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伯卿先生所著《宋词题材研究》一书,最近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是宋词研究领域的一大创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该书在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两大方面,都有超越以往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宋词数次阅读、圈画、批注与评说,所圈评的词作达378首之多。其圈注、评说宋词的内蕴主要包括圈画批注、评说词风、手书、温故创新、探讨词作辩证思维与科学的相通之处。毛泽东喜好圈评宋词,既是良好读书习惯的显现,也是个人审美情趣和扶弱祁强心态的体现。所圈评的宋词,既有词集文献价值,也具词艺术评论价值,同时富有读书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词是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样式 ,与“汉赋”、“唐诗”、“元曲”、“明清小说”所并称。但宋词的源头并不在宋代 ,宋词的流派及其特色异彩纷呈 ,甚至各派内部之风格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宋词是我国文学遗产中一枝瑰丽的花朵,历代词论者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前者继承了“花间”余风,“即景叙情”,所即之景不外是风花月露,所叙的情也不过是缠绵悱恻的哀怨离愁。这类作品技巧虽有优劣之分,但情调大多是沉靡颓废,除供清客、贵妇人花前月下浅斟低唱以外,它的社会意义就十分寥寥了。后者——豪放派或即景叙事,或登临怀古,或直抒胸臆,扩大了词的境界。辛弃疾是这一派的著名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言情词是宋词的主旋律,具有百代不衰、陈香弥笃的魅力。长期以来,不知为何,人们总是讳谈言情,甚至以言情为低俗,殊不知,宋词的开山之祖柳永就是言情的大家。谈宋词,我们不能讳谈言情。那情爱的忠贞缠绵是现代开放的婚恋观所无法比拟的。无论哪类言情作品往往都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共性特征。就让我...  相似文献   

6.
“黄学”与老学虽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但都自成体系。两者虽然都是以“道”来贯通社会与人事的,但贯通方法却大异其趣。《淮南子》与黄学、老学均有所不同。该书中既有老庄道学与儒学两派思想的平流竞进和矛盾斗争,又存在着两派思想的融合贯通。而“黄学”在其中就起着连结两派思想和消解二者对立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体现在该书由老庄道学到儒学的“无为”思想、法思想和才智思想的转换上,其转换的中间环节就是“黄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关于宋词的豪放与婉约问题潘裕民若问:宋词中有哪些流派?人们必答曰:“豪放”和“婉约”两派。这种分法自明代张提出来以后,一直为人们所接受,解放后的一系列论著也大都因循此说。现在的问题是.豪放、婉约到底能不能概括宋词的风格流派?这种“两分法”的合理性究竟...  相似文献   

8.
“梧桐”做为古代庭院常见植物入词,是宋词中词人们所喜引乐用的意象之一。“梧桐”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有的传承古义,体现其文化内涵,有的又抓住其形、其色、其性等方面的自然特征,抒发创作人的情思。根据其观察点的不同,宋词中“梧桐”意象在名、形、性、影、声五个方面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重要审美意义的抒情性意象。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的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 ,也是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德育创新首先应是德育理念的创新 ,没有理念的创新 ,实践的创新也不可能推进。高校德育创新所赖于的基础是学生及其社会环境 ,因此 ,深刻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学生的“三成”需求 ,全面深入地研究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 ,当是高校德育创新必须高度关注、认真把握的两个基点。第一个基点 :新时期高校德育要更深刻地认识学生的“三成”需求德育的所有理念都是面对和适应于学生的 ,德育理念的“新”也应当首先体现于对当代大学生认识、理解的“新”。因此可以说 ,新时期高校德育新理…  相似文献   

