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的认知及其汉英翻译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介绍了隐喻作为认知方式的理论,并从隐喻汉英翻译的三个原则入手,对隐喻的汉英翻译进行探索.从而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高隐喻汉英翻译的质量,把汉语隐喻的喻体特征和文化寓意在英语译文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北京林业大学校训的英译反映了隐喻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可以从汉英表达形式转换和中西隐喻思维接通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文化喻体的直译和文化内涵的传递有助于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在其《围城》一书中大量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表达,其背后隐藏的诸多意象借助巧妙新奇的喻体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隐喻的翻译、如何借助喻体翻译传递背后意象成为了译者无法避免的难点。据此,本文以珍妮·凯利及茅国权两位译者的合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层面归纳该译本所使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该策略对喻体意象传递的影响,对该译本的优劣之处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世琴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77-79,97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通过对英汉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发现,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有:直接对应策略、转换喻体的归化策略、保留喻体的异化策略和舍弃喻体保留喻义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5.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思维与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中.本文在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内涵和结构特点,分析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直接翻译”“转换喻体”“保留原文意象加注释”“放弃意象翻译喻义”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由于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翻译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在借鉴前人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中的文化因素,并摘取《红楼梦》中几个典型隐喻的翻译为例,重点剖析了概念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直译即保留原语中的喻体;意译即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进行喻体转换;文化喻体直译并增加内涵解译.  相似文献   

7.
隐喻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认知活动,因为隐喻反映着一定语言社团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必须在对源语和目的语隐喻中所表达的文化意象正确解读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通过复制和保留文化意象、转换文化意象、舍弃文化意象使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形式上和文化内涵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等。  相似文献   

8.
隐喻在各民族文化中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人们对跨文化中隐喻的准确理解是实现真正意义上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文章指出隐喻翻译的关键是译者能否成功地传递或重塑其中的喻体意象.喻体意象的合理转换可以传达隐喻的真实意义,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翻译时译者除需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外,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还要适时采用归化译法或异化译法,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动态的读者反应来平衡归化和异化两种译法,努力做到两种译法的优化互补,以达到交际对等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刘政元 《天中学刊》2012,27(5):80-82
汉语意象诗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学界在是否保留源文本的句法结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英句法差异,提出了汉语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策略。在诗歌中采用适当的异化翻译,保留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蒋馨 《海外英语》2011,(4):154-155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汉语文化全球化的脚步势不可挡,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借此契机,该文对文化意象的重构策略试做一些建设性地探索。旨在为英语翻译爱好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植物词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象意义.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发展过程的差异性,汉英两种文化中的植物意象呈现出相似、相异和空缺的特征.如何更好地处理汉英植物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成为翻译工作者思考的重点.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技巧往往注重语言之间的对等,忽略了语言中文化异质信息的传递,而杂合的翻译手段糅合两者的优点,更多地保留了文化中的异质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汉英意象的转换。而武侠小说中含有很多独特的武侠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则更具中国特色和武侠特色。在《鹿鼎记》的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中,译者闵福德对于其中的武侠文化意象采取了独特的"杂合化"表达,文章拟从武功招数、绰号名称及帮派名称三个方面探讨武侠文化意象的传递方式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郑慧 《海外英语》2012,(1):181+183
英汉语明显地存在着文化差异,文化翻译的实质是文化意象的翻译。该文从英语词义修辞格角度来分析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探讨文化意象在各种词义修辞格翻译中的转换,说明原文的意象转换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翻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在诗歌翻译中,隐喻的翻译尤为重要。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心理等因素,两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从本体、喻体关系角度和中英意象对应角度对隐喻进行分类,并提出对应的四种翻译方法:保留原隐喻、转隐喻为明喻、替换原隐喻和阐释隐喻。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5,(86):7-8
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更多的汉语典籍走出国门,汉语典籍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隐喻的应用增加了阅读的难度,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整部作品的翻译质量。《庄子》内篇《逍遥游》,作为汉语典籍名篇,篇中含有大量隐喻。本文以林语堂译本中对隐喻的处理,分析汉语典籍英译的隐喻翻译策略,得出对汉语典籍中的隐喻以拼音翻译、直译加补充的翻译策略为主,不仅能使读者理解,还能更好地保留汉语典籍的美感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以《红楼梦》语料库为基础对汉英隐喻翻译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阐释汉英隐喻构建的理据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对汉语隐喻进行分析及翻译方法研究。将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结合起来,阐明语言表层转换与作品的隐喻和主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隐喻包括本体和喻体两部分。在翻译中是否保留喻体,受译入语各种文化因素的制约,关键要看本体与喻体在译入语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相似点。译者应准确判断出相似点并根据在目的语中再现或重新建立相似点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首先,应尽可能显性翻译,将喻体保留下来。当显性翻译超出译入语读者接受能力时,则应转而隐性翻译,或在两者之间进行折中。另外,还可以将非隐喻译成隐喻,增强目的语文本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王平 《六安师专学报》2013,(1):74-76,97
就汉语与英语的语义对应关系而言,主要涉及语义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对应空缺和对应冲突等4种情形。汉英的语义对应不规整现象主要源于彼此所处文化环境的异域性特征。汉英文化的差异性投射到各自的语言当中,在历史进展中逐渐演变成同等指称语义的不同隐喻指涉。汉英语义对应的复杂性要求译者增强文化比较意识,针对不同情况,在翻译实践中运用灵活的策略与方法,以求最大程度地实现语义的等值转换。  相似文献   

19.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围绕对等映射、转换喻体、结合喻底和只译喻义四种翻译策略,对《围城》典故性成语英译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典故性成语翻译为英语。分析发现,若保留源语隐喻不影响译文读者从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则采用对等映射;若保留导致译文读者无法实现从来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则要么采用结合喻底以传播中国文化或达到某种文学效果,要么采用转换喻体或只译喻义使译文读者快速理解其意。  相似文献   

20.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