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育的基点在哪里,知识还是道德,理性还是非理性?教育无疑应该包括知识与道德、理性与非理性,但是我们认为教育的基点应该在于人的整个生命。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有生命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激活人的生命潜能,教育者应该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如果不以生命为基点,不尊重生命的价值,就容易产生违反人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基点在哪里,知识还是道德,理性还是非理性?教育无疑应该包括知识与道德、理性与非理性,但是我们认为教育的基点应该在于人的整个生命.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有生命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激活人的生命潜能,教育者应该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如果不以生命为基点,不尊重生命的价值,就容易产生违反人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一部西方美术史,就是理性艺术与非理性艺术的平衡史。这是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精神不断揉和、互为补充的结果,是人类的精神文化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理性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在卖践领域蕴涵着一定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它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性、必然性和永恒无限的能力,它运用知识和理智,控制和驾驭人的自然生命欲望,使有限的生命升华为追求无限的精神力量。人的生命自然的非理性特质和超越自然生命的理性特质,共同构成人之生命与精神对立统一的内在本性,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和谐无间、理性感性的融合浑然不分状态下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5.
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结构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与西方非理性主义并不是一码事。但是近些年来少数坚持和宣扬非理性主义至上的人,故意混淆非理性因素与非理性主义之间的界限,在理论界造成了思想混乱。因此,我们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非理性因素的同时,批判非理性主义,肃清它的消极影响。一、重视非理性因素研究,把握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界限人类的文明史表明,人的主体结构既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又包含着非理性的因素,从根本上说人是以理性为主导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加强理性因素的研究,也要注重非理性  相似文献   

6.
封孝伦先生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中强调“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并把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这是对强调理性的“实践美学”的超越。实践证明 ,审美中不仅有理性因素 ,而且有非理性因素 ,甚至有时非理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因此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没有过时 ,而被当代精神生理学证明是科学的。强调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 ,对于抗击理性主义的重压 ,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性与非理性是精神活动中的两翼。理性以客体对象为思想内容,非理性以主体需要为思想内容。理性受外在制约,非理性却要内在地超越外在制约。理性并不弃绝非理性,非理性也不否拒理性,非理性启动理性,理性牵制非理性。否定人欲,不是唯物史观,否定天理,将使人陷于盲动。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人体雕塑艺术的逐步演化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美感的特征在于其理性和非理性的双峰并峙,美与丑、理性与情感相行不悖,既表现理想也表现痛苦,《米洛斯岛的阿芙罗底德》和《拉奥孔》,分别成为表现古希腊精神的理性与非理性的代表作,是最具人体雕塑艺术风格的希腊化时期的杰作。它们除了给我们带来传奇和神秘之美外,还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这两种相行不悖之美正好充分说明了它不仅是古希腊也是世界文化中理性与非理性艺术的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9.
从生命的角度对中外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对人自然躯体上的生命意识进行梳理。在孔孟看来,人只有将生命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宗族与道义中才算是不枉此生;老庄则平静地规劝世人随性而行、回复自然,以成就与天地合一的生命境界;而西方的哲人们则从另一个层面就生命的理性与非理性来讨论怎样的生命更有价值或更为真实。无论是从伦理与社会角度,还是从个体自我的理性或非理性角度,这些先哲们对生命的意义与本质所作的探索,为我们今天理解生命、完善生命构建了可作参考的空间,同时也为生命教育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它们两者之间的争论焦点在于:理性与非理性(情感、欲望、意志等)对人来说谁更重要。它们发生冲突的症结在于各执一端,没有强调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的精神固有属性和谐共存的一面,而是把理性与非理性作为生命内在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口意象三题     
该文回顾口意象在现代艺术中的嬗变 ,考察其作为非理性艺术的一个投影在文化、哲学、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考试市场即以考试为商品或劳务而形成的买者和卖者群体。我国的考试市场不断升温,但出现明显的非理性供求趋势。以分析考试市场的产生、涵义为出发点,在剖析考试市场升温的原因及其非理性供求现状的同时,指出建立市场理性供求机制的必要性,提出非理性考试市场需求的弊端及消除弊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雷雨》并非“社会问题剧”,隐藏在其戏剧表象后的哲学蕴意,是作者通过戏剧人物在情感与环境的“捉弄”下,非理性的生命律动,对人类生命本质及现实人生精神状态进行超现实、远距离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4.
蔡仪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的文艺思想,注重对社会与理性的强调,忽视了人的感性生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角度理解,文学对生活的这种理性认识才能融于具体的感性现象,人的真实的生活才能成为现实主义艺术关注的重要内容。这样,蔡仪所坚持的艺术的理性认识以及现实主义思想,对于克服当前片面追求人的感性力量,忽视文艺与生活关系的文艺观,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8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生命体系的本质是它的非理性和原始性,即以湘西原始性为 核心,融合了传统儒道释思想的非理性精神。沈从文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出新的民族性格。沈 从文的小说创作还客观上呈现了中国由不同民族间的紧张对峙走向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过 程,以及新的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新民族性格的塑造,在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找到 了合理的和最后的归宿。沈从文小说在故事、时间因素的利用,客观化和象征的追求等方面,为 中国现代小说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沈从文小说是中国现代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 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学具有纠偏作用,而且对于全面地理解个体生命,对于哲学的健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哲学反思中的问题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视野,是当人类面对生活实践的现实,不但要看到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更要看到其对于新的历史时代说来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性,看到其发展中的问题。同时,立足时代的高度,通过对文化不合理性进行批判,达到一种新的价值理想的确立。这样,哲学才能通过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生活的冷峻反思而提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因此,培养自觉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更是促进人类实践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8.
对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健康意识淡薄、健康知识匮乏、生活方式不合理的现象。文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养成科学、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建  相似文献   

19.
阿多诺倚重的精神化现代艺术断然抵抗和否定同一性现实的谎言,以异质性的张狂反射出全面管理的社会中人类生存状况的种种悖谬,给人以惊颤效应,以期培养和发展一种迷失在虚假的意识形态中和已被意识形态化了的社会现实中的真理意志,最终实现在非理性整体化社会中沉沦的个人主体性自救.这种艺术必然构成对被他律性同化的艺术的证伪和艺术自律性的捍卫,是艺术在不断反思中超越自我的追问.  相似文献   

20.
理想和信念是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人们通常认为它们只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实际上它们是既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又同非理性认识相联系。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理想、信念是理性的;未经过理性思考而盲目接受的理想、信念就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