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据研究,教师倦怠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体育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探讨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倦怠的代表性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衰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使人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指的是以没有人情味的、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履行教师的职责。感觉无助.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倦怠的代表性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衰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使人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指的是以没有人情味的、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履行教师的职责。感觉无助.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倦怠的代表性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衰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使人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指的是以没有人情味的、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履行教师的职责,感觉无助,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教师而言,此种衰竭状态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态度以及教育教学行为。本文以幼儿园性质及幼儿园教师学历、年龄、教龄四个人口学变量对职业倦怠进行元分析发现:幼儿园性质对教师情绪衰竭影响显著,对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影响不显著;教师学历对情绪衰竭影响显著,高学历教师高于低学历教师,而学历对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影响不显著;教师年龄对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影响,对情绪衰竭影响最大;教师教龄对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影响不显著,而对个人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注教师职业倦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美国学者Maslach于1981年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或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份。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  相似文献   

7.
盛艳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88-89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之后,玛诗勒(Maslach)和派恩斯(Pines)又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发现并提出的,随后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表征着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而学校则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场所和主导因素已形成共识.本文重点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发现并提出的,随后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表征着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而…  相似文献   

10.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所谓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倦怠的代表性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衰竭常常伴随着挫折、紧张,使人在心理层面上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是指没有人情味的、  相似文献   

11.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丧失。2.去人性化。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师生,甚至把同伴,学生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3.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付出努力。4.知识枯竭。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等。  相似文献   

12.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丧失。2.去人性化。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师生,甚至把同伴,学生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3.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付出努力。4.知识枯竭。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等。  相似文献   

13.
以宁波市13所幼儿园425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较为严重,其严重程度依次为个人成就感下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年龄和教龄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在编、公办幼儿园、高学历教师更容易出现个人成就感下降;婚姻状况影响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职务高低、收入水平、一周工作天数等因素在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以及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最近心理学界广泛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下面的这个小测试可以帮助你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自己是否有职业倦怠倾向,并给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倦怠的代表性指标,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来自湖南省部分地市中小学校629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心理资本在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倦怠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⑴工作倦怠与深层行为、自然行为负相关,与表面行为正相关;心理资本与深层行为、自然行为正相关,人际型心理资本与表面行为负相关。⑵表面行为正向预测工作倦怠;深层行为负向预测情绪衰竭、去个性化;自然行为负向预测低成就感。人际型心理资本负向预测工作倦怠;任务型心理资本对去个性化、低成就感的非标准回归系数显著。⑶任务型心理资本能调节深层行为对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的影响,调节自然行为、表面行为对低成就感的影响。人际型心理资本可调节自然行为对低成就感的影响。结论:心理资本可调节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投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  相似文献   

18.
最近心理学界广泛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下面的这个小测试可以帮助你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自己是否有职业倦怠倾向,并给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Maslach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通过实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实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实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分析,认为可以通过诊断、咨询、辅导等手段对实验教师职业倦怠进行调适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情绪衰竭”,对工作失去了新鲜感,丧失了教书育人的热情,工作处于疲惫、低迷和消极状态;二是“去个性化”,对学生失去了耐心,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烦躁、易怒、体罚学生等;三是“个人成就感丧失”,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了价值追求,感觉个人能力得不到体现,无法获得成就感,出现懈怠、想改行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