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原来看教育杂志,喜欢看教学设计之类的,觉得最实用,可以照着上课。有时,也模仿着格式写写,居然也发表了一些。后来上网,读了一些文章,觉得比杂志上读到的更有趣,更有意思。心里对杂志就淡了很多。觉得杂志上的文章多了些匠气,少了些灵性——直到我看到《教师之友》。是从教育在线网络认识《教师之友》的,这是一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教育杂志全国至少有几百种,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包围下,我无意地与《教师之友》结识了。本来我对教育杂志是不太感兴趣的,只是迫于工作需要,随便订了几本了事。可是,当我读完2000年第一期《教师之友》后,我却非常惊喜,因为这是一本耐人细读的教育杂志。从此,我每个月都盼望着早日看到这份杂志,好供我细细品读。我认为一本好的杂志总会带给你一些思索或让你有所借鉴,而《教师之友》就做到了这一点。每读完一篇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教育杂志全国至少有几百种,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包围下,我无意地与《教师之友》结识了。本来我对教育杂志是不太感兴趣的,只是迫于工作需要,随便订了几本了事。可是,当我读完2000年第一期《教师之友》后,我却非常惊喜,因为这是一本耐人细读的教育杂志。从此,我每个月都盼望着早日看到这份杂志,好供我细细品读。我认为一本好的杂志总会带给你一些思索或让你有所借鉴,而《教师之友》就做到了这一点。每读完一篇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  相似文献   

4.
我是在5年前认识《教师之友》的,初见《教师之友》,就有相见恨晚之感。首先吸引我的是刊物的名称,“教师之友”——与其他“XX教育”类杂志不同,它从心理上缩短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看这本杂志犹如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朋友在交流。其次让我喜欢的是那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极富个性的封面设计,在这小小的两页空间中处处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最近,《教师之友》杂志发表了一组题为《那一代》的章,是新生代语教师对魏书生、于漪、钱梦龙三位知名的特级教师的反思批评。杂志为此还加了编按。章分别对这三位特级教师在语教学思想中存在的某些缺陷进行了批评。我想,在语教育界一定会产生不小的震动。这次的批评在  相似文献   

6.
读者心声     
2000年大学毕业之初,就开始订阅《教师之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杂志,在《教师之友》发表文章成了我的梦想。后来,《教师之友》改版为现在的《教育科学论坛》,而我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始终追随《教育科学论坛》,努力多年,不离不弃,终于在前不久一了夙愿。  相似文献   

7.
原来看教育杂志,喜欢看教学设计之类的,觉得最实用,可以照着上课。有时,也模仿着格式写写,居然也发表了一些。后来上网,读了一些章,觉得比杂志上读到的更有趣,更有意思。心里对杂志就淡了很多。觉得杂志上的章多了些匠气,少了些灵性——直到我看到《教师之友》。  相似文献   

8.
读者心声     
2000年大学毕业之初,就开始订阅《教师之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杂志,在《教师之友》发表文章成了我的梦想。后来,《教师之友》改版为现在的《教育科学论坛》,而我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始终追随《教育科学论坛》,努力多年,不离不弃,终于在前不久一了夙愿。  相似文献   

9.
江西教育期刊社的四个刊物办得都很好,无论是《江西教育》《教师博览》还是《初中生之友》《小学生之友》都很不错。今天我主要对《教师博览》发表一些看法。总的看法是很好!去年在北京一个会上我也说过,《教师博览》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
正在这里,收获自信记得第一次接触《班主任之友》是在2009年2月,当时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班主任随笔,正愁没地方投稿时,碰巧在学校门卫那看到了学校订阅的《班主任之友》,于是在杂志上找到邮箱,然后就用邮件发了过去,也没指望就能发表的。没想到,5月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认识《教师之友》是通过20014年第2期的专题“花自绽放云自卷”。看到的当天中午,我就登陆了“教师之友论坛”。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月号《教师之友》杂志对“那一代”的批判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在下冒昧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3.
安武林 《小学生》2005,(10):38-38
女儿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章《长大最好做一条书虫》,章发表在一本叫《书缘》的杂志上。2003年,被收进江苏亲近母语的小学生教材中。  相似文献   

14.
去年三四月份,朋友三番两次对我说起教育在线,建议我到网上转转;说起《教师之友》杂志,建议我找一本看看。  相似文献   

15.
方向和坡度     
《教育科学论坛》2004,(7):80-80
和一位《教师之友》的新读交流,她说,读《教师之友》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在经过一番交流,确认了她“累”的症状后,我说,这种“累”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正是《教师之友》所追求的。其实,这种“累”的感觉并不为这位新读所独享,杂志的不少老读也时有提及,因此,有必要和大家做一些沟通。  相似文献   

16.
李老师,你发表在《教师之友》上的《应该怎样“承认现实”——答何杰老师》,我已经看了。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我们有多少“一致”或“不一致”,而是我们在对话在交流。商榷的目的不一定是要谁说服谁,而是双方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更多的思想,是吗?  相似文献   

17.
《教师之友》第六期首发群言先生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在教育界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国青年报》9月5日“冰点”栏目也以《新语文问世记》一文对《新语文读本》的出台和《手记》的发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和高度的肯定——在成都《教师之友》杂志上,刊出了编者手记——长达4万余字,我却一口气读完。将编辑理念与选文相比照,印象更为深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将这套书细细吃透(包括全书、全文),那就足以为一个中学生构建起人文素养的平台——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通常理解的“语文”。我不由得感叹自己的中学时代为何没有这样的食粮。  相似文献   

18.
片语真情     
《班主任之友》2013,(Z1):124-128
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梁岗《班主任之友》是我校班主任们的钟爱,人手一册。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吸引了班主任,还吸引了很多青年科任教师。2013年1月5日,在我校图书馆阅览室内,高三化学教研组集体阅读2012年12月的《班主任之友》杂志,并针对刊登的文章产生了激励的讨论。虽然两位年轻的化学教师尚未做班主任,但正是在《班主任之友》杂志的感召下,内心里已埋下了要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种子。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那一代”专题中的第三篇,卢军老师的《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一,在教育在线教师之友论坛的有关讨论中,被认为是语气相对“平和”的一篇。我本人也认同这一点,而且十分欣赏中所表现出的思想锋芒。卢老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位高中生,我一直都是《初中生之友》的热心读者。回想起初中那单纯快乐的生活,真的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因为只有那样,才可以享用《初中生之友》。孩提时,我经常看见大哥大姐们手里捧着那封面诱人的杂志,而且他们在看时总会发出阵阵欢笑。他们告诉我,等我长大了,也会有。从那时候起我就盼望自己长大。当老师把第一本《初中生之友》发给我时,我兴奋极了。初中三年中,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老师发《初中生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