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观念史研究》全书的几大核心命题和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当代中国式的独特政治观念的进一步反思,我们发现其中暗含着一种中国现代性精神传统的价值理念,在其影响下才促成当代中国式的独特政治观念.故而本文试图以谱系学的角度来梳理中国现代性精神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进并以现代性精神来反思观念史的历史价值,以期试图解决中国现代性文化向何处去的意识困惑.  相似文献   

2.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撰写(1979—1983年),是其时作者从传统思想"定势"中走出来的一次尝试。作者之所以将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研究对象,是希望反思"文革"和专制主义的影响,重新核检中国的政治观念。该书对若干历史理论进行探索,提出政治思想既有阶级性也有社会性、君主专制是政治思想的主体等观点,探讨价值、是非的判定标准,尝试以人性论等作为分析的起点,拓宽政治思想研究对象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李强 《政治思想史》2021,(1):1-45,198
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稿》以政治观念的“唤启”功能为出发点,将观念史和政治史融为一体,探索西方文明几千年的演变路径。全书以宏大的叙事方式,通过分析希腊化时期“精神的瓦解”、基督教兴起与西方政治秩序的构建、中世纪神圣帝国秩序,以及宗教改革以来现代性的兴起及其危机,提供了西方文明共同体形成、发展、内外变迁及衰落的全景分析。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的政治观念史著作,它是关于西方政治秩序演变的历史分析,是一位杰出思想家对西方文明如何导致现代性以及如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哲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审美现代性反思、批判现代理性,倡导一种全新的生存理念。它用诗性智慧、狂欢化精神和乌托邦理想等艺术内涵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原始精神,并以此来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本文从原始精神这一视角出发审视审美现代性,试图挖掘其中深藏的现实意义,揭示审美现代性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政治观念源远流长、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叩开国门,中国始遭遇现代性。外患和内忧相交织,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一直成为百年来的中心课题。西方民主政治观念是近代中国社会革新的一面镜子。近代政治观念,就中国而言,不是传统政治观念在近代社会发展基础上的自然转型,而是主要藉助对西方近代政治观念的了解、认同与移植逐渐生长起来。但由于中国民主法治传统的缺失和公民权利实践环节的缺位,致使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转型必定是历经磨难和坎坷。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判断作出一个历史脉络的梳理,认为文学的教学史,即是价值判断的变迁史.儒家的雅正观念是历史上文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判断,"五四"之后这个传统被切断.在现代性流弊层出不穷的今天,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从前现代中吸取精神资源,倡导儒家的君子品格,以育人为目的而进行文学教学的价值重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思想界的“现代性反思”过程中,文艺史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批判“阶级进化论”转向了“现代化论”、“世界体系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等历史叙事模式。在当代中国历史观念的价值取向和学理基础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艺史观在思想解放过程中正在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出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历史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艺术生活化"、"文化热"、"后现代主义"等热门议题为切入点,尝试反思当代文化艺术的种种误区以及主流观念及认识论的潮流,揭示当代文化艺术中的问题和矛盾。通过对人文艺术内涵的梳理,呼吁人文艺术精神的回归,试图走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迷雾。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局面和演化态势 ,使康德的“普遍历史观念”重新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康德是把“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和“永久和平”这一历史进步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战争的教训和商业精神的发展上。解决目前西方社会的困境 ,哈贝马斯认为 ,应把民族国家的社会福利国家职能转让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的政治共同体 ;德里达主张用“即将到来的民主”这个观念来取代传统的“世界主义”观念。这充分显示康德普遍历史观念在当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观念与观念的历史──评近代史研究中的一种文化史观治平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即将文化视为制约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把近代史归结为中西文化冲突史。有人据此论人评事,提出新说;有人追溯往昔,试图从上古文化、原典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士人是中国传统化的承载、传播,他们特有的政治精神是中国传统政治化价值体系的凝聚,并不具有现代性。本针对学将士人等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观点,指出从传统的士人精神中走出来,实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现代化,还需要在“价值支点”、“人生目标”和“人格结构”等三个方面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大致有二种范式:阶级论范式和现代性范式,这二种文学史范式基本上成了书写现代文学史的蓝本,在特定时期和历史阶段也体现了应有的学术价值。然而在“全球化”日益深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语境下,有必要重新梳理和审视现代文学史观念。  相似文献   

13.
余怒是中国当代诗歌界富有个性的诗人,他习惯以语言游戏的姿态,在创作中抹平语言的深度,拆毁原本的语义链条,颠覆传统价值的道场,从语言的皱褶中寻求写作和阅读的“纯粹的快感”。他独特的创作观念中始终贯彻着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及其思想命题对中国艺术、中国电影来说具有“元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观念可为当下中国电影艺术提供三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理想价值,为叙事艺术的变革提供观念引导。电影叙事的三种基本元素由此可发生变化:思想主题从“立人”转向“悟道”;人物塑造从自我反思的现代性主体转向怡然自乐的理想人格;情节结构从思辨式的三段结构转向感悟式的双线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念为电影艺术提供的基本思维方式、理想价值,或可改变西方主客二分思维影响下的电影艺术现状,从而可能在欧美电影传统之外促生“第三种电影”。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着悠久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对中国的职业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知识观、价值观、人才观等方面。美国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精神,其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形成了独特的职业观念。从文化的视野来审视中美两国的职业教育观念,可以获得一种对职业教育观念的新认识,并有助于对职业教育实践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反映着他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视野,其出发点在改革他面对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推动中国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当时召唤“精神界之战士”出现,包含着对传统的现代性和启蒙现代理性的批判。研讨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而独特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概念。厘清这一概念的源起和本质,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概念史研究范式,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文献并综合分析话语内涵的演进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是它的最初形态,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它的思想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它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是它的本质内涵;它在政治和经济变迁中被持续建构和反复定义,彰显出丰富的价值。“高等教育中国模式”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注脚和学理概括,也必将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刻字"这么一个具有本土特质的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形态而言,当代文化情境应如何渗入,并得以获得当代艺术含义及其特征来的,本文就此讨论了"观念"和"技巧"这一现代刻字创作中的两大课题。观念反映的是思想的独立判断及其存在方式,表征着对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动态反思,它在历史的纵横关系中抉择,最终归结为艺术形态与话语的探索和试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变革的必然性与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古人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观念依据 ,留给今人的是一份复杂的精神遗产。其赖以维系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 ,及其本身所固有的特定属性和结构特征 ,决定了它必然和必须经历现代性变革的过程。关于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变革方式 ,存在着多种争论和选择。其基本变革方式应该是批判性剥除和创造性转化相结合 ,从而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提供逻辑支点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