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楠 《家教指南》2008,(4):24-26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爱告状,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一般来说,7岁以下的幼儿大多有这个“爱好”。从孩子“告状”的目的看,主要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于是想“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相信每个老师都曾遇到过这类事情:上课时,所有小朋友都在认真听讲,却有一个幼儿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某某踢了我一脚”;游戏时,时不时有幼儿说这个小朋友不乖或那个小朋友又在哭等,让教师觉得焦燥万分却又不能忽视,每每为处理这些小事而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现象,“告状”的目的和动机很多,有的是受了欺负想寻求大人的保护;有的是检举他人,希望成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  相似文献   

3.
海明 《宁夏教育》2005,(6):51-51
那天,我正在宿舍看《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依稀听见门外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进去吧,海老师在里面哩。”我想肯定又是几个告状的,并且少不了“坏事头”——王小强。他是告状的积极分子,不管大事小事每每都有他的影子。有一次,我正在午休,他风风火火地向我禀报:“张燕被她妈带走了。”这事张燕提前对我说过,所以王小强的禀告让我很烦躁,没好气地说:“王小强,你一天累不累,  相似文献   

4.
讨论情景:孩子们正在喝水,阳阳跑过来大声对我说:老师,丽丽打我了,还把我的水弄洒了。没有等到我的答复,他已经跑回到位子上,对丽丽说:我告老师了,我告老师了!满脸的兴奋。当然了,孩子除了这种以告状为乐的情况外,还有委屈的告状、寻求帮助的告状等。总之,有  相似文献   

5.
<正>许多家长都有被老师"告状"的经历,由于孩子在校近期或某方面表现不好,老师将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我们暂且称它为"告状"。当您的孩子被老师"告状",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有的家长可能会想:这熊孩子,又不听话了。于是回家之后,轻则骂,重则打。还有的家长开始苦口婆心和孩子说道理,道理说了一筐又一筐。开头几天,效果还不错,但是没几天又恢复原样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表现那么棒,看着自己这个不求上进的孩子,家长们开  相似文献   

6.
主持:杨波读者询问“我儿子4岁,很喜欢告状,有时,朋友难得一聚,想好好聊聊,可儿子不断地来‘告状’,诉说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幼儿园也很会‘告状’,我觉得一个爱告状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我该怎样纠正儿子爱告状的毛病呢?”  相似文献   

7.
老师,XXX骂我了。 老师,XXX课下撞到我了。 老师.XXX把我橡皮弄断了。 …… 课间.总是能听到这样向我诉说告状的声音,让我颇为头疼。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好动的阶段,只要在一起就很容易发生矛盾。一一去处理吧,既费时又费力;不予理睬吧,可“班级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再者说.老师不去处理,孩子还挺委屈的。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相似文献   

8.
姜兰 《幼儿教育》2003,(9):42-42
“老师,马西农在图书区大声嚷嚷,我们没法看书了。”“老师,有几个小朋友在厕所里怪叫”……随着孩子告状次数增加,我感到班上的孩子在声音控制方面还缺乏意识。于是,我想以此为契机,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相关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10.
琪琪 《早期教育》2000,(2):13-13
儿子非常调皮,老师常常为此向我告状,我每每听得不耐烦,因此与老师相处得很隔膜。有一天儿子告诉我:“老师打我。”我想,或许是孩子小,误认为老师的一些亲热举动,诸如打一下小屁股是在打他。可是晚上回家,  相似文献   

11.
爱告状,这是幼儿表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许多家长和教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 其实,这只是幼儿接触生活,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是幼儿认识社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幼儿的“告状”,并不都具有“告发”的意思,家长和老师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陈晶 《陕西教育》2010,(7):28-28
近几年来常听身边的同事说:“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想好好学习的。”似乎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学习优秀者肯定都是好学生,学习差者做什么也不行。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3.
幼儿期孩子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幼儿期孩子判断是非往往以成人为标准,他们对老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即是好,老师指责的就是坏。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老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父母、老师的态度也成为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幼儿告状的行为看似很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间、师幼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成人的态度;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  相似文献   

14.
从做教师的那一天起.我就希望我的学生听话.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我想做教师的,有这种思想的绝不占少数。最近我一直在想,听话的孩子也许会取得好成绩.但将来一定会走得很好吗?我不敢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因为我已经意识到或者发现比较听话的孩子身上很容易打上老师成长的烙印.很容易受老师思想左右。  相似文献   

15.
我发现一年级学生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动不动就向老师告状。作为一名新老师,总觉得比较心烦。 其实,小学生告状无非是有以下几种想法: 第一,有的孩子发现了班级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不团结同学、给班级扣分等,当他劝告那些犯错误的同学而那些同学又不听他劝告的时候,他就产生了无力感。这种感觉促使他寻求更强势的力量来帮助他完成劝诫,因此,他需要教师的支持。这种学生往往是自觉性比较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婷婷:今天我们请来了行知幼儿园的老师们,她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不少经验。不信?昕她们说说吧,有一些经验对你们或许有用哩! 孩子“告状”怎么办? 虞佩萍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免不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告状。”内容无外乎“××打××”“××抢玩具”“××和××在抢椅子”……这样的“告状”,其实有的孩子也并非一定  相似文献   

17.
徐府 《教师》2013,(25):48-48
一、在矛盾中表扬 作家冰心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也有人说过,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是呀,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的犯错。与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熟悉了,矛盾也多了,下课期间经常有学生来申诉和告状的。来申诉的,一脸的无辜和期待;来告状的,一眼的“义愤填膺”。看着他们那么认真的表情,我不由得嗤地一声笑出声了。我对来申诉的孩子说:“好的,老师知道了,  相似文献   

18.
我班的格格 (系化名 )平时活泼可爱、爱说爱笑,每次活动时都抢着和老师在一起。可是她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告状。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的,她变了:变得不爱吭声,也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活动了,还老躲着老师。一次自由活动时,我故意和格格亲近,并陪她一起玩,慢慢地格格跟我讲的话多了起来。我找机会问格格:“格格,你为什么老躲着我呀 ?”格格吞吞吐吐地说:“因、因为、老师说过好烦……”听了孩子的话,我突然想起,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格格跑来告状,我当时正和另外一些小朋友踢球,就不经意地对她说了句:“你又来告状,好烦人。”没…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或幼儿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碰到儿童“告状”的情况,对此,老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应分清幼儿“告状”的动机。“××拿我的东西。”“××昨天打我了。”这类“告状”的儿童常是弱者,他们抵制不了对方的欺侮,就想到老师那里寻求保护。“××今天打××了。”“××上课下位了。”这类“告状”的儿童,常是爱打抱不平的,想以此来得到老师的表扬。“××上课玩东西。”“××说脏话了。”“××在老师讲课时偷偷写作业。”这类“告状”者,平时爱盯着别人,常有整别人表现自己的欲望。当老师批评“被告”的同学时,他们脸上…  相似文献   

20.
一、新学期开始时。孩子有一种新鲜感或“认生”的不适感,这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此时,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针对性教育。二、享受成绩喜悦时。家长应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使之再接再励的明确的具体要求。三、感到委屈时。家长应主动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安慰和帮助孩子,使孩子在自然而发的感激之情下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和建议。四、老师家访之时。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客观地提出孩子的缺点,切忌单纯地“告状”。五、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家长切不可责备孩子,而应肯定其成绩,同时对其不足之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