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区之一:课堂教学—— 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决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常常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每次所问的问题基本上类似。语文教师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没有真正用心去感悟课文,他们所“读懂”的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学生“读懂”了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  相似文献   

2.
[现象] 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在课堂上,讨论的形式化倾向十分普遍:或只是将讨论作为点缀,学生讨论刚刚开始不久,有时甚至才一个学生发表了意见,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匆匆宣布“讨论结束”,这时,学生思维尚未充分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或为了“紧扣教材”,便为学生的讨论设置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围绕设置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所问的问题基本上属于“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根本无须认真思考,讨论也就“名存实…  相似文献   

3.
张会贤 《考试周刊》2012,(41):30-30
1.语文课应该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 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被批判为“满堂灌”;后来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提问不下于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被批判为“满堂问”;再后来,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被批判为“满堂读”;现在,又流行“满堂悟”,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感悟,就是不说怎样去感悟,要感悟些什么。这些语文课堂的“流行曲”,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开放式阅读教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在呼唤生成的课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一一设计.为了“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步步为营,短兵相接,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就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抖包袱”给学生,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期待、独特体验吗?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在孙建峰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中,他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一次公开课后,上课的教师几乎哭着说:“他们怎么能这样!这样还要我老师干吗。”原来学生手头都有一本参考书。其实,听课的教师也有同感,好多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教师没起到什么作用,课堂上只能以“这位同学回答很好,下面我们齐读这一内容”应付。事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学生能对答如流就表示他们真懂了吗?参考资料唾手可得,我们能禁止学生课前参考吗?虽说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有专家提出提倡学生看参考书,可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为了完成任务会依葫芦画瓢,这样长期照搬参考资料学生还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吗?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中如何读懂学生。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如何做出教学决策,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期和下期将刊发由数学教育界华人知名学者、全美教育协会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蔡金法先生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许世红博士撰写的文章《教师读懂学生什么:认知导向的教学》和《教师怎样在课堂上读懂学生》,相信大家会受到教益。为了引发更多教师的教学思考,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精彩”,我刊将和《新世纪小学数学》同时编发这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就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篇篇的课文。很多的教师多年养成的习惯是粗略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就急于去看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去看看编者们是如何分析文本的,接下来就看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用“编者”的思维代替了“教者”的思维,教师又用“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相通”的美好现实就很难实现,阅读课堂也缺乏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问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标志。可是,笔者发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向教师提问。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权威,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那么,课堂上教师应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断地提出问题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仲剑峰 《四川教育》2004,(12):42-4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均有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淀,决不是“一张空白的纸”。这个原点就是教学的起点。小学生在进入中、高年级后,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已具备了进行“自主阅读”的条件.因此.教师就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上。本课例,教设计了“你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道出了“问题”对于发明的重要性。其实,课堂教学的起点也在一问,学生思维的火花全靠教师的妙问来点燃,因为“问题”可以推动学生学习愿望的产生和思维品质的形成。课堂教学提问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需知道什么,我怎样才能知道得更多。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设问,  相似文献   

12.
吉临荣 《中学教育》2002,(11):32-33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不但能激励学生参与 ,启迪学生思维 ,反馈教学信息 ,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 ,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每堂课要问的问题很多 ,但课堂时间有限 ,不能随便发问 ,也就是说 ,课堂提问要问在“点”字上一、要问在疑点上。教师要巧妙施问 ,创设情境 ,利用矛盾 ,把学生思维引到课堂上来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如在初二物理《物体的沉浮条件》一节教学中 ,教师开始可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盐水、浓盐水中 ,让学生观察到鸡蛋沉底、悬浮、漂浮的现象 ,并问 :“同样的一只鸡蛋 ,为什么放在水中沉底 ?放在盐水中 ,有时…  相似文献   

13.
吴小薇 《考试周刊》2010,(46):75-7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精彩的问题设计是教与学的动力,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好似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使学生“天高任鸟飞”。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4.
一天,有个学生来到教研组,向老师借阅教学参考书。这引起了在场教师们的争论,有的主张借给他看,有的坚决反对,理由是,“教学参考书是专给教师们备课用的”。其实,这“理由”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把参考书借给你,到课堂上我讲什么?原来他的宝贝都在参考书里,教学内容都是从参考书里抄的。学生如果知道了这宝葫芦里的秘密,岂不有损教师的尊严?所以,教学参考书既是这些教师的法宝,也就成了字生的禁书。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今的课堂又步入了新的怪圈。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不把学生问个垂头丧气,不把课堂问成“静静的顿河”,教师绝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就是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理解不放心。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把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之一。他还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丰阵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为了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与综合概括思维水平的发展.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向“学生讲老师听”“学生问老师答”的新模式过渡。这就需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课堂设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与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课堂设问不但使用广泛.而且与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如何“设问”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加强对“问”的目的性的研究,即怎样“问”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问”的目的,才能强化教师设“问”的主动性.才能重好地发挥“问”的教学功能。对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王晔 《语文天地》2009,(4):63-64
“教参”.顾名思义。教学参考书也。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不是一个标准,更不能把它奉为真理.它只是一个参考而已。你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课堂是开放性的,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无对错”,只要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如果一味地按教案备课,不加改变.往往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模式,既限制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也限制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