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从简单的“学会”到真正“会学”的能力。学生通过努力,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并不难,而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却不容易。为了培养我们会学知识、会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的老师在课堂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英语课,过去一直采用串讲方法。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师讲什  相似文献   

2.
上周,我们班的一位老师病了,我提议学生去看望一下,一来可以就此机会慰问老师感谢老师,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一天晚上放学,团支部书记找到我说:“老师,大家主动筹集了钱,可以利用放学时间去看望老师吗?”我欣然同意。晚上放学到上第一节晚自习有一个小时的间隔,而去医院的路程大概10分钟。我以为时间应该很充裕。但是,到晚自习的时候学生却一个都没回来,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则故事:中美两国学生去玩过山车,美国学生说,过山车的变化可以用微积分来表达。中国学生没几天就用微积分做了数学建模交给老师。老师问是谁做的,中国学生说:"是我。"老师又问,谁提出了这个想法,美国学生说:"是我。"老师说,这是一份很好的作业,美国学生得80%的分数,中国学生得20%的分数。只提出一个想法,就得到80%的分数,而辛苦做出答案却只得到20%的分数,这个结果出人意料,但它折射出  相似文献   

5.
做小学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已经有好几年了。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真正爱孩子,而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老师。可是,说实话,为学生做了很多工作,辛辛苦苦,却不见效果。有的学生见了老师不敢讲话,常常头一低就溜过去了;有的学生升入高年级以后几乎不记得老师了。每当这时,我就总是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我对学生太严格了?学生们真正需要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  相似文献   

6.
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两种情景:教师提问后,学生们举起了一只只小手,当一位学生没有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老师马上把脸一板,送给学生一个寒心的“冷笑”,学生不如所措,灰溜溜地坐了下来,这是一种情景。而另一种情景是学生没有回答好老师的问题,老师却送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微笑”,让他坐下来再好好思考。  相似文献   

7.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大多老师总是希望关注学生的缺点,却往往没有能让他们很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而猫头鹰式的老师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从而让学生成为那只充分发挥奔跑特长的兔子。  相似文献   

8.
一、原生态预习的内涵 一篇课文的学习起点在哪里?现实中我发现常常是老师的讲解。从理论上讲,老师都会安排学生预习,可事实上有好多学生根本没有。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是因为有些老师怕预习浪费时间,要求学生预习却不检查;有的老师虽然布置预习了,但由于时间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9.
常听老师这样抱怨:我花了那么多工夫,学生的成绩却不见好转,真是孺子不可教也。其实,老师在抱怨的时候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想过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的  相似文献   

10.
石颖 《班主任》2013,(5):22-23
"报告!"上课了,我刚要开始板书,却传来一阵敲门声。"肯定是博学!"有学生说道。门开了,果然是博学。他进门就忙着解释:"老师,我不是故意迟到的……""好的,快去坐好!""老师,我去找级部主任请假了,因为……"见他还想继续,我指指学生们,没再让他说下去,并示意他快点回到座位上。  相似文献   

11.
吴志毅 《班主任》2003,(5):26-26
学生报复老师、父母,甚至杀死他们的事时有发生,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作为成长中的学生,离不开老师、父母的教育、抚养,但却痛恨他们、杀死他  相似文献   

12.
正想起我小学时代的往事。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对学生特别严厉,经常批评人,而且好管"闲事"。同学们都很怕分到他带的那个班,可大多数家长却希望让这位老师来管教自己的小孩。在背后,同学们悄悄地骂这位老师,给他取难听的绰号,以泄心头之愤。长大后,大家却明白了,这位喜欢"多事"的老师,其实是个很有责任心的  相似文献   

13.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中国老师为外国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整个课堂学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教学流程简洁紧凑。课后听课的中国老师赞不绝口,但外国教师却不以为然,说:“学生在课堂上都会了,还要你老师干什么!”是啊,学生都会了,要老师干什么!有学者将中外的教育教学进行对比,发现中国是将有疑问的孩子教的没问题,外国是将孩子教的带有很多问题。那么学生真的是没有问题吗!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倒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4.
读了张万珍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课堂教学实录,我有一点看法。 张老师为了在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办,准备了直观教具植绒人形纸,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见解,这一点做得很好。然而毕竟是一年级学生,回答结果并不尽人意,第一个学生回答可分为六部分,第二个同意分得更多。在这种本属于正常现象的情况下,张老师却怕放得越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学生》2008,(7):88-90
长期以来,学生常常把他们和老师的关系,变成老鼠和猫的关系,说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和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这里编发的几篇文章,却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就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2007,(17)
李静(高二学生)一次数学试卷发下来后,我发现我有一道题做错了,老师却给了满分。同桌知道了这件事后,马上就告诉了老师。老师立即更改了我的分数。我当时很气愤,  相似文献   

17.
正近来,很多科任老师向我反映,班上学生抄作业现象非常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批评、惩罚都试过了,效果却不明显,我深以为忧。于是,我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到学生抄作业主要有三个原因:"不会做"‘作业太多""不想做"。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对,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理直气壮,好像这都是老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文汇报》2012年10月25日16版刊登的《现代人为何淡忘了"师道尊严"》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们承受着学业的重压,老师们也承受着绩效的重压,为什么同样都是受害者,彼此之间却伤得最深?学生拿老师出气,老师拿学生出气,有关部门和媒体则很乐意把处在风口浪尖的老师推出来做挡箭牌,把人们对教育不公和缺陷的怨恨、不满都转移到老师身上,让老师去承受一切指责。"此中"挡箭牌"的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从一家教育报上读到一篇谈幽默批评的短文。文章说,有位学生上课睡觉,老师发现后叫醒了他,而他却不但不认错,反而对老师“态度傲慢”。于是老师“火冒三丈,厉声斥责”,令那位学生作“深刻检讨”。但学生并未被“唬住”,遂使“一场本可避免的师生对立顿时酿...  相似文献   

20.
唐月萍 《今日教育》2009,(12):44-44
“这个题,我讲了这么多遍,怎么还是做不对?”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埋怨学生。可惜很少有老师进一步去追问,去反思“做不对”的深层次原因。有学生却告诉我,根本就没有搞懂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根据模仿和记忆在做,因此,有时做对,有时却不会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