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尔德的童话尽管一直广受欢迎,却较少受到评论关注。童话作为王尔德文学实践的一个方面,不仅体现了王尔德追求形式美和感官享受的美学主张,也蕴含着他对自身复杂经历的反思。其童话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表达出隐藏的纵欲与赎罪倾向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除了遵循一般童话中的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及褒美贬丑等主题外,还以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真爱"、"心灵之美"、"灵魂"等重大命题。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颠覆了以往传统故事的模式,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往往都是以喜剧结尾的,但是在王尔德的故事中死亡却很常见。本文分析了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情节,阐述了其对读者产生的心灵震撼,从而发现其童话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85):30-31
王尔德童话大都以死亡悲剧结束,但并不让人绝望。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尔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通过"死亡"创造唯美学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因而其童话作品有着撼人的魅力。本文从唯美意向、宗教投射和道德追问三方面探讨互尔德童话中唯羡死亡所体现的哲理内涵,并对其死亡意识的渊源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4.
<夜鸳与玫瑰>(1888)是王尔德(1854-1900)的童话代表作.他奇妙的想象,精致的结构,瑰丽的色彩,浓郁的诗意,华美的语言均代表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倾向.本文通过对这篇童话几个重要意象的探讨,分析王尔德美学思想在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的童话与传统童话截然不同,弥漫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死亡意识使之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图探讨王尔德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坎坷的情感经历和社会经历使王尔德以“悲剧”和“死亡”来表达灵魂诉求,以肉体的消灭反衬精神的永生.王尔德个人的宗教信仰和情感诉求融入作品中,表达了其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对于“生”与“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自然万物不能摆脱的宿命,以此作为创作主题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作为19世纪善于思索人生的杰出文学家之一,王尔德也把创作的视线投向了死亡这一主题。死亡主题在其小说、戏剧以及童话中都有所呈现,其中当属童话着墨最多,而王尔德童话中死亡主题所揭示的深意也是很值得人们思考和探究的。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的文学剧作家,王尔德以其剧作、童话和小说等蜚声中外。王尔德是世界上少有的能与安徒生相提并论的童话作者,但其一生童话作品数量稀少。童话作品数量相对较少的反面是质量之高,王尔德仅有的九篇童话多被选入了初中语文教材。中外文坛中对王尔德的评论褒贬不一,这些评价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王尔德对于中外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4,(5)
正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爱尔兰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学批评家历来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做出新的诠释,首先分析了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两个重要载体——画像和道林·格雷,继而对小说反映的矛盾性,即"艺术无用"和伦理因素的掺杂进行探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王尔德曾说过: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的童话创作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文化标本的证据之一.从文化层面看,王尔德童话创作的动力主要在于维多利亚时期"精神裂变"引发的文化驱动、唯美主义理论实践需要以及爱尔兰民族文化和抗争意识的自觉张扬等,正是这些文化元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王尔德童话创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黄俏 《华章》2007,4(4):120-120
王尔德童话中多次出现死亡的意象,本文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创作现象.一个原因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即是他的世纪末情绪的反应.另一个因素是基督教的影响使得童话中出现的死亡意象显得神圣,具有了特殊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版课标的这一提法颇有新意,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视角,尤其值得教师关注。领会编者意图,从教材整体结构和前后联系上把握课文在教材乃至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核心,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现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的备课,谈谈自己的浅见。《巨人的花园》改编自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因原作是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童话王子"的王尔德的经典童话,人教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灵魂之美及死亡之美两方面出发,寻找王尔德内心真实的想法.希望在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的对立中,倾听王尔德灵魂深处的声音,探求他童话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连菲菲  康玫 《文教资料》2008,(16):28-29
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以童话<夜莺与玫瑰>为例,从灵魂美、图画美、语言美三方面探讨其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德打破传统童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正反人物性格鲜明的、扬善惩恶为主题的创作模式,他多以善无善报的悲剧结局为主题,折射人世间的冷酷和丑恶.人物多重性和可变性性格的塑造;花和心等传统意象的反义运用,童话篇名的反义设置;非童话生僻词、复杂句式和刻意修辞的使用,都是王尔德童话的特点.他以童话为"面具",对现实社会的冷酷与丑恶进行揭露和抨击是其童话的主要特点,也是其童话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代"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其童话作品中融合了儿童审美理想与作者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个性———丰富的艺术想象、自由的游戏心态,以及贴近儿童心灵的审美宣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以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大力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本文从人物、语言、结局三方面对王尔德童话代表作《夜莺与玫瑰》进行分析,以解读这位唯美主义才子在这部童话中所表达的唯美主义思想,以及他对世纪末无序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唯美主义超脱意识。  相似文献   

17.
祝传芳 《考试周刊》2013,(72):15-16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他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集》和《石榴之家》一直被视为展现其唯美主义形式的典范。童话中的死亡主题更是完美诠释了他的唯美主义艺术观,这种与唯美主义相契合的死亡可称之为唯美的死亡。从儿童的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童话,唯美的死亡能让儿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并正确接受死亡,有助于儿童对基督的爱与救赎的接受。  相似文献   

18.
王尔德童话的"三美"指幻想美、诗意美和感伤美.幻想美是他童话的基本特征,这是由童话的特征所决定的.诗意美体现着他对童话语言的运用.而他的童话总给人以感伤美,这是作家"世纪末"情绪的一种反映,是他童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尔德的童话《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与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在场景安排、主题、情节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两位作者处理相似题材的方式又有极大不同。这些差异既来自书写者迥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念,叉与其不尽相同的美学理念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自毁的巨人     
董莉莉 《文教资料》2008,(33):25-26
童话和其创作者的潜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王尔德三部童话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尔德在创作观念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