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今年3月,河南省的《南阳日报》“社会生活”列连续发表了一组由该报记者千里追踪采访而揭穿的“中国发现160岁寿星”假新闻的追踪报道,该报道后经《中华新闻报》、《羊城晚报》、《南京日报》、《现代青年》等数十家报刊的转载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则曾被国内外众多媒体广泛转载的假新闻,经过我们辗转千里的追踪采访,最终弄清了它的真实面目.证明了它是一则20年后又卷土重来的假新闻。这条假新闻给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了诸多的思考:新闻应该如何打假?尼江门核对安的经过1998年12月,我们注意到国内许多报刊纷纷开始转载一则消…  相似文献   

2.
今年“3·15”之后两天,《羊城晚报》刊发《新闻也要3·15 2006十大假新闻的背后》专题报道。该专题自揭新闻界短处,批评媒体在曝光厂家商家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自己却屡屡“生产”此类“产品”。笔者认为,假新闻的作者编者当然应予追究,那些转载假新闻、让假新闻广为传播的时事编辑亦应警醒。[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读 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 ,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 ,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 ,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北京青年报》曾接连三次发表“换头术”的假新闻我想以《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一条假新闻为例 ,来谈谈假新闻不断出现的惯性和顽固性。如果不了解情况 ,人们或许以为《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22日发表的“美国医生怀特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的消息 ,只不过…  相似文献   

4.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假新闻虽然远去,但类似的假新闻并未在网络消失,依然在误导受众. 2008年7月31日,<新快报>国际新闻版转载了"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经核查,此文系责任编辑把关不严,未经核实从互联网转载刊发,是一种典型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6.
网络假新闻的法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瑛 《新闻记者》2002,(3):50-51
近 年来 ,传媒界打击假新闻的呼声不绝于耳 ,然而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 ,细心的读者与业内人士还是发现 ,许多荒唐至极的假新闻走马灯般地见诸报端 ,流传于网际。从7月份的“换头术” ,到10月份的“大活人两肾被偷”以及11月份“19岁中国女孩打破牛津纪录” ,一时间 ,读者与网民置身于猎奇与猜疑的漩涡中。到真相大白 ,人们大呼上当受骗之时 ,有识之士担忧媒体的公信力正在随着假新闻的传播而滑坡。在这些广泛流传的假新闻中 ,有的是首先在网络上发布 ,经过传统媒体的转载而扩大影响的。也有新闻源来自传统媒体 ,一登陆网络 ,便被…  相似文献   

7.
“熊掌风波”伙伴多盛祖宏报上的假新闻如今就像报上的错别字,越来越多,越来越令人不安。去年七、八月间,有十几家报刊竞相转载的《正义改写的熊掌风波》,就是一则影响颇大的假新闻。这则假新闻的故事性极强:长春两名女大学生进一家豪华餐厅吃饭,看过菜谱,上写熊掌...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09,(18):30-30
最近,“天涯论坛”贴出一篇博客文章——《一个记者的忏悔》,一个名叫朱光兵的“前新闻人”坦白自己曾在两年时间内写过80多篇假新闻,其中一些还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相似文献   

9.
假新闻像假冒伪劣商品一样,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令媒体和受众深恶痛绝的一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存在,就是在新闻管理和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完备的西方国家也时常发生.假新闻的恶劣影响主要在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和易使人被蒙骗的迷惑性.但现在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假新闻的转载率非常高,传播的时效非常快,有的在短短的几日内就被全国数家媒体转载,甚至有些还传播到国外,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假新闻的恶劣影响往往都是在媒体相互转载中被逐渐放大的.假新闻对媒体的负而影响非常巨大,它会使受众对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产生高度怀疑,从而使媒体在受众中失去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相似文献   

11.
《’93十家报纸假新闻曝光》在《中国报纸月报》刊出后,全国各级报刊纷纷转载,也引起了新闻界内部的震动,有的报社将此文加上编者按,向全体编辑记者散发,提醒大家注意,杜绝假新闻。最近一期的《中国报纸月报》又开辟栏目,专门揭露假新闻,一时形成了假新闻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应该说这是件好事。 其实假新闻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可以说世界上有了新闻那天,就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2.
新 闻造假 ,媒体传假 ,近几年渐成蔓延之势。《新闻记者》杂志今年第1期披露了2001年全国十大假新闻 ,令人瞠目结舌、拍案惊奇。假新闻频频亮相媒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和对媒体假新闻现象舆论监督的滞后不无关系。即使一则有影响的新闻被完全证明是假的 ,新闻舆论的曝光批评也往往是拖泥带水、羞羞答答 ,有的甚至置若罔闻 ,“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新闻单位也知编假之错和传假之过 ,但当新闻曝光到自己身上 ,就玩起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当《新闻记者》杂志揭露出全国十大假新闻以后 ,许多报刊竞相转载 ,北京一家较有…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播中虚假新闻现象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红 《新闻记者》2005,(6):48-49
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开始对每年中出现的假新闻进行评选。笔者分析了近三年所评选的30条假新闻,发现大部分首先是由报纸刊发,在网上转载后得以广泛传播。其中有26篇是来自中央或地方报纸,3篇是网络媒体首发,1篇是出自杂志。这些新闻100%被网站转发过,目前网上依然能搜索到的假新闻仍有24篇,另有6篇已从网上彻底删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竞争日益加剧,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的假新闻甚至成了某些媒体应对竞争的“杀手锏”。在时下一些报纸的“社会新闻”和“特别报道”等专栏内,经常看到一些离奇的假新闻。炮制假新闻的人多是以文行骗的骗子。从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新闻真实性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松  唐天啸 《现代传播》2001,(6):128-129
1999年初,北京一家报纸登了一篇消息《中国发现160岁老寿星》,不仅登消息,有的报纸还报道了这位“老寿星”的养生经,搞得沸沸扬扬,炒遍大江南北。可过了不久,有家报纸用《99年假新闻第一案》的标题,揭露这是一则假新闻,是20年前的假新闻卷土重来,是有人借“老寿星”办班赚钱的宣传伎俩。采访者是个聘用记者,压根儿就没有见过“老寿星”本人。凡是刊登和转载此报道的报纸都被“涮”了一回,被人戏弄,无比的尴尬和遗憾。 这种无中生有的假社会新闻,只是贻害受众,败坏传媒名声,有的涉及政策、法规的造假,其危害性就…  相似文献   

16.
最近,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箱馅包子的假新闻受到广泛关注。北京电视台作为始作俑者受到众多批评。但我认为,许多转载这一消息的媒体也应该为假新闻道歉。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纸做的包子》后,不止一家纸质媒体刊登过  相似文献   

17.
“纸馅包子”事件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一则报道,后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后经证实是一则精心策划的假新闻。这起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纸馅包子”事件使我们不能不正视当前我国广电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并思考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每到年尾,都会有“年度十大假新闻”之类的评选.2011年也不例外,“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最终高居2011年度十大假新闻榜首.毫无疑问,假新闻极大地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损害了新闻从业者在公众心目中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北京电视台一名记者杜撰的“纸馅包子事件”刚刚过去不久,“陕西周正龙假虎事件”又大白于天下,这些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事件令新闻界为之蒙羞,其恶劣影响严重伤害了媒体及政府的公信力。假新闻始终与媒体如影随形,“假虎事件”不会是最后一个假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