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2.
导读《记念刘和珍君》,除了必要的交代、提问、点拔、讨论外,我针对课文特点,着重从调动学生情感、创造课堂气氛入手,从三个方面精心设计了课堂语言进行导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引入情景《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从追悼会写起,用一个长句作交代,十分浓重地渲染了悲痛气氛。在导入课文时,我用几句话强化了追悼会的气氛:“同学们,现在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一  相似文献   

3.
词组辨析     
<正> 现行中专语文教材第二册选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教学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句中为什么要用到引号?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者是将自己与刘和珍做比较,从而表达对刘和珍烈士的怀念和赞扬之情.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去掉引导,将会出现一个多义的词组: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6.
《记念刘和珍君》备课会后,我又回忆二十二年前一次与许广平同志通信的往事,不禁潸然。那时,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主持了一次规模颇大的观摩教学。为了揣摩鲁迅这篇名文的立意,紧扣字词句篇,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有哪些地方值得纪念?课文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不从刘和珍的生平写起?怎样体会作者“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等心情呢?……当时,我就“去年夏初杨荫瑜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事实(包括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7.
看了贵刊去年第八期“疑义相与析”栏中的短文《是揭露不是赞扬》后,我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种看法不能同意。我认为:《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一句既是对段瑞祺执政府屠杀学生罪行的揭露,更是对刘和珍等三个女学生的颂扬。每当诵读到这句话时,我心头充满着激动,眼眶满含着泪水,对牺牲在反动派枪口下的刘和珍等三个女子便肃然起敬。如果要说“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  相似文献   

8.
找准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例析浙江/毕人柱《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他的著名散文《纪念刘和珍君》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四十余个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向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由“踌躇”以至于“尊敬”,表达了先生对一颗高尚灵魂的敬重与钦佩。回想自己二十余年的教书生涯,其间的学生虽无轰轰烈烈、慷慨凛然者,但令我敬佩,促我警醒,催我奋进者却不乏其人。单是刚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就有不少给我以教益的学生令我至今难忘,而且仍在时时提醒着我:怎样…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11.
资料     
刘和珍于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被害前二日,作了最后一篇英文作文《在大学的社交生活》。现录出几段,以助于对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编辑叔叔:我有一个问题搞不清楚。《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我的老师说这一句是对刘和珍等人的赞扬,不是反语。而《语文报》上的《课堂笔记》和其它一些刊物,指出这一句是用尖刻的反语,活画出了军警枪杀爱国青年的暴虐的本  相似文献   

13.
《记念刘和珍君》中“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是本文一个教学重点。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要求同学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找出关于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同学阅读思考后,分别表述为:“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女师大复校时,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为声援外交欣然前往执  相似文献   

14.
“安慰”谁?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对于“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一个分句,某些教材串讲成“那刘和珍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我认为应讲成:“那我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即安慰的是”我”(作者),而不是死者(刘和珍)。 从这一句的语法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第二分句的主语蒙前被省略,如果补上主语,则这两分句为“倘使我能够相信真  相似文献   

15.
抓住悲愤之情渗透学生思维我教︽记念刘和珍君︾山东莒南第三中学薛冬芳《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怀着满腔的悲愤写给烈士的悼词,也是写给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血的控诉书。大部分学生反映比较难学,如何教好这一课呢?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  相似文献   

16.
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正确的答案。提问的关键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提问和怎样提问。我在教《纪念刘和珍君》时,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一、二两节的内容,进行了提问设计。这两节,文字并不艰难,而含义深刻,情感强烈。作者在这两节中反复说  相似文献   

17.
丁红问:《记念刘和珍君》中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形象特征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类似这样的描写,文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呢? 一是为了突出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比如第二次描写:“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时,她始来听讲义,见面的回数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在这里,前面的微笑温和与后面的黯然泣下显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困难,她看到了胜利的前途,没有丝毫的气馁;面对引退,她看到了潜藏的危险,充满忧虑以至于泣下。通过对比,强调了刘和珍的心胸开阔和远见卓识,突出了她不顾个人得  相似文献   

18.
这两天在上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早晨第一节语文课,我让学生集体朗读《纪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我听到一丝不和谐的音符:一个学生用着怪异的腔调漫不经心的读着,与周围的气氛显得格格不入。我皱了皱眉头,没有中断读书。待到读完,我不动声色地把那个学生叫起来让他把这部分重读一遍,他不解地看了我一眼,依旧用那副调子读了一遍,学生哄笑起来;读毕,我让他再荤读,又是一阵哄笑。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20.
实录用心灵品读——我上《记念刘和珍君》执教/窦爱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第六课《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比较长、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我虽然已教过几遍了,对那种常规的教法却一直不太满意。这一次,我想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教法,于是备课时干脆扔开“教参”,像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