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活动、纪律、能力都属于中游的学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止状态。如果教师只注意了两头而忽视了中等生的教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甘居中游、不求上进的心态。其实中等生是很有潜力可挖的。一旦激发出他们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王军  周利平 《考试周刊》2012,(53):185-186
优生能为班级、学校争得荣誉,后进生会影响班级的教学质量考核,因此教师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两头学生身上,而"中等生"学习成绩平平,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平庸,这类学生容易被老师忽视。教师要关注中等生,因材施教,根据中等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可以把中等生大致分为三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中等生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区别。只要给予中等生更多的阳光,他们就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所谓中等生,就是指除优等生和差生以外的学生。中等生易分化,和优等生、差生的边界是模糊的。中等生人数在教学中是个变量,在一定的阶段里,具有相对性和不稳定性。我们教师研究中等生,是因为他们有着广泛性。教师的经验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都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即中间大、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培优扶困”工作,常忽略了中等生,这类学生变成了“鸡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好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本人、对整个社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教师肩负的一个重任。如何提高中等生的物理成绩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具体分析他们情况。在思想上、学习上、考试方法上引导和帮助,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心理要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乐于接受并消化学习内容的心理基础,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支柱,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具有普遍的影响.目前列提高中等生的英语学习成绩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困惑与误区,大多数教师采取的做法是从中等生的智力因素着手,给他们进行课后补习、加大作业量、延长在校学习  相似文献   

7.
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是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采用适当的评价手段.是帮助“中等生”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现实情况是一个班的优等生与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教师对他们的集体性疏忽并形成偏差。对这些学生,教师若缺乏应有的了解,则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向问题学生转化,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班级管理。中等生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其一,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常被认为是中等生的学生,指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水平;这个概念的界定虽然并不科学,但容易被人理解。这部分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班级的主要成员,是绝大多数,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班里学习成绩较差或容易出问题的学生,一般都会得到教师的特殊关注,而学习成绩较好并且其他方面也较为优秀的学生,更会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这两部分学生都不是在校生的主流。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其中坚力量是中等生,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或滑波主要取决于他们。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等生。根据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教学…  相似文献   

10.
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班主任,除了通过班队会等集体教育学生外,还应细心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既包括优等生的培育和学困生的工作——"两头";也包括中等生的扶持工作——"中间"。一、做好优等生的培育工作优等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好、思想好,可以作为其他学生学习、仿效的榜样的学生。班主任既要对他们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又要指出他们不够的地方,并采取有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学校里,大学生也可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部分.其中,优秀生、后进生比例约占20%—30%,而中等生比例约占70—80%.“中等生”是指那些学习平平,各方面表现一般或学习成绩较好,但集体观念不强、不力求上进的学生.对这相当大部分的中等生,如果引导得好,教育得好,他们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向优秀生转化.如何对“中等生”进行思想教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激活的入手点--打破心理定势 1.正视差异,改变"配角"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前提是了解每一位学生,正视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中诸多因素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差异.班级里存在着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并非要求我们把它拉齐扯平,他们都是课堂中平等的主体,我们追求的是让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无视差异势必会造成"一刀切"、"齐步走",挫伤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的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一、中等生写作心理分析作为班级里的中等生,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不少人性格内向,心理具有隐蔽性。长期以来,中等生在写作中存在以下几种写作心理。1.写作自卑心理中等生在写作中的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产生怀疑并作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4.
严长宜 《考试周刊》2011,(13):95-96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空间,给"顿悟"加点催化剂,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会感动,进而学会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把爱给学生,特别是中等生,不要给予他们太大的期待,以免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5.
关注中等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中等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觉自己是班级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为班级出力,为班级争光。〈br〉 一、记住中等生的名字。优秀的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时,往往会花一些功夫记住全班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大多数班主任则往往是及早了解尖子生和调皮生的情况,只记住他们的名字,有的班主任甚至和学生相处了很长时间后,仍叫不出中等生的名字。如此这样,中等生感觉不到班主任的关注,感觉不到班级的温暖,自然就会沉默,心里产生隔阂,从而远离班集体。  相似文献   

16.
张敏 《考试周刊》2011,(93):99-99
英语中等生是一群容易被老师忽视的群体,通过树立自信心,品尝成就感,确立学习目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目标,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复习—作业—预习的学习习惯,激发中等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摆脱英语成绩平平的困扰,从而成功地转化成英语优秀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郭傅华  杨林 《湖北教育》2003,(13):25-25
一、学会赞美,赞美是点燃学生自信的火苗 在任何一所初级中学中,中等生占的比例很大,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与关怀。中等生乖巧、听话,但在学习上常常被一些才思敏捷、活泼好动  相似文献   

18.
三种学业成绩水平学生元认知、学习动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学业成绩优、中、差三类学生的元认知、学习动机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与学习优秀生相比,学习中等生的元认知水平明显落后,其学习动机水平则与学优生基本相当,未表现出显著偏低的态势。而学习困难生在元认知与学习动机这两因素上都显著低于学习优秀生。与学习中等生相比,学习困难学生有着与中等生较为一致的元认知水平,但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显著偏低。这对教育的启示是:对学困生的干预补救应以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为重点,而对中等生的促进则应以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贾霞琴 《考试周刊》2013,(68):176-176
在多年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而我执教的这所高中多为农村学生,学生基础较差,中等生、后进生居多,而中等生、后进生一般都是学习基础较差,知识缺漏多,智力稍钝,反应稍慢,学习上懒散、马虎,作业上抄袭,心理上自卑,缺乏上进心。因此必须主动地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真诚相待,不歧视,不训斥,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班级的大家庭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群学生:他们既不是课堂中积极活跃的一份子,也不是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们从不主动表现自己,也不会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但是他们的数量却占据整个班集体的大多数,这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中等生。为了实现整个班级政治课成绩的整体优化,以及扩大政治课优秀生的队伍,就需要老师用认同的态度去发现每一个中等生的闪光点,深度挖掘他们的潜能。本文对如何更好地激发中等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