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孙西桥  张翔  潘国艳 《科技风》2012,(10):33-36
生物滞留箱,又被形象的称为“雨水花园”,它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投入使用,以取代传统的面源污染控制最佳管理设(BMP).生物滞留箱是将地表径流储存在浅槽后,再经过植物层、土壤层和砂滤层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生物滞留箱具有目前大多数的污染去除技术,如存水区的固体沉淀作用、土壤层和沙滤层的物理过滤作用、植物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及生物修复作用等,同时也可作为城市的景观设施.生物滞留箱可去除污染物并减少洪峰流量,具有造价低、占地少的优点.本文着重于研究生物滞流箱对于洪峰,洪量的削减效果,以及对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具体包括生物滞流箱的原理介绍、去污原理,实验装置介绍,实验分析等几部分  相似文献   

2.
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新广 《资源科学》2004,26(7):144-150
通过石匣小流域径流试验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研究结果表明:①合适的整地造林措施能有效地拦蓄降雨,减小土壤侵蚀;自然坡的水土流失都较小;②水平条中土埂可减少径流20%~45%,减少土壤侵蚀31.5%~71.2%;③水平条与鱼鳞坑的水保效益相当;④在16°左右坡地采取水保措施(水平条、鱼鳞坑造林)比开荒减少地表径流77.7%~92.1%,在4°左右坡地修梯田比坡耕地减少地表径流54.2%,减少土壤侵蚀67.95%;⑤水保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氮、磷流失量,其中大水平条比开荒总氮流失量减少73.65%,总磷流失量减少42.86%;梯田比坡耕地总氮流失量减少60.98%,总磷流失量减少85.29%,说明大水平条和梯田的保水、保土、保肥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新广 《资源科学》2004,26(Z1):144-150
通过石匣小流域径流试验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研究结果表明:①合适的整地造林措施能有效地拦蓄降雨,减小土壤侵蚀;自然坡的水土流失都较小;②水平条中土埂可减少径流20%~45%,减少土壤侵蚀31.5%~71.2%;③水平条与鱼鳞坑的水保效益相当;④在16°左右坡地采取水保措施(水平条、鱼鳞坑造林)比开荒减少地表径流77.7%~92.1%,在4°左右坡地修梯田比坡耕地减少地表径流54.2%,减少土壤侵蚀67.95%;⑤水保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氮、磷流失量,其中大水平条比开荒总氮流失量减少73.65%,总磷流失量减少42.86%;梯田比坡耕地总氮流失量减少60.98%,总磷流失量减少85.29%,说明大水平条和梯田的保水、保土、保肥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千山区小型集雨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千山区东部山区南果梨这一特产的品位和产量,壮大支柱产业,加速产业化进程,采取修建小型集雨工程措施,充分利用地表径流水资源已迫在眉睫.利用沟壑修建拦、引、蓄、灌四位一体的集雨工程,既能做到沟壑及地表径流的有效利用,又能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涝灾害.因此,集雨工程优化设计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省资金、保护环境以及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通过工程实例进行此方面的探完并加以发展在同类地区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静  任立良  刘晓帆  袁飞 《资源科学》2011,33(6):1099-1105
利用1980年和1996年土地覆被情景分别表征1964年-1979年和1990年-1999年土地利用情况,运用双源蒸散与混合产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探讨老哈河流域太平庄集水区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定量分析土地覆被变化对"绿水"和"蓝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年到1996年研究区域土地覆被变化总体趋势为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转化,上述土地覆被变化导致老哈河流域截留蒸发量和冠层蒸腾能力增加,土壤蒸发能力减小,进而使得蒸散发能力和实际蒸散发量增加,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径流系数减少。1964年-1979年平均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总径流和径流系数分别减少了4.4%、9.5%、8.7%和8.7%。此外,径流模拟除了受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外,同时还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酒埠江水库1958-1990年的入库月径流量资料为研究目标,采用数字滤波技术对其入库径流量进行基流分割。地表径流和基流的年际变化特征主要采用极值比和变差系数法,线性趋势线法和Kendall秩次相关法被用来分析地表径流和基流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地表径流量比基流量的年际变化剧烈;地表径流呈上升趋势而基流呈下降趋势,地表径流和基流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发源地,素有"亚洲水塔"之称。分析青藏高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和与变化趋势,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以及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基于河流源区主要江河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分析发现,由于降水增多、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多数区域地表河川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季节过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河源区径流增加趋势尤为显著。