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非突发性新闻的拍摄采访,就是在事前得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及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如政治、经济、文体、人物、会议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类新闻的采访拍摄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在事前可以制订拍摄计划,确定采访对象,查阅背景资料,所以摄影记者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由于非突发新闻事件具有事前预知的特点,所以摄影记者可以事前准备,从容采访,相对于突发新闻的现场抓拍采访,则显得容易了一些。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许多摄影记者重视突发新闻,轻视非突发事件采访拍摄,这是当前新闻摄影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摄影采访、图片编辑实践,就非突发性新闻的采访拍摄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新闻传播方式,人们有了更强烈的参与意识。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工作,是摆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工作当中积累的经验对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工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温涛 《青年记者》2010,(8):8-11
地方媒体本以区域新闻见长,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媒体走出去,到省外甚至国外采访。 远程采访越来越频繁,这一方面体现了媒体"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环境也决定了地方媒体需要在做好本地新闻的前提下。在更宽的视野中寻找新闻资源,在更高的层面构建自己的新闻实力。对远程采访。地方媒体需有自己的整体规划和题材取舍,既凸显自己的新闻立场,又能实现较高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编辑必须找到合适且足够的新闻线索来保证这一天的报道。这就意味着新闻采编一线永远离不开线索。另一方面,从职业特点和岗位考核来说,无论是以新闻采访为己任的记者,还是以统筹把关为职责的编辑,寻找线索都是自己的本分。那么,新闻线索到底该怎样寻找?寻找新闻线索有没有独门暗器呢?如何为自己获得稳定且丰富的线索呢?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采访的内容和范围涉及面较广,采访是一项需要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共同完成的互动活动,采访对象一般都是不确定群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民生新闻采访活动过程中记者要充分把握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有效把握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理互动,才能使采访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0.
阎亮 《新闻爱好者》2010,(11):170-170
在新闻报道的前行中,我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摸索学习,充实自己。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到逐步成熟起来,已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新闻文体。在业务修炼中,我感悟最深的.莫过于采访。我深深地感受到老新闻工作者常说的那句听起来很俗,感悟起来却颇深的话语——七分采三分写。说到底.就是根深才能叶茂。我想.采访越深。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越有高度和深度。我搞新闻采访.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部门一直是报社的重要采访部门,一张报纸的重要新闻也多出自时政新闻部,因此,多数报社对时政新闻记者的要求都比较高。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能写出好的时政新闻,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时政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点",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读后能有些许收获。耐心多一点时政新闻记者写的最多的就是会议新闻,会议新闻大同小异,多数都是有材料提供、有重要领导参加。跑时政新闻时间长了,记者也都找到了自己工作的"窍  相似文献   

12.
刘杰 《记者摇篮》2005,(11):58-58
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采访完毕了.却觉得内容平淡无奇,无从下笔,搜肠刮肚勉强写成文章总觉得索然无味。这种连自己都找不着感觉的文章自然也很难引起听众的关注和兴趣。然而,有时却会惊奇地发现,同样的采访内容,有的记者却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这便是新闻写作中的角度与立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采访中能捕捉到“活鱼”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要善于捕捉。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善于挖掘采访中的背后新闻,就不愁没有好稿。笔从事新闻采访多年,从获奖的几篇新闻作品来看.几乎都是从日常例行采访活动中挖掘出的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现场观察是新闻采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场观察,新闻记者能够及时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进而撰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笔者主要是对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有助于新闻记者正确认识现场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高其现场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关勇 《记者摇篮》2009,(7):41-41
自有新闻采访活动以来,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采访对象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的态度,对新闻活动的影响很大,没有采访对象的配合与支持,记者几乎无法完成采访活动。采访对象的不合作是由采访对象和记者两方面共同造成的。任何采访对象在其不合作的背后都有一扇虚掩的小门,关键在于我们的记者能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新闻采访中,面对不合作采访对象,记者不得不具备一定的采访技能以巧妙地应对。  相似文献   

16.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X):50-51
当记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17.
廖晓峰  胡苇 《声屏世界》2006,(11):31-31
如今,新闻在各级电视台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各级电视台新闻栏目所占的播出时长在增加,另一方面,时政新闻所占时间的比例还有缩短的趋势。这两个变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新闻需求量的增加。电视新闻记者寻找和把握新闻线索的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把握新闻线索,首先要弄清楚新闻有哪些来源。笔者认为,新闻可以分成7个方面:时政新闻、请柬新闻、突发事件新闻、其它媒体上的新闻、新闻媒体自己策划的新闻、特约记者和通讯员的新闻、记者通过自己关系网获知的新闻。时政和请柬新闻一般都是“通知”新闻,由新闻采访部门安排,与记者自己…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采访写作好比蜜蜂酿蜜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一条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实,是不是都是新闻?又如何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过程的基础工作是现场观察,而新闻工作者作为观察的主体,要在意许多事物,尤其是要看清楚事物之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想一个新闻采访有良好效果,只有进行正确的现场观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新闻采访过程中观察的运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高观察的运用水平,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更好的吸引受众注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