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初读《经济参考·周末版》,你会觉得它“四不象”:它是副刊,却不乏新闻和言论;它登的多是经济新闻,却篇篇好似文学作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副刊,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有人版版拜读,不漏一篇;有人期期收藏,分类剪贴;有人欣然命笔,一试身手。这是为什么呢? “副”不离“正”《新闻工作手册》上这样解释“副刊”二字:“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主要发散文、杂文、游记、小品、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然而,《经济参考》的报人们却另有一套理论:经济报纸办副刊不能离开经济生活为消闲而说闲,它  相似文献   

2.
报纸副刊上的文章.近年来.散文唱了主角.而且它正处于愈来愈火的热头。人们爱读报纸副刊的散文.除了散文自身特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外.是散文与新闻联姻.用散文的笔法.反映新闻的事实,使散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赢得了读者。报纸副刊的散文。反映时代的气息。反映改革的脚步.它较之其他文学形式.来得快.被称为报纸副刊的“小木兰”。它  相似文献   

3.
首先,报纸文艺副刊上的散文要受到新闻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制约,这一点决定了其选材的新闻性,也决定了作品的新闻美。就我们党报而言,文艺副刊的新闻性必须以党性为原则,为党报宣传宗旨服务。作为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我们认为它必须具有双重美学性格,新闻性和艺术性。这一点是明显的有别于杂志上的散文的,它毫无疑问地接受  相似文献   

4.
本文想从报纸副刊文体的变化上探讨一下报纸副刊改革的态势。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近年来报纸副刊文体形式的一些变化。众所周知,传统的报纸副刊文体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形式,这些形式无一不属于文学式样。因此,我们的报纸副刊也多叫文艺副刊,报社管理副刊的部门也多叫文艺部。它的命题和职责都很明确,是报纸中负责编发文艺作品的地方。那时报纸文艺版,是报纸中的文艺。然而现在却不同了,副刊中的这种“文艺”特征在明显减弱,而其“新闻”和“娱乐”特征则大大加强,原有的副刊版面和格调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特征,于是扩而张之的“周末版”、“星期刊”则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副刊版面也被大大地改造了。它们被改造和扩张的共同点是:不再仅以副刊原有的那些文体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代之以更新颖、更写意、更酣畅、更真实的装潢走向社会、人生和市场。有趣的是,这种文体的变化还带来了报社机构名称和版面名称的变化,“周末版”、“星期刊”取代了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副刊”,而且大有比叫一般意义上的“副刊”更时髦、更新潮;即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副刊,也不再使用“文艺”两个字,不再叫“文艺部”而改称“副刊部”或“综合副刊部’了。这实在是一个具有戏剧性的变化。对于副刊同行来说,不管你有意无  相似文献   

5.
庞进 《新闻知识》2005,(10):57-58
副刊散文,即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散文。副刊散文的特点在与新闻报道的比较中显而易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短短的十个字,说出了新闻的三个特质:1、新近发生的,即时效性;2、事实的,即客观性;3、报道,即讯息性。副刊散文不讲究这些,它的描写对象,可  相似文献   

6.
报纸文艺副刊,是报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几年来,报纸副刊越来越受到文化消费群体的关注、读者的喜爱。这与副刊作品更加接近现实,贴近生活,靠近读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副刊散文则因为能更迅速敏锐地反映社会变革,和应生活节奏,折射心态变化,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报纸副刊一直青睐散文,副刊散文的盛衰又往往受到社会环境、文坛景况的影响。这两年报纸副刊散文红红火火地兴旺起来,并非只是在原有格局上“增其旧制”,还出现了新的走势:一是取材趋向平民化,在多层次观照社会、描绘“寻常百姓家”、抒写悲喜人生等方面有了突破,赋散文“登堂入室”以新意;二是作者呈现民众化,而且不少新人涉足散文创作,为的是借此倾诉在普通生活、艰辛跋涉中积累起来的体验,将其作为审视人格力量和显示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尽管他们无意当“文人”、挤“小道”,仍然为副刊散文送来清新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陈杏臻 《传媒观察》2006,(12):61-61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版相得益彰,好的副刊甚至可以成为一份报纸的品牌,这就要求副刊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有业内人士认为:“新闻引客,副刊留客。”因此,如何“留客”,就成了我们积极探讨的话题。报纸副刊的“留客”,不仅仅体现在版面形式上的新潮时尚,也不仅  相似文献   

8.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出版物,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新闻版理所当然成为报纸的主力军。而副刊却与新闻版有所不同,它是以刊登文艺作品、学术论文、知识小品等文章为主的专版,一方面,它是整张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然与新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它又是有别于新闻版的一种特殊版面,在内容、形式、做法上都与新闻版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两方面的特点,就使得副刊具有“动势”与“静态”。  相似文献   

10.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的新闻纸,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近年来,有的副刊仿效文学杂志,办成了纯文艺的版面,使文艺副刊游离于其它各版之外,与“新闻纸”的性质和服务功能格格不入。有些副刊登载的作品既不是新闻,又不像文艺作品,大大降低了文艺的美学价值和作用。还有的忽视了文艺副刊在“新闻纸”上的地位和作用,干脆不办文艺副刊,刊登一些凶杀、艳情方  相似文献   

