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野调查和研究成果表明,侗族传统养老制度在维系侗族社区的和谐与稳定过程中发挥了老年人保护法难以替代的重要功用,相对于老年人保护法来说更为直接,更能够针对本社区的具体实情做出针对性的调试,而其实施的成效也是远远的高于法律。因此,两者并非绝对对立、相互冲突,而是可以相互兼容、补充和完善的,而落实的关键则在于明确区分两者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2.
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存在内在关联,两者相互交融有助于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基于多源流理论,对于社区老年教育政策制定议程,进行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政策制定框架分析.研究发现: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精神深化空虚、传统思想影响与理念错位等形成问题源流;政府政策高度支持与专家学者的价值追求构成政策流;...  相似文献   

3.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演进变迁、族群喜好、接受外来文化等等,造就了侗族文化的多样性。侗族文化多样性反映在其文化遗产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生产、生活、艺术创造、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侗族文化多样性是其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侗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对居住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中,在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保持本民族良性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其他民族的良性文化,相互借鉴,积极主导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参与社区教育:高职教育伸展的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强自身针对性,凸显社会服务功能。两者在目标上的趋同性、发展中的相互需要,为高职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了可能。这种参与要求高职教育更为注重质量、特色,兼顾弹性与规范性。为此,可尝试联合建立社区学院,同时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与法规保障。  相似文献   

5.
侗族地区在民国以后,国家权力才逐步地进入到侗族村寨。以前,侗族村落主要是依靠家族组织、寨老组织、合款组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区自我管理。民国时期推行"保甲"制度,国家权力渗入村寨,传统社区组织受到一定影响,但仍能够在村寨事务管理上发挥主要作用。解放后,传统组织在国家权力的强力挤压下,组织形式不复存在,停止了一切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开始从村寨中收缩,传统的社区组织又以新的形式出现。本文以阳烂村为个例进行分析,以揭示侗族传统社区组织变迁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6.
运用田野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对邯郸市12个社区600名老年人和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就邯郸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体育服务指标体系,拓展以政府支持为保障,交流合作为抓手,培养人才为支撑,组织活动为主线,体质监测为评价的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新平台。  相似文献   

7.
侗族文化由南北两大方言区传统文化共同组合而成,两者都是侗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具有代表性。只有同时加强侗族南北方言区传统文化的宣传、研究,实现侗族南北方言区传统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全面彰显侗族文化特色,才能全面展示侗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以促进侗族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侗族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部分。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提高侗族人民的素质,促进侗族社会的向前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侗族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侗族民间传统教育。它包括侗族家庭传统教育和社会传统教育两个相辅相成、交叉进行的方面,并构成了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是国家体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是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文章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加以探讨,分析两者有机结合的意义及可行性,找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两者如何更好地结合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社区环境满意度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老年人社区环境满意度问卷与社区归属感问卷对张掖市甘州区140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测评。结果: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和社区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总分在不同的婚姻状况上不存在差异,而在社区自然环境满意程度和社区服务环境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在不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和社区归属感在性别、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与社区归属感呈正相关。结论:老年人的社区环境满意度对社区归属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侗族社区的田野调查,从"稻—鱼—鸭"共生生计方式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的人类学分析入手,发现侗族社会生活中的糯米与鱼不仅仅是侗族村民本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同时也是侗族文化载体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它已经作为一个小的文化系统在承载和构建起侗族文化。最好的和最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就是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其生存环境内加以保护和传承,而侗族传统稻鱼共生生计正好构成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与传承场。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从演进韧性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村落社区演进韧性的具体内涵,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构建传统村落社区演进韧性评估体系,并以皇都侗族文化村为案例地,分析其演进韧性评价的结果.研究认为传统村落社区演进韧性评估体系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组织和生态5个一级指标和就业率、社会固定投资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水资源等24个具体指标.皇都侗族文化村社区演进韧性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将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空间是当前社会的必然选择。社区是推进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阵地,是老年教育领域优先发展的基础,是社区教育服务老龄化社会的目标和价值体现。老幼耦合模式发展老年教育,既满足于中国人传统的含饴弄孙的养老心理,又与家庭养老不同,它利用社区的天然优势,充分挖掘和使用社区内各种资源,让老人和孩子相互陪伴。老幼耦合模式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既为社区的老年人和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照料服务,也为三孩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创造更加完善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4.
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两者的发展使资源整合有了共同的需求结合点,而飞云湖社区的实际为两者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具体典范。在整合中,通过对管理体制、联动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实践探索,打破了条块分割状况,初步形成了社区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双赢的联动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享用的最大化,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建立起一种适合山区实际的开放型的市民终身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它在培养侗族儿童自尊、自信、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多样性思维及文化包容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侗族文化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压力,使得侗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为此,应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幼教机构为平台,倡导由家庭积极支持配合的学前教育侗族文化传承路径,以期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九寨是座落贵州省锦屏县境内重要的侗族社区,其民俗文化具有原生态特质,其中宗教信仰十分典型.其原始性反映为对大自然、动植物、鬼神与祖先、图腾崇拜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既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又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音乐的展演方式具有浓厚的仪式化色彩,其中的仪式精神在侗族村寨社区中起着凝聚族群、整合社会文化的功能。所以从功能主义的理论视野探究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及其现代嬗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老年人的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这三项内容主要涉及到二个方面:一是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二是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社区是建立社会化福利服务体系的主要载体,是联结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纽带和结合点,是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应该是推动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侗族款约是侗族传统制度文明的一朵奇葩,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彰显出民主性、群众性、平等性及和谐性等主要特性;侗族款约制度又是一种高效的地方自治体制,它在传统侗族乡村中调解着人们之间的矛盾与纠纷,维系着民间正常的社会秩序,成为规范社会道德、约束个体行为的准则,成为稳定而牢固地凝聚社区群体和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心理纽带;对侗族社会起到了安定治乱、惩恶扬善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当今构建和谐新农村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力量,社区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场所,老年人在社区层面的社会参与对完善欠发达城市以社区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意义重大。但通过对开封市的调查发现,老年人在社区层面上的社会参与热情并不高。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热情不高是传统观念的束缚、经济条件的限制、社区支持的匮乏和专业人员稀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热情,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健全社区支持网络、加强家庭鼓励作用和促进老年人改变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