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该书出版不久,鲁迅便对其进行了翻译,并且大为激赏。本文从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出发,分别从位于其思想核心的"苦闷"与"象征"两方面挖掘其与鲁迅创作产生的共鸣,探讨其对鲁迅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品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创作了收集在《呐喊》、《彷徨》里的小说.他那些史诗式的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及“五四”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他那些作品所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他那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光辉.“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开始了新文学创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小说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一针见血的揭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和礼教的弊端”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其从事“遵命文学”的创作目的在于:“用文字来改良人生,改良社会,改造国民性,改造国民精神。”①要达到这样的改变和改造,鲁迅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透视,审美的观点集中在“五四”时期的要害——反对封建思想上。他不重在直接展示社会的浓黑和残酷,而把艺术的焦点投射处于水深火热、呼天号地状况的人的“灵魂”上,并在作品中常用象征来表现。 鲁迅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鲁迅在小说《彷徨》的书前题词,这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正是鲁迅先生在1925年前后的座右铭和他一生的写照.鲁迅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寻找补救中华民族之天的五色石,补救颓坏已久的“苍天”,就象神话中的夸父一样地追逐光明,要为中华民族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就象大禹一样在敌人的恐怖下披荆斩棘,用“匕首”和“投枪”与洪水猛兽拼搏.  相似文献   

5.
记述周氏屈赋“层次分析”法提出经过,指出《屈原赋解析》一书务求作品“本心本旨”利于教读屈原作品,也指出该书并非“十全十妥”。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其战斗精神得到空前的高扬;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界,尤其是左翼文化界前进的方向。纪念鲁迅先生,自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文艺阵地》是由茅盾主编的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在此期间,曾着力标举鲁迅的旗帜。这些纪念文字,主要从鲁迅的生活、作品和思想三个方面展开。重温旧籍,当有裨于时下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7.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①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人鲁迅和郭沫若几乎在相同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都写过一些历史小说。鲁迅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历时十三年,先后写了八篇历史小说,名曰:《故事新编》。这些作品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自选集·自序》)。鲁迅对历史题材,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为了突出其针砭现实、讽刺世俗的意义,鲁迅还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引入历史题材,并称它为“油滑之处”(同上)。这些鲜明的特点构成了鲁迅的历史小说前后一致的、新颖独创的艺术风格。郭沫若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六年,同样经过十三年的时间,先后写了九篇历史小说,后收在《沫若文集》第五卷中。他曾经说过:“关于秦前后的一些历史人物,我倒  相似文献   

9.
元戴侗的《六书故》一书 ,学界历来毁誉不一 ,元吾邱衍全盘加以否定 ,称其书“杂乱无法” ,“甚误学者”。《四库提要》有否定 ,有肯定 ,否定重于肯定。到了 2 0世纪上半叶 ,开始有人来为戴氏说话。如马叙伦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姚孝遂的《许慎与说文解字》、陈秉新和黄德宽的《汉语文字学史》等 ,但始终没有一本专门研究戴侗的书。党怀兴教授的《〈六书故〉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一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从写作目的上看 ,该书在《说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治乱归正、填补空白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这本散文集全以叙事为主,讲述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再到去日本留学的经历,其文学意义很大。这部作品是在其面对他人攻讦以及被当时政府通缉的情形下完成的,反映出了他当时的一些内心想法,对当时社会的现状的批判。同时,整个《朝花夕拾》的内容中,大多都是关于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及社会环境介绍,抛开文学价值来看,这本散文集还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研究价值,其笔下的那个时代的描写、当地的民情、民俗,对现在来说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关于人类国家的笔墨主要集中在南赡部洲唐国和佛祖所在的西牛贺洲。这两洲的国家在作品中的真实形象与佛祖“抑南扬西”的说法矛盾,且唐与西牛贺洲诸国在书中的描写十分相近,这反映了《西游记》作为一本以佛教故事为主要架构的小说所受到的佛教的影响,又受到传统“华夏中心论”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作品写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窦娥冤》取材于刘向《说苑·贵德》中东海孝妇的故事。《说苑》是“采百家传记”以说理的书,《窦娥冤》则是一出悲剧,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窦娥的悲惨遭遇也传达出某些“理”。本文通过比对分析,找出它们相关又有所区别之处,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原作品。  相似文献   

13.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于1927年9月——1928年6月陆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评论家们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部作品,“不自觉地有一种力量命令我的眼睛一行一行的看下去……觉得有些地方仿佛是自己曾经亲历其境的,至少限度也应该认识其中的几位~。有人认为作品虽“染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但却“只看到人生悲惨的一面,只顾有意地堆砌了一些失败的事实”,指责作品“在革命势力中散布了大量的毒气”。有人指责作品不过是对1927年前后历史的“侧面观”,指责作者“终于离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阵营”,质问作者“究竟为哪个阶级所有”?有人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作品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困惑,就是为什么任何的主题表达在他那里都有沉郁的力量,使人惊叹和着迷,而当想一探究竟的时候,又会觉得深不可测。《铸剑》也同样,一般认为它的主题是复仇,但作品开头对老鼠虐杀的描写是解释主题并探析鲁迅内心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老鼠在小说中是人物本我的形象化表述,眉间尺对老鼠的虐杀也就是代表了超我对本我的压制过程,既是鲁迅的关于精神虐杀主题的真正含义,也是关于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16.
一 鲁迅开始文学活动的时候十分倾心于浪漫主义。1903年第一次用铅字排印正式发表的《斯巴达之魂>,虽属译作,其间多有创作成分,作品中反侵略、反压迫的爱国激情奔突汹涌,为留学生们公认的妙作,传诵一时。这篇作品无疑是浪漫主义之作。写于同年的《自题小像》古体诗,那“我以我血荐轩辕”豪情的抒发,也应归于浪漫主义作品之列。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介绍的全是欧洲最具反抗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经过  相似文献   

17.
阿宁在《灾星》中对当下国人精神弱点的解剖与批判,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于弱势群体的深沉关注又显示出了阿宁对于物质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所暴露的暗疾和危机的深刻思考。这种现实观照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也体现出了阿宁《灾星》中的批判精神具有鲁迅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名著点击     
《阅读》2008,(11):6-8
2000年,在美国教育部主持的“孩子们最喜欢的100种书”的评选中,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创作的5部作品《好心眼儿巨人》《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女巫》《玛蒂尔达》《詹姆斯和大仙桃》入选。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意蕴深厚的散文组诗。艰深含糊的措辞是其诗性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读者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这种语言形态表现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感性非现实”特质,把鲁迅这样一个现代先驱者在“历史的荒原上”苦闷、彷徨、挣扎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鲁迅的这种文体操作也是一次独特的“创造”语言的过程。他不仅运用了现代汉语,而且还重铸和更新了它们,使之形成新的形态。这是鲁迅所独自使用的“个人文体”。他创造的中国现代散文诗这一新型的文体,其精神与西方现代诗歌无意而合。  相似文献   

20.
从隐含作者、叙事者之间的距离出发,叙事者可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两种类型,自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相关观点后,关于叙事者的可靠性研究便层出不穷。作为中国白话小说写作第一人的鲁迅,其作品在文学理论得到十足发展的今天看来,相当一部分作品中的叙事者的叙述"不可信"。但也就是这些可靠或不可靠的叙事者成就了文中的经典角色,使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得以超出其他小说,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