容的转移——从模仿学习到协同创新;研究聚焦的转移——从研发相关创新到非研发相关创新.其次,基于近5年的研究成果,搭建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追赶路径的总体框架.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可以从解构转型经济独特环境、识别独特创新行为和探索创新追赶路径3个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转型研究:演化和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研究议题已经逐渐融入创新、创业等诸多领域,并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针对目前该领域缺乏系统性回顾的研究现状,本文通过对数字化转型领域经济和管理类文献的系统梳理,聚焦数字化转型研究发展和应用场景演变的整个过程,围绕数字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究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演进过程。研究基于重要文献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数字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从三个阶段解析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演化过程,系统性归纳了数字化转型研究发展的过程及主要应用场景,探索性地提出了推动数字化转型研究不断演进的三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数字技术应用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促使产业层面创新理论和实践的转型,推动学术界持续聚焦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情景方向上研究的不断深化;(2)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通过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重构产业的商业模式及战略,推动与数字化转型活动相关的价值获取及创造方式等研究议题的持续展开;(3)数字创新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基础,数字创业成为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及数字创新价值创造的重要实践,推动学术界对以“数字”为基础研究的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还对数字化转型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解析。研究内容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发展和产业实践创新提供了知识增量。  相似文献   

19.
创新扩散研究经历了关注宏观扩散速度、微观扩散程度和社会网络中的创新扩散3个发展阶段,社会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扩散呈现出与传统环境下截然不同的特征,而国内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介绍了创新扩散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阐述了社会网络的节点特性、节点连接、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效应等对创新扩散的影响,辨析了社会网络环境下创新相对优势、先发优势、定价策略等产品因素对创新扩散的影响效果与传统环境下的区别,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逐渐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着力点,吸引了海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文章对数字化转型文献进行回顾,通过“驱动因素-转型过程-转型结果”的逻辑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框架。研究结果显示:(1)基于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的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受到环境、技术、组织三个层面的影响;(2)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是涉及全价值链的整体变革过程;(3)数字化对企业造成的结果效应具有两面性,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创新商业模式、重构组织设计、优化市场结构、提升企业绩效的同时还会造成隐私及数据安全等问题。此基础上,本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