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汤斌(1627-1681),字孔伯,号荆砚,又号潜庵,河南睢县人。官礼部尚书,是清初理学名臣,深得康熙信任。汤斌青年时曾拜当时的理学名家孙奇逢为师。孙奇逢之学,以陆王为宗,但汤斌并没有完全师承陆王,同时还兼宗程朱,认为程朱理学是“吾儒正宗”,并在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进行传播,使他获得了清初理学名臣的头衔。他不仅取得了康熙的信任,雍正还把他的牌位搬进贤良祠,道光三年(1823)又从祀孔子庙,获得了极高的荣誉。那么,在清初众多的理学大臣中,是否因汤斌的理学思想造诣更深,而使他获得如此殊荣呢?本文试从其思想渊源与居官实践两方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汤斌 ( 1 62 7- 1 689) ,字孔伯 ,晚号潜庵 ,睢州 (今河南睢县 )人 ,自幼发奋苦读 ,潜心经学 ,康熙十七年 ( 1 679)授韩林院侍讲 ,成为皇太子的教师。康熙二十五年( 1 687)授礼部尚书 ,管詹事府事 ,翌年改授工部尚书。此外还担任《明史》总裁宫。有《洛学篇》、《潜庵遗稿》行世。汤斌的哲学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 ,他继承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认为“程朱为吾儒之正宗”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说。他认为 :“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 ,致知之知即所先后之知 ,即知止有定之知。格致诚 ,正所以正身。”物就是正心 ,而正人心在于崇经术…  相似文献   

3.
康熙在武功平定三藩以后,即着手经营清初文坛.他不仅以制定文艺政策、编选诗文、参与文学批评等方式直接规范文坛,而且通过赐赠、特别是诗文赐赠等易于被士林所接受的策略,笼络天下士子.这些士林之首的文学侍臣,再凭借他们的强大辐射力影响其追随者,故吟唱盛世的元音渐次取代明末清初之际的凄楚激越的变风变雅之音,文坛的构建也终于走上了康熙所企望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范当世诗文理论受捆城派影响较大,且以姚鼐为最.姚鼐的"雅正"说和"阴阳刚柔"说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当世更是在此基础上对他推崇备至.本文着重于这两方面,论述范当世诗文理论对姚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通过文学宗趣、人物交游、人生经历等方面探讨范当世推崇姚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1687年6月,康熙皇帝亲自为太子选定了三位老师:汤斌(詹事府詹事)、耿介(詹事府少詹事)、达哈塔(吏部尚书)。三位均为博学鸿儒,能被皇帝钦点为太子的老师,自然荣耀无比,且一旦太子登基,作为太子的老师,前程更是不可估量,但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三位老师第一天上课,就遭到康熙羞辱。没等他们开口,康熙就故意当着太子的面考问汤斌、耿介书中典故,又叫他们背诗,三人在学生跟前颜面扫地,典故答不出,诗又背不全。康熙觉得,这些老师不过是自己的奴才,不需顾及其尊严。所以,太子胤礽(yìn rénɡ)  相似文献   

6.
明代著名杂剧家徐渭,诗文书画俱佳,也是对联高手。四川长宁县朝云庙的一副对联便是他的杰作之一: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相似文献   

7.
皇帝的快递     
关霄汉 《八小时以外》2014,(12):100-101
"作为半吊子、二把刀的康熙医生,只要身边人生病,他都跟着大夫掺和治疗。唯一一次对症下药是在康熙五十一年。这年曹寅患疟疾。康熙得过疟疾,传教士用西药奎宁帮他治好了。听说曹寅也得这病了,康熙赶紧拿出奎宁嘚瑟。遗憾的是药还没送到,曹寅已经死了。曹雪芹的爷爷就这样被快递压货给耽误了。  相似文献   

8.
郝浴是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教育家,被贬到铁岭后创办了银冈书院,以"致知格物"这核心,开创了书院讲学之风,从而使银冈书院成为东北第一大书院。他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教育思想也影响了清代乃至于后世的教育,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陶行知有关"大众语"、"大众文"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侧重从语言学的角度加以评析,认为他的大众语文观与其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内在的联系,而他的诗文创作则是大众语文观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他信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积极入世,经世致用。儒家思想作用于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影响是深刻的,可以说,儒家思想和品格是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底色,它决定了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1.
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思想主导了宫廷肖像艺术活动,探究其早期肖像艺术观是深入研究康熙朝宫廷肖像艺术史的基础。 从文物和第一手文献史料出发,分析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首先,康熙帝的早期肖像艺术观以满族文化为本,通过宫廷肖像艺术传达巩固满族文化传统的信号。 第二,青年康熙帝借肖像艺术强化政治联姻、荣宠臣子、宣扬教化,以巩固其政治统治。 第三,康熙帝年轻时追求正面肖像构图的庄严感,喜欢写实性强的肖像画,支持宫廷肖像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 康熙帝的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包含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帝王的文艺思想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所统治时代的文学发展。作为清代的第二任帝王,康熙不仅通过一系列文艺措施规范当时文坛走向,而且以帝王之尊,操觚染翰,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各体文章以垂范当世文人及后代文人,更为直接的是他还通过与身边文学侍臣诗酒流连,构建了一支支忠实于皇权的御用文人群体。总之,康熙正是以其独具的政治优势左右着其时的文人心态和文学生态,在清初乃至整个清代文学史演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4.
康熙一生不仅留下十多篇诗论,而且也留下数篇词赋文论。其词赋文论虽数量不多,但与诗论一样都贯穿着他以实用为本的文艺思想。这些正统雅文学在清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共同起着凝聚人心、加强统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康熙七年春陈维崧北游京师,至康熙十一年春末离商丘,四年中陈维崧虽曾北游京师、数次往返江南,但其行踪主要在河南。这四年在陈维崧的创作生涯中相当重要,应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阶段。结合陈维崧的诗及其他献,可为该期部分词作系年。  相似文献   

16.
康熙皇帝对西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人据此认为康熙皇帝学习西学、倡导西学。其实,康熙对西学的态度并非积极倡导,他无论对西学怎样感兴趣,都是为了借助西学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西学只是康熙的御用品而已。康熙对西学的态度只是利用并非倡导。  相似文献   

17.
逃人问题是顺治与康熙前期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然而涉及这一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却寥寥无几,且内容简略。陆葇的诗歌《逃人行》是久遭埋没的详细描述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要作品。陆葇之所以敢于触及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是和康熙帝逐步修订逃人的政策,放宽了有关法令相关;二是和陆葇本人幼时曾遭清兵俘获的痛苦经历以及他过人的胆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乾隆初政与乾隆帝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初政在许多方面改变雍正朝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翻前朝的案,执行乾隆帝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这种改变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因素,还在于他谋求美誉,树立个人权威。乾隆初政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反映乾隆帝具有高度的政治调适力,也体现出他与康熙帝、雍正帝的不同性格——刚柔相济,执两用中。  相似文献   

19.
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察哈尔部定牧于宣府、大同边外,其中察哈尔右翼主要在大同边外,今乌兰察布市的大部地区。这里从康熙末年特别是雍正三年开始出现农耕景象以来,基本上在乾隆年间变成了农业社会,以后各朝少有开垦,光绪年间又出现了三次(基本可算两次)较大规模的农垦,最终完全变成了农区。  相似文献   

20.
秦道然为清初著名词人秦松龄之子,著有词集《微云馀响》。《全清词·顺康卷》未收其词,《补鳊》仅从《国朝词综》转收其词1首,其词集漏收。今整理其词集,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