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主要是在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加以注解并深入阐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涉及运动、运动影像及其三个变体、回忆与梦幻、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个论题。在四评柏格森的过程中,德勒兹重新认识电影并建立了一种以时间—影像为核心的电影哲学观,他宣称电影影像是一类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并将"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哲学美学概念运用于电影的分析中,建构了一种对于影像符号的"再符码化"构想,德勒兹的这些理论主张对审视中国当代国产贺岁片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电影研究领域对西方理论与亚洲文本之间关系的跨文化分析争论,以及华语电影研究现存的一些跨文化分析问题。华语电影研究通常使用标准化的西方类型术语——情节剧(melodrama)——来分析华语电影中如家庭伦理剧、爱情及艺术电影等类型。基于情节剧和文艺电影在发展历史及理论建构上显著的不同,本文第二部分提出使用"文艺"一词来取代情节剧,并用这个内涵较为接近,并更具启发意义的"文艺"概念来解释华语电影。舍情节剧取文艺电影,可帮助研究者厘清、描述和讨论华语电影史与批评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中国近代电影的伦理角色,电影对不同观众所传递的进步观念,文学改编的角色,对应西方情节剧所做的风格创新,电影导演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的角色等。同时,本论文对"文艺"这个术语及其意义、脉络和应用分析的转变所作的初步整理,也试图说明如何通过一组新文艺电影资料的分析,形成在中西电影学术领域独具一格的史观。  相似文献   

3.
在德勒兹的著作中,哲学家的名字和文学家的名字总是如影随形,这不仅是德勒兹个人的写作风格,也是他致力于"批评与临床"计划的一种策略。"生命"作为德勒兹文学理论的内核,不仅具有医学意义,更具有哲学意义,即文学是关乎健康的事业。同时,德勒兹将疾病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一同考察,建构了文学症候学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提起"仿像"便自然想到鲍德里亚,然而,"仿像"理论在德勒兹的思想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鲍德里亚主要立足于社会学领域,传承了麦克卢汉、列斐伏尔、德波等人对消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加侧重技术层面,而德勒兹主要以哲学立场为视点,颠覆柏拉图主义、拒斥再现理论,更为侧重学理层面。可以说,德勒兹的仿像更为彻底。虽然二人遵循的是两种不同的影像思维逻辑,但二人都基于后现代主义立场,在"一"与"多"传统命题的框架内重新认识"仿像",考察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安娜·鲍威尔的<德勒兹与恐怖电影>很可能是国内外首次运用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和电影理论来分析恐怖电影的专著.书中以大量的恐怖电影来论证精神分析作为恐怖电影研究的传统理论,它是主题的、象征的、静态的,而德勒兹的电影理论则是技术的、情感的、动态的.具体而言,人格分裂和人生成异形不是人性向兽性的退化,而是进入另一种充满活力和互动的生存状态;恐怖电影展示的是情感和风格的动力学;噩梦与回忆不是被封闭在潜意识中,相反,它们体现了德勒兹的绵延时间观.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元代科举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元代文学风气影响对"格"内涵的稳定,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文学批评范畴——格调。  相似文献   

