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6三道题,要求学生体会并学造此喻句。教学时可分下列五步进行。一、分析句子。比喻句的构成大多是“什么,像什么”(这里仅指明喻)。可先让学生读题中的5个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后,按“什么、像什么”把5个句子分成前后两部分,用“‖”隔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各句中分别讲了几件事物?这些事物是否属于同一类?这些事物之间有何联系?学生通过读、想、议,加上教师的指点,感知比喻句  相似文献   

2.
比喻,通俗讲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描写不同质的、抽象的、生疏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句子叫比喻句。有的学生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相似文献   

3.
带“像”字的句子,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里,几乎随处可见。不少人认为,凡带“像”字的句子,都是明喻句。其实不然,有人作了一个基本的估计:带“像”字的句子中,属于比喻句的明喻句约占70%,而非比喻句约占30%。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带“像”字的句子究竟是明喻句还是非比喻句呢?下面我们展开来谈谈。一、明喻句中,“像”字是比喻词,所联结的本体和喻体两个部分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句。而非比喻句中,“像”字前后两部分之间常常是同类事物。例如:1.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孙犁《荷花淀》)(明…  相似文献   

4.
比喻句辨识     
在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把非比喻句误认为是比喻句,原因是这些句子中有可以作为比喻词的词语。其实,含有这类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只要您仍旧爱我,无论怎样,我一定象从前一样地用功。(十册《小抄写员》) 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据《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张寿康同志的《说结构》一文中说:“比况结构从意义上说有同类事物的类比和不同类事物的比喻两种类型。”照这个说法推理,除了同类事物相比不是比喻外,其余用了“象”的句子是不是都是明喻呢?如果不都是,该用什么办法来区别呢?例如:“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整个老城象烧透了的砖窑。”这两句是比喻句吗?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这些句子虽然有的带“像”字 ,但并非全是比喻句 ,因此 ,有必要将其一一加以比较、辨识 ,以便判断无误。比喻句与“像”字句宋代朱熹云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为了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或更加深刻地反映某一事物 ,可以用与这一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作比 ,这就是比喻 ,或称打比方。比喻的结构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等四个要素。其特点是 :以物拟物 ,以实对实。如 :“‘喂 !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比喻句常常用比喻词来表示,最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像……一样”等等,但是有时虽然用了“像”等词,也不能说是比喻句。那如何断定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构成比喻句所必需的几个条件:1.外表的对应性。比喻的本体、喻体应是相对应的两个事物。2.本质的相异性。本体、喻体应是类属不同、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3.比点的相似性。本体、喻体应有某一方面的相似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断定带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联想句与比喻句的区分○吴琦(永新县泮中乡四教小学联想句是从一个事物而联想到另一个事物,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比方另一个事物。联想句与比喻句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出现“像、好像、似、好似”等这样一类的关联词。因此学生往往会把联想句看成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表示“谁(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是怎么样”的句子。这类句子对一定的“人”或“事物”进行描述,表达描述者对所要描述的“人”或“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行为,存在或不存在某种后果的认定。我们把这类句子叫做“是”字认定句。长期以来,由于“是”字被认作判断词,使“是”字认定句淹没在“是”字判断句之中。  相似文献   

10.
比喻在汉语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人们所以喜欢用它,就在于它能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使平淡的内容显得生动,让生疏的东西变得熟悉。比喻常用“象’、“好象”、“如”、“仿佛”等词,但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凡用“象”、“好象”、“如”、“仿佛”等的句子就都是比喻句。加之,在语文教学中修辞很少涉及,学生重视不够,弄错的情形就更是屡见不鲜了。  相似文献   

11.
“象”在现代汉语中,属动词性,有时也用于副词,作状语用。“象”字出现的句子,常常表示比喻,但也并非全表达比喻意。也有一些表示“形容、揣度、举例、比较、判断”等意。这一类“象”字句,常常使学生感到疑惑,不知是不是比喻句,现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教例] “船夫一手扶一把既像橹以像舵的尾桨”这个句子到底是比喻还是比较?在上《三峡船夫曲》一文时,我班学生对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认为是比喻句,因为可以找到本体“尾桨”、喻体“橹、舵”和联结词“像”。有的学生却认为“尾桨、橹、舵”是一类事物,属比较关系。学生们各抒已见,争执不下。于是我就请大家查词典,同学们从《汉语小字典》中找到了比喻的定义:“比喻即打比方,用有类似点的浅显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比较深奥的道理。”理论依据找到了,但由于学生们对定义理解的角度不同,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摆出了我的观点,对比喻作了具体的阐述:“比喻有两个重要点:第  相似文献   

