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白沙对二程儒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注重心体和道体的均衡表述;其二,强调心体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彰显德性自由;其三,继承了儒学易简的理念,形成了以“勿忘勿助之间”为特征的易简的体证工夫论.陈白沙的儒学思想源自二程又自成体系,在儒学道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儒学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从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发展过程.陈白沙通过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宣传儒家经典等方式,建立江门学派,构建“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白沙心学思想体系,从而促进了儒学岭南化向岭南化儒学的转变,江门成为岭南儒学的重镇.白沙心学开启了明代心学的源头,成为岭南化儒学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对朱子思想的研究与其宋明理学的"三系"划分具有密切的关系.他认为,朱子继承伊川开启的儒学转向而创立了"中和新说",确立了心、性、情三分的格局和偏重格物穷理的工夫论.自孔孟而来至宋明儒大宗都将形而上真体理解为"即活动即存有"者,而朱子却将其理解为"只存有不活动"者,由此即有直贯系统与横摄系统之异.牟宗三对朱子的解释和评价建立于其心学立场之上,且有简单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对陈白沙开创的江门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岭南心学思想路线,此路线是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综合创新.湛氏心学思想包含“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本体论思想,以及主静与主敬相统一、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知疑与创新相统一的功夫论思想.  相似文献   

6.
湛甘泉的心学思想承传自陈白沙,但二人的心学教育思想却存在重大分歧。在教育理论层面体现为从"静坐中养出端倪"到"随处体认天理"的演变,在实践层面体现为是否采用正规的书院式教学。这种分歧既是解决白沙心学内在学理困境的需要,还由于二人的时代背景与主体身份已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7.
逆觉体证是阳明心学美学审美工夫的显著特征。阳明心学美学的工夫是内求诸心的心上工夫,心体和工夫是辩证统一的。诚意、致知、格物作为道德实践工夫,是依良知而又指向心体的,“心”是工夫的内在依据和动力,同时也是工夫的目标。本然之心经由工夫过程超越实然达于应然,臻于境界。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为宗”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是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它们体现了陈白沙及其时代离朱入陆的教育思想发展路向,展示出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本文从命题的涵义、成因和影响诸方面进行史实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认为探讨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陈白沙本人的教育思想全貌,而且有益于我们深入地把握整个宋明教育学说走向,特别是心学教育哲学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陈白沙是明代“心学”肇始者。其功夫旨趣是“静”,而“静”之具体法门就是“静坐”。陈白沙由其身心体验抉发“静坐”之生发机制,并经由“静坐”功夫法门确立臻于莹然澄明心境的具体路径,明晰“心”与“理”吻合的“生生”内涵。从“心”与“理”吻合的“生生”内涵出发,可知陈白沙是儒非禅。  相似文献   

10.
"自得"是白沙心学的核心思想,它实现了白沙心学从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转变。"自得"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指主体的自主、自立,强调主体的自我价值;其次是主体自得于道、自得于理,强调主体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其三是是超越功利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即自然之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作为江门学派的开拓者,白沙心学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在宋明理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它是一道链环,缺少了这一环,有些问题就无法解释。因此,白沙心学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五邑大学社科部刘兴邦教授撰写的新著《陈白沙心学价值审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着重对白沙心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解读,拓展了白沙之学研究的领域,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学术特色。一、从理学与心学的比较中对陈白沙心学进行定位针对以往学术界只注重对理学不同派别的区分、而忽视各派内部不同分岐的缺陷,该书既肯定陈白沙心学是宋明新儒…  相似文献   

12.
朱熹学问以“天理”为本体,故而其工夫结构呈现出“天理”为圆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外向内,继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向外的特点。陆九渊另辟蹊径指出“心即理”,将工夫的焦点置于“心”中,呈现简易透彻的特征。在此之后,王阳明认为朱熹的工夫结构有“支离决裂、错杂纷纭”的忧患,陆九渊则缺乏细致,谓其“只是粗些”。故而他在“万物一体”的视域下将工夫的境界、方法、过程三面统于一“心”,构建心体意用的哲学理论,主张工夫应以“心”为本,“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还是个体工夫的起点与终点。所以做工夫无需向外格物,仅于心间“诚意”即可。诚得其意,自体会心体“良知”鉴空衡平,再将其推至事事物物,即无入而不自得,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由此将儒家工夫论推至顶峰,为儒学的继承开新提供了原点。  相似文献   

13.
陈献章(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心学往往被斥“流于禅”。今天重新思考这个评论,确实有可待商榷之处。诚然,白沙心学与禅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工夫进路方面。但是,无论是在工夫的价值指向,还是在终极关怀的现实落实上,白沙与禅宗都有着很大不同。白沙心学乃是本着传统儒家的价值坐标而进.其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借鉴,实是打破门户之见,兼容并包地吸取各家之长采寻“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14.
陈献章(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心学往往被斥“流于禅”。今天重新思考这个评论,确实有可待商榷之处。诚然,白沙心学与禅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工夫进路方面。但是,无论是在工夫的价值指向,还是在终极关怀的现实落实上,白沙与禅宗都有着很大不同。白沙心学乃是本着传统儒家的价值坐标而进.其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借鉴,实是打破门户之见,兼容并包地吸取各家之长采寻“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15.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孙应鳌继承王阳明倡导遵从天理、反身自省以"致良知"的思想,强调在"求仁"中恢复心之本体,因而也特别提倡文艺发挥政治伦理教化的作用。作为心学家,孙应鳌最关注的是人通过修身正心、诚意慎独工夫使自己德行合于心本体"仁"的问题,而文艺的政治伦理教化作用正是为了使人获得这种工夫,因此孙应鳌也就必定将倡导文艺进行儒家的政治伦理教化,作为构建自己心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全书资料丰富,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18.
陈白沙心学的形成,标志着明代心学由附会朱学而发展到离朱入陆、独标其帜的新阶段,为王守仁心学的创立及风靡天下作了有力铺垫.陈白沙强调自我主宰、独立思考、学贵"自得",这对促进思想解放有一定作用.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这在士风日下、官场腐败的时代,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邑大学刘兴邦教授新著《白沙心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6月出版,该书系其《陈白沙心学价值审视》(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8月版)的姊妹篇。多年来,刘兴邦教授对白沙心学有深入的探讨,视角独到,分析入微,又注重学术流派与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近代思想家和学术大师,其学术渊源十分复杂,而明代哲学家陈白沙是对他影响较深的一位。作为梁启超所景仰的乡贤,陈白沙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早年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故国之思以及心学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