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济南的冬天》的文末句。此句为何要放在写“水”的文段中?为何不让它自成一段?  相似文献   

2.
【课文品读】 《济南的冬天》妙在哪里? 妙在由议而叙 请欣赏《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  相似文献   

3.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教师在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济南的冬天》后,问:济南冬天总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回答。学生回答:“响晴!”教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沉默。教师:“应该是温晴!”  相似文献   

4.
《济南的冬天》一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冬天是一个缺乏色彩的季节,可是语言大师老舍抓住了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来确切地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幅富有色彩感和意境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课标并使用整体阅读方法来解读初中课文《济南的冬天》,可发现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睛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睛”,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温睛”是所见的外象,是借以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温情”是心象(心灵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6.
《济南的冬天》我已教过三轮,每次都是按部就班,不温不火。对这篇老课文的新解读,是从我第四次备课时的一个疑惑开始的:济南的冬天真的有那么温晴吗?于是进行“百度”,搜寻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方生俊 《学语文》2007,(4):23-23
感受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是作者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老舍先生对济南充满了热爱之情,感悟到济南冬天的美丽可爱,于是写出了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莫怀戚通过一家人散步这一平凡而又蕴含丰富的镜头,感悟到一家人敬老爱幼、相互关心体  相似文献   

8.
《济南的冬天》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温馨淡雅的冬日暖景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也有一篇描绘冬天美景的文章——《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细细品读,这两篇散文无论是在艺术风格、文章布局还是情感表达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9.
散文《济南的冬天》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写作时能抓住主要特征,笔笔写景,句句扣“温晴”;描景状物善用联想和想象,笔触生动细腻,给人以立体感;善于为景物涂抹色彩,写出画面美;语言朴实,普通话与北京口味儿结合一起,读之亲切自然;散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相似文献   

10.
《济南的冬天》出自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之手,其语言之精美,抒情之巧妙,可谓炉火纯青,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11.
沈虹 《语文天地》2014,(29):5-7
有一首古诗曾这样写道:“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经常被文人墨客写进自己的诗中,在这些写季节的诗中,各季有各季的特色。人们在描写冬天的景色时,最常表现的就是冬的肃杀、凛冽和雪的狂暴、肆虐,而表现冬的温情脉脉和雪的娇媚动人的美文经典,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的。因此,着重表现冬之暖意与冬之生气的《济南的冬天》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可以称为是奇葩一朵,令人耳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揣摩优美词语 ,品析精彩段落 ,体会作者情感。2 .探究写景技法 ,并将之运用到写作实践中。3.养成积累、摘录的读书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语一提到冬季 ,我们眼前浮现的尽是“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奇寒之景。但是在北中国 ,有没有一个地方 ,冬天却拥有“温晴”的天气 ?有 !这就是济南。二、自学发现1.发现“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设计内容结构导读图。设计示范 :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温晴山景阳光朗照下温晴的山冰雪覆盖下秀美的山城外卧着的如画的山水色 澄清的水多情的水2 .发现“疑”:请提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老舍于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身居异国,饱尝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为了结束“没有家”的生活,他毅然回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时,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相似文献   

14.
高群  胡习之 《学语文》2021,(2):95-96
《济南的冬天》一文出现了6个“得”字,从语言单位,或者说语法单位来看有两个“得”:作为语素的“得”和作为词的“得”;从语法属性来说有3个“得”:语素“得”、助词“得”与助动词“得”。分清不同的“得”,有助于朗读教学、体味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5.
4月13日 晴 我喜欢烈日炎炎的夏天,红叶似火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但我更喜欢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春天。因为在这个充实的季节里,我能感受到大自然浓郁的气息。真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啊!  相似文献   

16.
那天的课堂上,在整体感知《济南的冬天》一课的内容后,我本想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领略第一幅小山摇篮图,可第一位学生偏偏提出要先去济南的河边走走,看看水藻。此时我满怀希望地等待下一位学生能说出愿意先看看小山中的济南,然而,第二位学生站起来后并没有投“师”所好,他更强调先去济南雪后的小山上感受一下小山的秀美。  相似文献   

17.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先看一看作者简介,读一读。老舍……预备——读!  相似文献   

18.
1.巧搭桥梁,使教材亲近学生。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学生从文字上对济南冬天的山光水色等景观留下了较为难忘的印象,但他们没有亲眼目睹,对内容的体会感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为此,我把自己冬天游览济南时拍的几十张照片在课常上展现出来。读着文字,看着照片,学生们欣喜无限,眼睛都放出了亮光。我还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有关济南风光的图片,这样学生自然地亲近了教材,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19.
备课碎思     
黄琪  陈丽萍 《现代语文》2010,(10):63-63
转眼又是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的语文课,尤其是备课的过程,感觉还是有许多零碎的思考不时浮现于脑海,促使笔者有一股写下来的冲动,现将其中几个片段整理出来,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一、《济南的冬天》:关于结尾一句的思考《济南的冬天》(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倾情力作。  相似文献   

20.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