7.
中国独立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场域中一个独特的产物,它成长于中国,描摹中国的题材,生存却需要依赖于西方的电影节、资金和评论者。已有诸多中国研究者批评西方影评人、研究者对中国独立电影的青睐是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原因,但这种批评往往基于一种反对"西方中心论"的惯性认识,而不是在细致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独立电影的认识之后得出的结论。因此,本文试图从西方影评界和学术界对中国独立电影的研究文献出发,在比较全面、系统梳理这些文献的基础之上,分析西方研究者认识和定位中国独立电影的主要框架,进而反思这些框架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界对内在于小说中的重复现象、"重复"之于小说的意义鲜有关注,而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及其批评实践被视为西方"当代批评思想的重要贡献"而广受赞誉。"重复"理论受益于新批评,立足于经典,从严格而坚实的学理角度有创见性地总结了小说重复的种类、源头和方式等问题,以崭新的视角重读经典并以此激发了经典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凯瑟琳娜.莱斯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她在其《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提出该理论的雏形,后来又提出与翻译有关的文本类型学,并逐步从"对等论"走向了"译文功能论"。这些理论都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界对内在于小说中的重复现象、"重复"之于小说的意义鲜有关注,而J.希利斯&#183;米勒的"重复"理论及其批评实践被视为西方"当代批评思想的重要贡献"而广受赞誉。"重复"理论受益于新批评,立足于经典,从严格而坚实的学理角度有创见性地总结了小说重复的种类、源头和方式等问题,以崭新的视角重读经典并以此激发了经典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1999~2002中国新诗状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至2002年的中国新诗在写作实践与理论批评领域表现出极其活跃的态势,并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发展成型的“多元化”格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诗歌界,出现了“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复合型写作”这三种诗歌写作风格与倾向,并呈现出相对立疏离又互补互渗的复杂情状;与之相对应,在诗歌批评领域,也出现了“学院化批评”、“本土化批评”,“个人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路向与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作为近三四年来值得关注的诗歌事件,“盘峰论争”、“龙脉诗会”、“衡山诗会”、“沈韩之争”、“70后”诗歌运动、“下半身”诗歌运动、“中间代”诗歌运动等在诗界引起争议与反响的“诗歌现象”,直接对当下的诗学建设与诗歌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一些负面效应,并在一种复杂的“合力”作用下,有效地促成了世纪之交中国新诗整体上良好态势与局面的出现与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纠结中,崛起了德里达、福柯和德勒兹等新一代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符号"(sign)是源自当时文学批评争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今天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在当代西方符号诗学从二元论到多元论的嬗变轨迹中,德勒兹诗学受皮尔斯等人多元符号思想影响,扬弃索绪尔一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念,体现出多元流变的特质。在德勒兹文学批评著作和电影艺术哲学著作中,符号诗学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在跨语境意义上,德勒兹差异哲学衍生出来的符号诗学突破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和语言学局域,富于当代学术意识,并且与中国古典诗学题旨构成一定的思想共振关系。这种跨语境耦合,能够激活异质诗学的潜质,开辟新的思想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cinema. To do this we first analyse how the American critical thinker Henry Giroux tries to give body to an educational theory in relation to cinema. His ‘film pedagogy’ is described as developing a critical response of the learner in relation to the public sphere of film. Giroux’s approach, however, seems to forget rather than explore the potential that is specific to the medium.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ses Walter Benjamin’s (1936, Illuminations, London, Pimlico) essay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because here we find not a different educational response to cinema, but one of the first studies on cinema that describes its ontological nature and the potential of moving images for thought. Final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inema philosophy of Gilles Deleuze, who, in contrast to Giroux, does not construct a Cartesian framework around cinema. Rather, he recognizes and explores cinema’s potential for thoughts like Benjamin did. In this way, Deleuze reverses Giroux’s question of how education should respond to cinema. A pedagogical discussion hereby comes to the fore that does not ask the question of what methodology should be used in education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cinema, but what the implications are of the nature of cinema for thought and fo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se how 15 students at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detach from immobile representations of identity through aesthetic self-expressive work with cinema. Drawing on Deleuze and Guattari’s concept of assemblage, I interrogate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discrimination and challenge their processes of developing a short film within cinema workshops at school. I find that when new components regarding cinema, such as material apparatuses (e.g. cameras, stages, sound recorders) and expressive devices (e.g. improvisation, dialogues, corporeal movements), are applied to both the school and subjectivities, there is a rupture of rigid systems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novel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推崇克罗齐"创造的批评",但认为这种批评忽视了价值判断,于是提出"文学的趣味"来加以弥补。批评有了价值判断,就应该有批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朱光潜所说的"纯正的趣味"。  相似文献   

16.
冯雪峰文艺思想中,有许多关于文艺的“力”之概念,这些概念密切相关,其中“艺术力”是整个概念体系的核心。总的来看,“艺术力”的内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战斗力”是艺术力的功能,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在文艺批评标准上侧重作品的政治思想性;“主观力”是艺术力的关键,突出世界观对艺术创作的决定作用,但也对创作主体的主观创造性给予了观照;“人民力”是艺术力的源泉,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反映“人民力”,创作主体主观改造的源泉来自“人民力”。  相似文献   

17.
刘欣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01-103
朱光潜的传记式批评一方面受到作为批评范式的"舌人式"批评的影响,一方面与自己的美学理论相契合。他标举"人格即风格"论,在古代文学批评和现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实践了他的传记式批评。然而,对文本的忽视以及有限的批评模式限制了批评的阐释空间,使他传记式批评的实践减色不少。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初的文学批评虽然重视文学语言的研究,但仍拘束于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视域中,将语言形式看作是思想内容的容器和工具。随着西方“语言论转向”的引进,文学批评开始以语言本体论为基础探索文学语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使文学语言研究从观念到方法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 the pedagogical value of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for helping make an ‘event’ of thought, with a view towards fostering deep learning in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theory and criticism in a second languag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ative role of bodies, humour and creativity alongside an expanded trans-personal concept of ‘educational life forms’ that stretches out to include an affective assemblage of inhuman elements (such as art and technology), I explore how Deleuze and Guattari’s philosophical models provide a ethical alternative to corporate, Confucian and Cartesian models otherwise inhibit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modern Sino-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context.  相似文献   

20.
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理解沈从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与同时代不相谐调的另类因素。沈从文审美感受和审美表达的“原人”特色,代表了某种人类被都市现代文明磨损消耗以前的对待自然的本真方式。这不仅使他笔下的“长河”生态呈现出人与自然多层次和谐的生态美,而且还处处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批评对沈从文的追认,其合法性根源埋藏在苗族民间传说赋予沈从文平视有生无生的民族无意识。民族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基调,决定了沈从文的创作必然超逸出“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范畴,从而使沈从文作品的人道关怀表现出了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别样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