研究发现,气温升高导致的冰川积雪融化径流的增多是地下水资源量以及高原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未来预测分析认为,随着冰川积雪的减少,融雪径流将会减少,部分河流径流量会出现由增转减的"拐点",这将导致该区域的水资源安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全球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的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The Global Runoff Data Base (GRDB)和The Arctic Great Rivers Observatory (ArcticGRO)地表径流数据研究了1930年以来的俄罗斯环北极地区六大河流地表径流变化规律,并综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为进一步科学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的俄罗斯环北极地区的径流变化规律,进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北德维纳河、伯朝拉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和科雷马河年径流量分别以每年1.53 m 3/s、7.27 m 3/s、15.37 m 3/s、19.59 m 3/s、38.41 m 3/s、21.15 m 3/s的速率呈增加趋势。径流的年内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季和夏季的洪峰流量降低,冬季径流量增加,径流年内分配趋向更加均匀。②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对大部分地区的年径流量影响不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因素共同驱动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北极河流径流变化、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界水资源合作开发,以及制定北极变化的减缓和适应对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路施工期水资源污染影响分析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夏远志 《西藏科技》2011,(11):37-40
结合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公路建设的特点,从水资源保护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机理。认为公路施工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有公路开挖对地下水流和对地表径流形态的影响;公路弃渣对地表水体水文条件的影响;公路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以及路面径流雨水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公路发展中水资源保护技术及工作经验,提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公路施工过程中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焦炉煤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煤气中的杂质去除,净化后煤气供应给相关的用户使用。从焦炉出来的荒煤气进入之前,已被大量冷凝成液体,同时,煤气中夹带的煤尘,焦粉也被捕集下来,煤气中的水溶性的成分也溶入氨水中。焦油、氨水以及粉尘和焦油渣可以通过电捕焦油器去除,研究对煤气净化车间的电捕焦油器故障分析和对应的改造,保证电捕焦油器的良好效果,保证煤气的正常净化。  相似文献   

11.
大莲湖区域是上海市的核心水源地,面积14.6km2,由湖区、养殖池塘、水森林、河网、沼泽地、村落等组成。近年来,随着该区域污染加重,其水源地功能逐步丧失,并发展成为新的污染源。为配合大莲湖水源地开展生态修复,2008年7月-8月对大莲湖水源地进行了本底调查,并用污染生物学指标分析了大莲湖水源地不同区域的污染状况,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建议。调查显示,7月、8月份大莲湖水源地有藻类86种,隶属于7门48属;有浮游动物24种,隶属于15属;浮游动植物的优势种为席藻(Phormidium sp.),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等,均为耐污染种类。污染生物学分析显示,大莲湖水源地浮游植物的Shannon Wiener指数(H’)范围为1.60~1.99,藻类现存量范围为(29~3120)×104cell/L,叶绿素a浓度变动范围为(7.63~246.91)ug/L,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范围为51.8~84.6,Margalef多样性指数1.0~10.4,所有生物学指数均显示大莲湖水源地呈污染状态,但不同区域的污染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水森林、养殖池塘和内河网的污染程度较重,湖区和外河的污染程度稍轻,大莲湖水源地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大莲湖水源地生态修复宜采取布局重建、沟通水系、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修复方法。本研究表明大莲湖水源地已丧失水源涵养净化功能,对大莲湖水源地实施生态修复对于保护上海市民的饮用水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昔保  杨桂山  李恒鹏 《资源科学》2011,33(10):1940-1947
利用250m的MODIS—NDVI月值数据,通过适当改进CASA模型和野外生物量采样调整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结合1980S、2000年、2005年和2007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模拟太湖流域2000年-2007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太湖流域NPP从2000年的16.4TgC减少到2007年的14.2...  相似文献   

13.
