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应用题包括连乘、连除的两步应用题和归一、归总的两步应用题。通过教学,一方面巩固乘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的计算,同时使学生掌握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归一和归总这两种应用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进一步学习两步以上的应用题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单元复习时可酌帽安排1—2课的进行扣7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四a四周围的结栩将征和解题步法。一、辜本练习。1.回自们宣(巩固常见的Q’X$)。2.许无条件风问题,目列式解自(日当)。(1…  相似文献   

2.
【导学内容简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应用题例3~例5”(第107页~114页)是反映正、反比例关系的归一、归总两步计算应用题。这组应用题是在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和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 :进一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和归总的两步应用题 ,理解和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学好这部分知识 ,对于培养联贯、有序思考能力 ,学好较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渗透函数思想 ,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 ,都是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归一、归总应用题两…  相似文献   

3.
运用比较法教学第六册两步应用题凤庆县教研室杨兆祚“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包括速乘和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是在两步文字题综合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各种应用题都要求学生在分步列式解答基础上进行综合列式解答,连乘和连除应用题,还要求学会用两种...  相似文献   

4.
归总应用题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应用题包括连乘和连除的两步应用题,归一和归总的两步应用题。本节课教学的归总应用题是两步应用题的最后一道例题,到这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已基本结束,要使学生达到一般的两步应用题都能解答,教好归总应用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以后学习三步应用题和反比例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自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回用题的能力和初步老养学生育联系、面变化地思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确定不芍课的教学目标是:(l)…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应用题简析及教学沈长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应用题”一节,设置了五道例题,主要是连乘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例1)、连除应用题(例2),都是从所求问题出发,分别根据有关已知条件,寻求需知条件...  相似文献   

6.
复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 13 9页至第14 2页。  复习目标 :   1 进一步认识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2 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并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3 懂得归一应用题与归总应用题的联系和不同之处 ,能较熟练地列综合算式解答。  复习重点 :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应用题和归一、归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 ,理清解题的思路。  复习关键 :真正理清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插板。  教学过程 :  一、回忆知识 ,沟通联系。   1 提问 (讨论 )。   ( 1)这个学…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应用题”一节,设置了五道例题,主要是连乘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例1)、连除应用题(例2),都是从所求问题出发,分别根据有关已知条件,寻求需知条件,探索两种不同的解题途径,这是两例的教学目的所在。通过两种解法的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另外,两种解法相互检验的教学要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连除应用题”一课是在学生学习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并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连除应用题。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主要有以下特点:1.由于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符合小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因此,教学时,按教材自身安排顺序进行。2.通过教学准备,迁移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自然过渡,有利于揭示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  相似文献   

9.
二年级下期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类型有乘加、乘减、加除、几倍求和等,是在二年级上期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继续学习连乘、连除及用综合算式解答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做好准备。通过系统的复习,熟练并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分析法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认真地分析子教材系统和学生实际,应用变式促思维、对比明算理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在变式、对比中进行复习,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达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的目的。以下谈谈组织复习课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正>“用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节复习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会分别用连乘、连除进行问题解决。本节复习课通过设计有结构的题组练习,引发学生对连乘问题改编成连除问题,让学生在结构化的联系中练习和梳理,感悟用连乘、连除解决的题目结构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沟通连乘与连除问题之间的关系,链接一步计算的问题与两步计算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笔者听三位老师教学统编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62页应用题例6,设计的准备题各不相同,其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甲先让学生解答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共用去多少元?”然后要求学生将它改编成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即例6)。教者这样设计准备题,是从学生已学过的连乘应用题出发,意图从连乘与连除的互逆关系来引入新知。但是,由于准备题和例题都是两步计算,准备题的起点比较高,难点并未降低;加之解答准备题的思路与解答例题的思路联系不紧密,准备题的铺垫作用不明显,结果学生不仅改编起来有困难,而且解答例题仍较费劲。  相似文献   

12.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六册第102—104页例2 ,练习二十三第1—4题。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和连乘应用题的解答 ,初步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教材有层次地显示了连除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教材中的例2要求学生用两种思路去分析、理解。例2第一种解答方法 ,教材通过线段图 ,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 ,要求每组多少人 ,需要先算出每队多少人。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还有助于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第二…  相似文献   

13.
[课例简析]连除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 它的特点是: 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因果关系, 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它与第六册学生已学习的连除应用题在数量关系上有所不同, 因而学生容易出现只根据题目叙述的形式就确定运算的方法, 不利于后面较复杂的“归一问题”应用题的学习.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宜采用“实际感知、加强对比、引导分析、自我归纳”的导学方法, 以利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4.
这两节教材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以及相应的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笔算知识,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笔算的基础。这两类应用题是常见的、基本的加减简单应用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为进一步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作好准备。同现行教材相比,这部分教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连乘应用题(教材第99页例1),第1课时,新授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汁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以后学习简便算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下着重针对在设计练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几点困惑,谈谈设计练习的策略。困惑一,原教材中的练习内容过散,难以设计出比较连贯的教学流程,甚至难以突出练习的重点。如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原教材第八册,在学生学习了一般复合应用题(包括稍复杂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和有关倍数应用题)之后,编排了一节  相似文献   

17.
本节教学内容为连乘应用题(教材第99页例1),第1课时,新授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以后学习简便算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韦Fang 《陕西教育》2000,(2):32-32
连乘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与第六册连乘应用题形式不同,它是为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做好铺垫的。其特点是:单一量是不变的,未知量随着两个已知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列综合算式解答。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借助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教材及学情分析:这节课主要教学两步连除或乘除混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例题及习题大多以图文结合为主的呈现形式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利用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乘、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经验是用连乘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就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本节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的  相似文献   

20.
<正>前测研究:现行人教版教材,把“连乘问题”教学放在了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倒数第2道例题上(最后一道例题是“连除问题”)。“连乘问题”究竟是放在“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区别不大,因其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数的大小无关。故此,笔者跨越10年,用二年级学生做对比研究(具体数据如图1),最终坚信了一个观点:学情倒逼我们的教学需要更加统整和通透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