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鲁迅小说《故乡》,为了使学生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有深刻的感受,我特意安排了如下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步骤是:一、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1.闰土的父亲为什么给闰土起名“闰土”?2.给闰土起名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闰土颈上为什么要套上一个银项圈?  相似文献   

2.
1.革新教案,把教师从奴役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探索短小精悍、有实用价值、能体现教师创造力的新型教案。目前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教案中增加知识积累的板块,我把它叫作“相关知识的积累、铺垫、链接”。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课伊始,我背诵了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然后让学生根据诗说出几条鲁迅的名言,进而引导学生介绍鲁迅。这样,学生对鲁迅的生平、人品、作品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积累的目的。在积累的信息中,包含着照应文本的内容,是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阶梯,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比如“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反映了鲁迅同情乃至服务劳苦大众的思想意识,反映在课文中,就是对少年闰土的喜爱和对中年闰土的同情。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周航 《四川教育》2003,(1):38-38
在学习新课标时,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常常想起小说中两个家喻户晓的鲜明的儿童形象:迅哥儿和少年闰土,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那一句话:“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的海阔天空是“小迅哥儿们”欠缺的,而“小迅哥儿们”的知识也是闰土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于是想到,将“小迅哥儿们”的书本知识与闰土的生活文化结合在一起,不就有了令人感叹的语文文化了。鲁迅先生后来的成就,也无不源于他对文学的不断追求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刻了解。试想,不走进人民的鲁迅如何写得出说出人民心声的…  相似文献   

5.
闰土有没有在灰堆里藏碗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接受史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故乡》小说一问世,研究就对“藏碗碟”悬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分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种观点。早在1924年,诗人朱湘就提出“是闰土藏了碗碟”的观点;1954年,徐中玉先生在《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闰土当成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的代表’看”是不大适当的,认为闰土有“私心”在灰堆里藏了碗碟;  相似文献   

6.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许多教师认为是农村孩子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  相似文献   

8.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名篇《故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懂得文章记叙了“雪天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潮汛跳鱼”四件事,突出了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滨农村少年。我认为,如果从文章的中心看,这样的归纳没有错,但是还不够全面,因为这样的归纳还没有体现文章思路,还不能真正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无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与“我”  相似文献   

10.
鲁迅对于故乡农民是颇有情分的,如小说《故乡》里写“闰土”时可见。“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相似文献   

11.
王凤英 《青海教育》2013,(11):46-46
“闰土”是鲁迅塑造的众多经典形象之一,《故乡》中的闰土经历了由纯真的“少年闰土”到苦涩的“中年闰土”的转变,这种转变彰显了命运的无常、时间的沧桑和人物在乱世中生存的艰辛。鲁迅赋予了“闰土”这一形象诸多意义,闰土的形象转变也昭示着作者对于人世变迁、岁月无情、社会不安等的感慨叹息。  相似文献   

12.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少年闰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第二课时采用“定标——指路——架桥”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作用。 一、定标,明确方向 定标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明确学习目标的阶段。给学生创造定标机会,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着重利用课后题指导学生定标,主要分三步: 读。一上课,就让学生默读课后第一题中的“(2)他来了,给我讲了哪些稀奇的事?(3)闰土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和“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的词语。”  相似文献   

14.
一 品读肖像描写,看闰土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知道他是谁吗?生:鲁迅。师:(出示鲁迅照片)看来,单元导读中这一段描述牢牢地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点。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  相似文献   

15.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凡读过这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人,一定对那位在西瓜地里拿着钢叉刺猹的少年英雄留有深刻印象吧。“‘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周作人《鲁迅与“闰土”》)这个真实的“闰土”就是鲁迅少年时代的好友章闰水。  相似文献   

16.
初读研究整体感知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6—8节,完成填空:“的少年闰土”。可以填一种答案,也可以填几种答案。有的学生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这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可看出来。生:我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生:我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他一个人敢管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第十册《少年闰土》一课,是从鲁迅小说《故乡》中节选的。它虽只截取了小说的一部份(“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但情节完整,形象鲜明。课文刻画了农民孩子闰土的生动形象,展现了这个孩子外在和内在的美,赞扬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课文通过回忆往事,写“我”同闰土交往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首段开头就展示了一幅“神异的图画”。这幅图画背景绚丽,气氛欢快。让主人公们出现在这样  相似文献   

18.
《少年闰土》第四段,讲闰土向“我”讲述四件事。这四件事表现了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特点。段末最后一小节,点明中心。教好这一段,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导读。一、提示导读,知道写什么提示导读,其方法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加上明显的导语,引导学生接读下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的目的,下面是导读的全过程。师(导读):闰土向我讲述了四件事,第一件事  相似文献   

19.
一、借助投影删减改换词语,理解闰土的形象特点《少年闰土》一文的第三段是回忆第一天跟闰土见面的情形。作者是这样描写闰土的外貌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报项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闰土的外貌及其形象特点,我首先让学生用直线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然后利用自制的投影片出示上述语句,让学生齐读,接着把“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以及“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些词语“删掉”(即揭起覆盖片),再让学生读读投影片上所余的语句“紫色的脸,头戴一项毡帽”。学生们一读,都笑了,这…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