周玮  吕爱锋  贾绍凤 《资源科学》2011,33(7):1249-1255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白洋淀流域山区阜平、中唐梅和紫荆关等3个流量站1959年-2008年50年径流量资料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揭示了白洋淀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白洋淀山区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丰枯变化明显;50年来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呈降低趋势,径流量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出现枯水期。利用保定气象站1959年-2008年的月气象数据和"海河流域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成果的5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气候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了径流变化的原因。认为气温升高、降水的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工农矿用地面积的扩大而可能引起的用水量增大也是径流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彭月  李昌晓  李健 《资源科学》2015,37(12):2480-2490
开展区域生态案例综合评价,可为地区生态案例建设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3S”技术为支撑,结合宁夏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流域2000年和2012年生态安全等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流域2000年和2012年生态安全状况的时空演变情况,并对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有所增强,但整体上仍处于欠安全级别;②空间上,流域中部的沙坡头、红寺堡和东部盐池县的生态安全有恶化趋势;流域北部的黄河灌区和流域南部山区生态安全状况有明显改善;③2000-2012年以来,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资源有所增加,使得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在沙坡头、中宁、盐池、红寺堡等部分区域,因地下水与地表径流减少导致局部生态安全水平有所降低。未来生态建设中,需因地制宜,通过保护与恢复地下水资源、保护地表径流、结合生物与工程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地区生态安全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07年震惊中外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暴发,太湖富营养化及其蓝藻水华治理成为国家和全民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对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蓝藻水华暴发的科学解释和未来十年太湖水环境的治理及生态恢复等,向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自建站以来对太湖进行了全面、长期的监测,开展了浅水湖泊系统研究、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示范。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环保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重大项目支持下,在太湖站野外科学平台的支撑下,联合院内外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创建了湖泊现代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多学科协同的野外原位研究方法,发展了湖泊科学环境要素过程与格局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新局面,揭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湖泊关键生态过程的驱动作用,阐明了湖泊生态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特征、区域差异和反馈机制,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环境作用机理;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生态恢复的方法与策略,应用于太湖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填补了大型浅水湖泊湖沼学研究的空白,不仅使我国的湖泊科学研究在国际湖泊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崭露头角,也使得太湖站成为了无可替代的野外科研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湖泊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研究发现,近50年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经历了一个生态系统逐步退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地表水文解体、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植被衰败、风沙灾害加剧等5个方面.分析指出,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环境恶化已经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有关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区域资源分配与下游地区来水量减少、生态退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发现塔里木河流域区域之间水资源分配不均和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流域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生态退化的根源.最后,从系统的观点和人文的角度出发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机制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来年,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WebGIS理论,开发集成化的太湖梅梁湾水环境监控数据综合分析和服务系统,为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数据库提供实时更新服务。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系统架构研究、平台设计研究、平台日常维护应用研究等,重点对监测体系平台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太湖梅梁湾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平台采用分布式计算的设计结构,具有“水质查询”“、模型预报”、“监控预警”和“基础数据”四大类十二项功能,初步具备了梅梁湾域水质和蓝藻水华实时监测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梳理了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和典型通江湖泊水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长江流域现有水生态调度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不足;其次概述了近5年来长江模拟器研发的进展,以及长江模拟器在干流河道和通江湖泊水生态调度方面的初步设计;通过长江模拟器进行的干流河道和通江湖泊水文-水动力-水生态耦合模拟实践,初步获得了满足干流典型河段水生态需求的三峡水库生态调度优化方案;最后对长江流域水生态调度的方向和进一步发展长江模拟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除生产功能之外的大都市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也日益突显.为此,根据北京市水土资源短缺的自然禀赋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自中心向外围的城市美化农业区、景观绿化农业区、规模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四个区,以及景观廊道农业带和山前林果农业带两个带;并分别根据这四区两带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要求的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城市水资源质量保护的原则,根据地貌部位、水资源保护区划和区位等,划分了优化培肥区、培肥区和限制培肥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模式.论文还提出了实施土地整理与农田肥力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都市区土地整理与农田水肥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除生产功能之外的大都市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也日益突显。为此,根据北京市水土资源短缺的自然禀赋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自中心向外围的城市美化农业区、景观绿化农业区、规模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四个区,以及景观廊道农业带和山前林果农业带两个带;并分别根据这四区两带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要求的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城市水资源质量保护的原则,根据地貌部位、水资源保护区划和区位等,划分了优化培肥区、培肥区和限制培肥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模式。论文还提出了实施土地整理与农田肥力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