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想模糊,道德认知分裂,道德实践功利等。高校作为大学生道德信仰建塑的主导教育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注重社会实践引导等,不断改进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才能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提升道德情感力度,促进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74-177
道德内化是大学生品德生成的内在机制,是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大学生道德内化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分析大学生道德内化缺失问题及其原因,探究增强大学生道德内化实效性的策略,坚持德育服务本质,促进道德内化实现;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增强道德内化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特别是了解大学生道德实践状况,2003年下半年我们在南京四所高校开展了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6份。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实践领域的共性问题,尽量避开因地区和专业不同而在思想道德实践领域呈现的特质与差异,主要调查大学生在道德实践范畴(道德认知、道德关系、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情况,试图揭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的基本状况,了解认知对实践的影响,环境对实践的影响。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情感、意志特别是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作为大学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围绕文明理性的习惯和风尚、优良浓厚的学风和校风、独具亲和力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渗透性和一体化的德育测评、公正的道德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与行"脱节的矛盾,把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缩短知行距离作为道德实践环节探讨的突破口,重视在实践环节上营造大学生校园道德文化氛围的独特个性,结合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困境,让大学生在感受和感悟"发现道德"、"体验道德"、"道德选择"的过程,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日常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的目的.使道德教育具有亲和力,将是道德教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主流.  相似文献   

5.
浅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了大学生的一些不良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基础文明行为欠缺;道德行为自律性较差;道德行为存在自我性。认为道德养成教育缺失是大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深层根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对策: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道德行为自律;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6.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内在要求。该文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核心内容,必要条件,以及道德培养重在实践,进行了论述,力求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更赋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道德情感是德育过程中最具魅力的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调查,论证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有效途经,能够最优化的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道德实践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目标的过程中具有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完善的重要作用。文章从高校道德教育的实际出发,提了道德实践的机制创新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王金华导师刘献君研究方向教育哲学答辩时间2007年11月本研究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构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出大学生道德  相似文献   

10.
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拓展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出发点。近年来,高校的道德教育已经具有了针对性、理论性、知识性和系统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然而,面对当前大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分离的现状,如何让道德学科走出空洞的理论说教,实现道德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从而在实践中形成并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警察院校学生加强品德修养,有利于养成符合道德规范的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对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构建精神家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警察院校学生品德修养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警察院校学生必须加强品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并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精华和丰厚营养,奉行爱国主义,服务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反省,学会慎独和自律,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助于大学生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指导道德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爱自己的高尚情情操,有助于大学生区分善恶、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课程。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基地不只是强化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它在高等教育的其它环节上也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成为当代大学生深入社会、全面拓展自身素质的发展平台.因而应把德育基地建设纳入高等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践基地,促进他们更好地成才成长.  相似文献   

14.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理想和信念是道德信仰构成的两个方面,认知、情感、实践是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灌输原则。底线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基础,道德情感体验是大学生形成科学道德信仰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借助于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做人.高校学生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做人引起的,这也是高校学生做人教育缺失的结果.作为道德教育范本的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从日常行为规范出发,列出113件事情来让人实践,用它来对大学生进行做人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做人教育的内容,还可以从细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做人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有着很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经费、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环节教学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通过教师主动加强指导,党员模范带头,社团牵头组织等途径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助推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有助于大学生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巩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令人堪忧。本文通过在大学生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采取精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过程的措施,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懂得并践行百善孝为先,学会感恩,使人有良知,使人明白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不二过,使人变得有智慧,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不良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文章对大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高校教育者应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给予帮助,从而矫正其品德不良行为,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师范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是指在校期间 ,按照社会和学校对其社会角色的要求 ,通过多种途径 ,将相关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信念、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过程 ,呈现出社会角色的多重性、角色变化的阶段性和鲜明的实践性等特征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的社会化、大学生行为准则的社会化和师德的社会化 ,其途径主要有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