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实现“互联网+科技馆”是新媒体时代科技馆发展的重大命题。本文从分析科技馆与互联网的本质特点入手,论述了“互联网+科技馆”的发展方向,提出“互联网+科技馆”是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科技馆教育、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中,使之成为智慧的科技馆;其核心是通过互联网理念及技术的应用,为科技馆基于体验型实践的科学教育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式,促进展览或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更加开放、协作、共享和精准,更富吸引力,实现科技馆科普模式的创新和改变。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的时代,科普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科学普及事业新的增长极。然而,“互联网+科普”是一种超前的理念,是一种方法和途径,更需要先进的科普传播内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科普”在信息化的时代迎来了发展的良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将通过信息技术从传统的科技馆传播到每个人的心田,真正的做到了科学普及的润物细无声。本文通过分析科普场馆“绿色科普”在信息化时代的业态新变化,得出“绿色科普”的信息化之路是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是科技馆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科普工作者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让科普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时代,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大背景下,广西科技馆结合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等因素,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带动地方科技馆的建设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具有广西特点的“四位一体”科普教育模式——即是指统筹“四位”科普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以提高科技馆科普教育服务能力为“一体”核心,积极组织开展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普惠率的特色科普品牌活动,辐射带动基层公共科普设施和其它社会机构科普工作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广西特点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科技馆体系在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总分馆制、跨界融合等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但也面临统筹机制不够健全、科技馆体系省域发展不均衡、社会合作协同相对欠缺等问题。在科技馆体系“聚焦格局重塑”,推动建立“纵向一体、横向协同”新格局的要求下,科技馆体系共建共享可以在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探索社会动员机制等方面进一步着力。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关于供给侧改革和《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中关于强化全国科技馆联动共享的重点任务,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实施全国科技馆联动计划以“连接·共享·服务”为理念,重点通过资源连接、活动连接和智慧连接,促进全国科技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全国科技馆联动的发展模式,提升科技馆行业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助力现代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6.
当前,科技馆对特效影院资源的利用大部分仍是普通放映,特效影院未能充分发挥其科普功能。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提出“影院+”模式,讨论了该模式应具备的特点。吉林省科技馆特效影院在实践中探索了“影+讲”“影+游戏”“影+制作”“影+实验”“影+展品”“影+热点话题”“影+n”等模式,明显提升了特效电影的科普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科技馆内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科普作品不断增加,其中的科学表演形式以科普剧、科学秀等为主,旨在增强科普活动的趣味性,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但什么是真正的“科艺融合”,用什么形式才能实现“科艺融合”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什么是科艺融合”“科技馆儿童科艺融合类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优势”两方面对“科艺融合”的概念、内涵和开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探秘声音之旅”系列教育活动案列,为科技馆儿童科艺融合类课程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西科技馆启动“科普助力双减”项目为例,探索科技馆助力“双减”开展学校课后服务的几种模式,在实践中通过调研访谈、调查反馈等方式分析各模式的优劣并加以完善,加强科技馆在“双减”中馆校联动的合作,融合各方资源,优化科普供给侧,进一步推进校外科学教育标准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科技馆坐落于济南市泉城广场东端、建筑物占地8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分为科普展览和科技活动两大区域。以“人类探索创新”为主题布设的400多件展品、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能源、  相似文献   

10.
“大科学”推动着人类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科技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一个从人类整体的宏观角度来审视科普教育的趋势正在显现。科技馆教育引入“大科学”视野能够提升科技馆目标理念的创新,推进科技馆教育内容的拓展,促进教育方式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11.
2018年5月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成立,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步入快车道。当下,在新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速大背景下,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标,“演进”中的智慧科技馆,如何以科学文化为引领、以科普联盟为纽带,将“三馆合一”的功能定位与长三角“全民科普”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萃取海派精华,重塑江南文化,共同破解当下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文化的视角,尝试关注和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文化张力,科学文化对新江南文化重构的影响以及当代科普工作者的作为。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是新时期我国科技馆发展的新任务。本文阐述了科技馆体系建设的背景和体系的内涵及构成。基于调查与数据统计,系统梳理了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科技馆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健全体系化机制、全面提升科技馆科普能力、重点推动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标准化工作四个方面提出科技馆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新发展下的新业态,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创新.“互联网+”给档案利用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档案利用的服务方式、技术、用户体验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服务浙江区域创新资源科普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海鹰  田甜 《编辑学报》2018,30(1):13-16
在文化产业改革和互联网影响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区域创新资源开展科普活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现阶段,科技期刊跟区域创新资源和科普的融合存在问题.如果能够完善三者间的融合,不论是对科技期刊本身还是对区域创新资源和科普宣传都有积极的提升作用.结合浙江省在区域创新资源环境下科技期刊做出的有关科普化探索,分析三者间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为研究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区域创新资源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科技馆体系信息化工作是推进体系联动共享、开放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科技馆在“十四五”期间转型升级的背景,提出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共享”为核心的“三个智慧”工作总体框架,分析了建设“三个智慧”的内外两方面建设基础,并详细阐述了各自的重点工作任务,为体系成员更好地理解“十四五”期间科技馆体系信息化及数字科技馆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普展品是科技馆进行科普教育的基础.是构成科技馆的基本要素。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是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内容.又是促进科技馆科普展品发展和利用的基础材料.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在科技馆工作中具有保存信息,传承历史,启迪后人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更好地收集、保管、开发、利用展品档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科技馆坐落于济南市泉城广场东端。建筑物占地8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分为科普展览和科技活动两大区域。以“人类探索创新“为主题布设的400多件展品,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能源、科技、海洋、农业、交通等多项学科,形象地诠释科学道理,让观众切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感悟科学的力量。山东省科技馆同时具备学术交流、科普报告、天象观察、4D科普影院等功能,是传播科学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相似文献   

18.
全媒体时代,在线科普展览得到发展,本文基于数字互动服务“2-3-6”模型对在线科普展览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主要由2条路径、3个阶段、6大模块共同组成。2条路径为“内容链”和“网络设施链”,综合考虑2条路径和3个阶段而形成的6大模块为:在线科普展品内容创作、内容包装及IP转化、公共传播、传输、云服务以及智能终端设备。在线科普展览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科普展览的时空界限,实现线上和线下结合,将无法用物理手段在线下展示的展品进行数字化,丰富了科普展品的展示形式,提升科技馆的教育属性。在线科普展览未来的方向是内容为王、媒介的跨界融合,并被纳入多元的科技馆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面对融合发展的时代命题,科技金融时报充分利用深耕科技新闻的行业报特质和网络传播优势,坚守“行业报道在行业”的发展理念,发力构建“官微运营+基地建设+新闻宣传+网络直播+线下活动+线上服务”的“科学+”融媒生态圈,不断探索科普传播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传统媒体原有的经营方式难以为继,于是纷纷加快向互联网转型的步伐,医学科普期刊也不可能置身其外。本文所指的医学科普期刊,是面向群众,以提高其健康素养为宗旨,提供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知识和理念的期刊。由于其面向的是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学科普期刊的转型与传统大众媒体的转型有其共性,又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在“互联网+”时代,种类繁多的医学科普期刊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值得深入探讨。但笔者认为,医学科普期刊转型发展的前提是保持核心竞争力,即参考价值。核心竞争力不需要转型,需要转型的是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