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为艺术家。雕塑作为艺术范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创新与发展。在创作题材上出现了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方面亦有较大进步,空间透视方法、人体解剖学原理等开始在雕塑创作中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2.
拉斐尔(1483-1520)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和建筑家,他自幼随父学画,后又转入佩鲁吉诺门下,1500年出师。他在佛罗伦萨期间,受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谦虚好学、博采众长,其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空间构成,透视精确。给人以气势宏伟、壮观的深刻印象。他的作品柔和、圆润、饱满、秀美、典雅、和谐、明朗。  相似文献   

3.
空间是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员所苦苦追求的一种视觉效果,是艺术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平面设计的空间形式包括:正、负空间,层次性空间,区域性空间和三维透视空间。这些空间形式在平面设计中都有其鲜明的视觉特征,突显出空间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是城市的名片,也是现代城市的魅力所在.文章分别从城市空间的五个构成要素:标志、结点、道路、边界、区域,论述了对城市视觉形象的影响,并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建城实例给予分析与辅证.最后论述了五种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城市视觉形象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在中西艺术比较中很是显著,其区别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所构成的科学表现模式,显得随意而为、不囿常理,而又真切自然、合于常情。着意从传统中国画的画面实体和背景的安排切入,论及空间构成中的空白处理、虚实关系以及特有的空间透视法,从而剖析中国画构图中空间表现的玄妙。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散点透视法则,它体现了华夏民族自由的视觉空间和精神空间,成为中国传统绘画高度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之一,具典型的东方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透视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现象.是几代画家对于视觉空间不断探索的产物,我们研究透视的目的是为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用推理性的观察方式去解释视觉艺术。通过艺术表现使自然物象在二维的画面上造成三维的空间氛围来,使绘画从自然的真实上升为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思正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4):83-84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观察感受是美术的最基本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出发点.首先对"实际空间"进行视觉领悟,这是对物象存在即立体的、变化的、运动的视觉效应,所感知的静物、景物、动物、人物等的空间距离、空间透视、空间强弱以及冷暖虚实等,领悟实际空间的视觉美感.  相似文献   

9.
唐代佚名作品《游骑图》,无论是从绘画技巧,还是风格来讲,都可视为中国古典写实绘画表现鞍马题材的典范之作,与西方文艺复兴早期如鸟切诺等人的写实绘画相比,在鞍马人物形象的准确性与形体透视的生动性等方面的把握上,似乎具有更感人的魅力。可知中国古典写实绘画应是比西方更早掌握了如何通过透视缩形来真实表现客观物体的方法。尽管西方意义的科学透视法并不在中国产生,但那种中国式的视觉投影方法,曾经有力支撑着中国封建时代盛期的绘画写实艺术,那么,甚至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黄方遒 《考试周刊》2009,(12):43-44
一、透视学的出现与发展“透视”一词是西方概念,它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物体的绘画方式。画出的物体看上去就象在一个视点看到实际情形,物体具有立体感,具有离观者越近。显得越小的空间关系”。透视学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出现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相似文献   

11.
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提出的“以大观小”论,是中国特色透视观的经典言论之一,体现了庄子“以道观之”的观物态度。“以大观小”之“大”,正是“道”之大,只有“道”才具有小天下的大视野,才能穿越物我的藩篱,时空的界限,沟通物物的关系,建构起多向度、多层次的立体网状新视城;“以大观小”之“观”,融哲学思想、心灵观照与视觉现象于一炉,而不纯粹发生在视觉领域。沈括式透视观,是庄子“以道观之”的哲学思想在绘画领域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清代理学的总体走势是趋向没落,然而理学者们并没有放弃为弘扬理学而努力。至嘉庆、道光时期,社会危机和学术困境为理学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作为嘉、道年间理学大师的唐鉴应运而生,为理学在清代的复兴而力倡道统论。唐鉴富有特色的道统论在当时的理学界反响很大,对晚清政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术史上以塞尚为一个分水岭,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也由此而来。塞尚的艺术第一个冲破了文艺复兴传统的束缚,使西方绘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塞尚认为绘画是要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画家应该根据对自然的直接感受经过重新安排,在画面上创造"第二个自然"。他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要求把客观物象条理化、抽象化,推动了欧洲的纯绘画观念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一书,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而“梦”就是实现“真假”二字的关键所在。基于此观点,文章从时空建构(时空转换的分节点、时空建构的框架、“真假”叙事的艺术策略)、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性格的凸显、补充、反驳)、主旨立意三个方面,具体论述《红楼梦》中“梦”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的文化复兴事业不仅关系到中国教育究竟能以什么样的文化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更关系到下一代学子将来能创造怎样的中国文化与社会。为此,既需要中国教育界形成文化复兴的"集体认同",并有中心人物以其真挚的人格力量与文化复兴行动,引领教育界的文化复兴追求;又需要创新核心的教育制度即高考,使之成为文化复兴与社会重心重建的强力制度工具。在这两点上,宋代以来的经验可以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教育改革因此更应该能续写未尽的文化复兴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在海报设计中,黑白色起到了“骨架”的作用,黑色既能奠定画面基调同时更好地突出画面主题,白色能够使元素过多的画面具有空间感,视觉更加透气。它们传递着一种简约的设计风格,利用自身的特点将作品塑造成视觉感震撼的经典。  相似文献   

17.
道教和基督宗教对生命的终极关切是与其构设的理想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道教"洞天福地"和基督宗教"新天新地"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地.不过,二者又有所不同.作为神圣空间,道教的"洞天福地"多位于现实的名山胜境,既是修道者的修仙之地,又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存场所;而基督宗教的"新天新地"与末世论有关,随着基督的复临才能临到或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从关注高职学生职业性发展、拓宽就业面和提高就业力的角度来进行课程改革,以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为载体,构建“锥形”课程模式。它是以工作体系为建构视阈,以“就业有优势,择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为建构内容,以课程模块为建构形式,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建构目标的课程结构范式。  相似文献   

19.
巴勃罗·毕加索的绘画方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汲取,把东方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正面律和原始思维中完整性思维和象征性思维等呈现到同一个画面时,就产生了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掀起了20世纪现代主叉绘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