13.
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里的两篇散文中有这样两个比较特殊的比喻句:一句是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作者在描写荷花的香味时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另一句是在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中,作者写道:“突然是绿茸茸的草阪,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两个比喻句和我们通常讲的比喻句比较起来,有其特别之处。传统的语法修辞书对比喻所下的定义认为,所谓比喻,就是为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复杂的比喻     
一、比喻加拟人在比喻句中添加拟人,可以使句子更生动,让事物活起来,像人一样有思想和言行。例:白杨披着浓霜,像哨兵似的站在路  相似文献   

15.
事有凑巧,我同一天在两个年级的语文课上看到了一道相同的练习题:一年级教学《日月潭》(二册21课),由于课文中有一句话——“一边象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边象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于是教师设计了用“象”造句的练习。五年级教学(《凡卡》(十册19课),也因为课文中有“它身子是黑的,象黄鼠狼那样长长的……”一句话,教师也要学生用“象”造句。同一个“象”,两个年级都要求“打比方”,造出“什么象什么”的比喻句。课堂练习时,一年级学生虽然经老师反复指点,但造句是那样的吃力。除了说“共产党象太阳”这样的现成话,其他就说不上什么;而五年级学生未经任何启发,许多比喻句即脱口而出。相差四年的两个年级进行着同样要求、同样形式的练习,这在数学学科大概是不会有的,而语文课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复劳动?翻阅这两篇课文后的练习题,才知课本上本无这样的练习,原来是教师自行设计的。教师从学生实际出  相似文献   

16.
彭晔 《语文知识》2001,(8):37-3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看戏》一文课后练习五第3小题如下: 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了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说说“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这两个比喻的异同。对于上述题目,我们认为“这两个比喻”的提法有些不妥。因为“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并不能算作比喻。我们都知道,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描写甲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喻可分多类,其中单明喻就有多种形式,常用格式有“(好)像……一样”“(好)像……似的”“仿佛……一样”“跟……一样”“同……一样”等。但是,这并不是说以上格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子很多: ①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本中比喻句较多,或喻人,喻物,喻景,或喻事,或喻理,无不十分贴切恰当,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因此,通过讲析,让学生领会比喻句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一般教师都习惯于一种呆板的程式,凡遇上比喻,大体作“三段论”式的问答:①这是什么句子?②用什么比什么?③  相似文献   

18.
余闻婧 《江西教育》2002,(12):26-26
一、比较法比较,就是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区别,辨认异同,区分差别。古诗《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用“碧玉”喻春柳的颜色美,用“丝绦”喻下垂的轻柔美。但仅仅靠理解诗中字词很难深切感受到比喻的表达效果。课前,我先引导学生抓住柳树的特点观察,再写下来。(有位学生写道:“柳树的枝条是翠绿色的,又细又长又软。”)课上,又将学生写的句子与诗中的比喻句相比较,让学生围绕探究题(1.两个句子相比较,都抓住了柳枝的哪些特点写?2.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3.试着修改同学描写…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上,《“本体和喻体必须不同类属”异议》一文(下称“异文”,笔者)举“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着坚毅的光芒”一句,对一般修辞学强调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属的事物”提出了异议,道是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其本体和喻体就并非“不同类属的事物”,可见“必须不同类属”之说并非  相似文献   

20.
一、如果“像”字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对某一事物的某种属性作直接说明,这类“像字句”就一定不是比喻句.例①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地和煦。此句“像”字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直接述说“台伯河”和“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如何,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比喻句.二、“像”字前后涉及两项事物,如果是两项不同类的事物,而且具有相似点,则是比喻句:如果是两项同类事物,那么,它只是比较,而不是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