10.
从批评方法与批评策略两个方面,评论吴惠娟教授的《唐宋词审美观照》一书,指出了该书的主要特征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郑明蕊 《学周刊C版》2014,(6):143-143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引发了许多质疑之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本文从“精心设计,体现价值”和“鼓励创新,多维解题”两个方面对应用题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近代史学始建于20世纪初期,恰逢西方学界对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史学在研究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以鲁滨孙的《新史学》为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体现了20世纪初期史学的“国际前沿”。在此同时,以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为代表的清代学派,也对中国史学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深刻变化以及所亟欲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比他们和鲁滨孙的见解,可以看到他们在“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这两个史学的根本问题上确实站到了当时的“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13.
张仲谋教授的新著《宋词欣赏教程》,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系列”中的一种。该书共8章,既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学体系,又多有创新出彩之处;对于词的艺术个性有深刻的把握和精当的阐发;又善于引导学生,循循善诱。该书既是教材,亦具有学术专著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词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晏殊、张先、晏畿道 ,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 ,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 ,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三阶段 ,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 ,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并非截然分开 ,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 ;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 ,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资料来源 :《中国大百科全书》宋词发展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宋词的风格流派向来有各种不同的分法。自从明人张纪把宋词作家分为豪放、婉约两派以后,很多人都接受了这个说法。建国以来编写的几种中国文学史论及宋词及其流派时,也都采用这种说法,认为豪放词以范仲俺为首唱.而苏武开创了“豪放”一派,辛弃疾则使“豪放”派蔚为大观,形成“苏辛词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的词,也和苏城~脉相承而成才‘豪放”派调入。婉的词则以晏殊为发端,这一派继承了“花间”词的传统,在两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梦、吴文英等人。与此不同的意见认为,宋词的两派…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份为“派往明天的教师”精心配制的“营养丰富”“五味俱全”的精神食粮。“五味子”是该书的灵魂。一是“教育哲学”味,力求体现教育哲学的“高屋建瓴、微言大义”之味;二是“教育文化”味,力求体现教育文化的“深深厚重、反思批判”之味:三是“教育散文”味,力求体现教育散文的“文辞隽永、情真意切”之味;四是“教育故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以培养学生宋词鉴赏能力为目标,以《念奴娇·过洞庭》作为探究的主要案例,紧扣词作中“妙”与“醉”两个关键词展开鉴赏评述教学,优化学生宋词鉴赏思路,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志趣。  相似文献   

18.
学术研究贵在求实与创新.现今各种学术著作的出版可谓层出不穷,但却良莠不齐.许多出版社都偏爱那些大而无当的通论或通史性的鸿篇巨制,而对专题研究性的论文集不感兴趣.实际上,在精心写成的论文集中,学术价值与理论创新往往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独具慧眼,推出了"荆楚青年人文学者文丛”,<张艳国自选集>即是其中的一本.收入该书的20余篇论文,主要围绕着史学理论、中国思想文化、中国现代化的出路等三大专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这也是该书作者多年来着力考察的三个重要研究领域.有关作者在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数篇文章予以介绍,本文仅就该书对后两个专题的研究特色和理论创新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9.
“五一”前夕,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王辉斌先生的又一大作《唐宋词史论稿》。该书是王辉斌先生继《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李白史迹考索》、《杜甫研究丛稿》、《唐人生卒年录》、《唐代诗人咏湖北》、《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代诗人探赜》、《四大奇书研究》后的又一部力作。此书的出版,继王辉斌先生上一部著作《唐代诗人探赜》的出版(40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在时间上仅为四个月之隔,且一为唐诗探赜,一为词史论稿,先生于学术探索之孜孜不倦,领域拓展之勤奋不懈,研究成果之层出不穷,仅此即可获得有力证实。故而,著名词学家谢桃坊先生在读了《唐宋词史论稿》后,于致作者书中曾这样写道:“先生研究唐诗三十年,成效卓著。词学研究相对难于诗学,但先生能于一年内完成词史专著,令我甚为钦佩。关于词体不起源于民间,关于中唐诗客词,关于李白词辨伪,关于花问词的始地,以及关于柳永的考证等,皆极有新意,自成一说,我甚表赞同。……总之,大著是我近年读到的一部较好的词学专书。先生学高力健,但愿能再读到新著。”笔者在捧读先生《唐宋词史论稿》时,不仅屡屡为书中的新论新见所折服,深深佩服先生的敏锐目光与务实精神,而且更为先生不拘泥陈见、敢于针锋相对的学术态度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0.
宋词作为一个时代文学艺术的最高代表,其在后人的评论中常被风格一统而言之,似乎宋词的成就仅在于遣词造句、风格的绮丽与恢宏上。本文认为宋词之所以感人至深应有其深层的内涵,并以柳永词为代表,通过对柳词的包含两个文化意蕴──哲学思想与行为习俗的分析、阐述,从方法上也从理论上摆脱那种仅把柳词乃至整个宋词分为毫放、婉约来、认知论说的窠臼,开拓了宋词研究的另一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