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古代艺术的造型观念是意象的 ,是作者把现实的物体怎样转化为心中所要表达的 ,并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创造。意象审美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在进行审美时采用的方式就是意象的 ,而不是写实的。在中国传统中一直以来都是以意象审美对物进行观照的 ,意象审美牵涉的方面很广 ,绘画、诗歌、音乐、书法、建筑等都以意象审美为基础 ,各个领域在审美上又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对于绘画来说 ,书法与它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书法线条的特殊性和更强调意象的审美含义 ,使绘画从书法中吸取了经验、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笔意 ,把要表达的物象的意境表达得更加突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法则———意象审美进行学习 ,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在继承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2.
云南师范大学刘正强教授所著《书法艺术漫话》一书,1994年在台湾业强出版社问世。该书除序跋外,共34题,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书法这一门古老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它的审美特征。该书的序言部分概括地介绍了中国书体的演变是一个由实用到审美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和书写工具的独特性分不开;中国书法是以美化汉字为目的的一种抽象的造形艺术;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和书法鉴赏中的意象审美有关。该书是将书论审美与普及相结合独辟蹊径的好书。由于作者是著名的文学教授和书法家,在书论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草书以极富主体创作个性的书法艺术形式美,体现了气韵、境界与精神的合一。他的书法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国革命道路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有着续接优秀传统和创新时代新风的文化意义。把书法的艺术精神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提高草书艺术创作的传统审美表现境界,是毛泽东草书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都是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恣意与天成,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应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养情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民族性、独特性,也就会失去它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立足于美学观念发展,以审丑视角观照中国书法审美进程,得出书法的发展实际上是美的聚集和丑的舍弃过程。美的聚集使书法意象呈单一性呈现,必然地形成程式化,而丑却显示出书法意象的丰富性。集美弃丑与求丑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审美进程。因而,对书法丑的考察有助于领略书法意象的内核,进而提升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书法是线的艺术,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书法艺术的点画用笔,体现生命飞动的流动美,是视觉功能与心理运动的融合。书法具有音乐似节奏感与建筑的韵律感的审美特征。汉字从象形表意逐渐走向标音表义,前人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对其纵横意象阐述形象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品的产生只是艺术活动的最初阶段,作品的价值和潜能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获得最终认可和升华。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鉴赏者的审美过程其实是心理上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过程。书法鉴赏时的二次创作,受书法艺术形式客观特殊性和鉴赏者的主观艺术素养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通过书法艺术鉴赏时的二次创作可以养成读者独立的艺术判断能力和更高境界的艺术享受能力。  相似文献   

8.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决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具体表现为:线条姿态美、运笔节奏美、形体组合美、章法气势美、内容情感美、心灵意境美。总之,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在面对现代性话语冲击时都带着自身的文化身影。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限定性决定着其不同于欧美审美现代性的实质,“四川画派”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现当为典型,它凸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性。“四川画派”在理念和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色,也正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黑衣壮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受制于黑衣壮特有的审美关系及其表达机制的 ,即受制于“黑”的文化内涵 ,从而受制于民间约定俗成的围绕着“黑”的神话机制 ,其中 ,居于核心主导地位的黑神话语机制呈现为多层累和仪式化的象与幻象结构 ,它们都是导源于“黑”的集体无意识即原型意象。“黑”的文化内涵和黑神话语是黑衣壮山歌艺术最为根本的象征表达。总之 ,黑衣壮的山歌艺术得自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生产及其阶级斗争的经验、体验 ,在意识形态塑造中又受制于内在的黑神话语机制的制导 ,因此能以身边的所熟悉的自然景物、生活生产为主要象征对象 ,把生活话语即民俗话语提炼为诗、歌、舞有机统一的审美话语即山歌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丰富而独特的美感,不仅给鉴赏者以审美愉悦,而且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乃至美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文章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隶书中探求其娴熟简捷的线条美、提按顿挫的节奏美、率意流畅的气韵美等书法艺术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构成当代中国书法的传播生态环境,书法无疑要受其影响。中国书法对传媒环境的“适应”导致当代书法价值观、创作观、审美观的深刻变化。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了报刊、电视、网络三种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影响。艺术新媒介的出现为书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书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者提出了大众传媒时代中国书法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贯穿于苏轼诗书画理论中的传神论美学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为他拓宽了前人的形神论涵义,兼容形似与神似之关系,以传神为最高艺术审美理想。其物化传神、赋形传神、常理传神、象外传神、韵味传神、个性传神等思想尤其具有理论价值,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本质与理想。  相似文献   

15.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着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外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匡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逸”是一种人生态度与艺术审美的自由创造,而“逸”在中国画的形式审美取向上则主要体现在于对程式化的画法之逸出或超越,脱略规矩方圆,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程式,进入一种审美创造上的自由天地。“逸”虽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画的至高品格和绘画美学的一种境界追求,但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变迁,“逸”的审美批评话语在各个时代中的美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或侧重,具有一种历史性衍化迁替的话语特征。同时,“逸”的表征形态不是惟一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重新梳理研究的,厘清这种审美思想衍化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规律,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国文艺美学应注意诗乐书画各门艺术范畴的融合相通。从这些艺术范畴的产生来看,有着共同的根源;从其表现来看,有着相通相长的艺法;从其实质来看,都有“如其人”的品位;从其审美理想来看,都有“与天合”的倾向。因而书与画同,画与诗通,诗与乐合,同源分流,相得益彰。形成中国特有的一系列艺术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吴怀民 《河池学院学报》2007,27(4):113-115,119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论述了中国书法之所以产生意境的原因;阐述了中国书法意境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对当前书坛在创作上由于受展览影响而缺乏意境的现象进行反思,提醒人们在书法创作中要重视营造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