11.
对于报纸副刊属性的认识一直不十分清晰。通常,新闻同行会将它归于文学一类。而文学界虽然承认报纸副刊的文学性,但也只是将它作为文学的边缘地带。尽管有大量作家在报纸上大量地发表作品,然而真正代表他们文学水准的作品却不在副刊上——文学奖也从来不与报纸副刊结缘。  相似文献   

12.
喻健 《新闻窗》2006,(6):63-64
新闻文学是以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为由头和题材,用文学创作手法创作出来的,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传播的,具有一定导向性和大众阅读品味的文学作品。新闻文学是随着报纸副刊的出现而诞生,又随着报纸副刊的繁荣而兴盛的,它是文学渗透副刊、新闻渗透文学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但随着电子媒体、网络媒体、通信媒体的迅速崛起以及报纸扩张带来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传统的报纸副刊逐渐萎缩,新型副刊呈泛化、边缘化发展趋势,新闻文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报纸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副刊,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历来诸家办报都重视副刊。副刊有自己的个性(文艺性),又有与其它版面相同的共性(新闻性),报纸副刊既是文艺的,又是新闻的,具有双重属性。(一) “新闻”是报纸的本名,报纸副刊也叫新闻副刊。无论是文艺副刊,还是分类专刊,都属新闻副刊。副刊上刊登的文艺作品,应立足新闻,没有新闻的报纸便不成为报纸。副刊要在一张报纸上“站住脚”,要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靠得就是自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决定于新闻,新闻是副刊的灵魂。所以报纸副刊与文艺杂志和文艺期刊是有所区别的,以纯文学、纯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们对报纸文艺副刊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太一致。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文艺副刊有以下几种功能.一、宣传功能有人把报纸的文艺副刊等同于一般文艺刊物,强调它的文艺性,排斥它的新闻性,从而否定它的宣传功能,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报纸的文艺副刊,从它70多年前在北京《晨报》等报纸上诞生时开始,它一直都是报纸的一部分,它和新闻版面一起构成报纸的整体。“文艺副刊与新闻版的服务对象及其作用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一个是软的,一个是硬的;一个是迂回的,一个是直接的,最后是殊途同  相似文献   

15.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评论、广告合称为报纸的“四大件”。作为报纸的一个特色,副刊的历史已逾百年。翻阅报纸,从新闻版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从副刊则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副线”。然而,受上世纪九十年代报刊结构调整以及近年来网络、出版物的繁荣,不少报纸在纷纷扩版的同时,却对原有的纯文学副刊进行了“瘦身”。一时间,副刊成了报纸可有可无的“附属”或是给报纸带来负担的“负刊”。  相似文献   

16.
王霞 《新闻传播》2004,(6):42-42
“让副刊作品新闻化”作为口号被喊出来,是近两年的事情。与正刊一样,副刊也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副刊应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着当前的新闻热点来办,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如果说,新闻版面标志着报纸的广度,那么,副刊则更多地标志着报纸的深度。新闻加副刊、广度加深度形成报纸的高度,由此提升报纸的品位。因此,在副刊上做文章,“打新闻的第二落地点”,已成为报业同行认可的应对竞争的办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报纸分为新闻版和专副刊版,新闻的特点是“短、平、快”,而副刊则是慢性的,软性的,它的特质是文化。报纸副刊在中国报业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阿Q正传》在报纸副刊中刊载,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在报纸副刊上连载,五四时期,报纸副刊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大批提倡民主、反封建的文章成为全国瞩目的舆论中心。如今,报纸副刊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报纸在发展,副刊也在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8.
怎样形成与确立党报副刊的风格或特征,一直存在着文学性与新闻性两种不同观点。持文学性说者认为,副刊上常见的文体多为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评论等作品,以及文史与科普知识的介绍,它们从属于文艺这个大范畴,应有自己的规律性,就象文艺期刊一样,与新闻没有直接关系。持新闻性说者则认为,副刊既是被称作“新闻纸”的报纸的一部分,它就必须服从形势的需要,反映时代潮流,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与新闻报道同步。就我们报纸副刊的历史而言,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一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许多有名的副刊,如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申报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7月8日,由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组织的全国首届报纸文艺副刊好作品评选,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揭晓。这届全国报纸文艺副刊好作品评选,是受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委托,由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组织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272家中央、省、地、市、县报、专业报、部队报纸的988篇作品参加了评选。这次评委会的组成,是由中国新闻学会和部分中央、省报的文艺副刊部负责同志或代表,以及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负责人组成的。评选中,评委们对参评的散文、杂文、特写、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报纸副刊作品,进行了认真阅读、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20.
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活动中,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从1998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获得金奖的作品中推荐了12件作品参评,其中有6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1999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中,其中参评的杂文、散文质量仍保持一贯较好的势头,精品迭出,报告文学、特写也呈提高的趋势,佳作不少,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报纸副刊的现状。由于名额限制,只能优中选优,许多优秀作品没能上榜,留下不小的遗憾。 新闻是对社会生活最真实,最生动、最敏感的反映,作为报纸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副刊作品也不例外。获奖的作品虽分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