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良好的教研文化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地理组依托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以课题引领,开展教育反思和深度教研,根据每位教师学术素养和业务专长开发地理美育课程,进行项目研修,建构高中地理"审美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校地理教研组在探索研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推动教研组文化和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带动全组成员共同进步,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蒋成荣 《江苏教育》2014,(11):43-45
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我们江苏省宜兴市杨巷小学加强学校小团队建设,以校内的“四组”为团队,着力抓好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磨课组建设,打造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有效推进学校的教研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品位,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离不开群体支持,群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动力和支撑力。为改变合作教研中出现的"螃蟹文化"现象,学校要抓住四个"共"要点,搭建"四个平台",完善教师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4.
教研组是教师个体与团队组织的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教研效能,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可以通过开展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术共同体教研组建设,在教研组内部形成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等多维共进的发展团体,细化教师角色,发挥教师特长,以教促研,以研“哺”教,从而有效激励教师主动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研组的可持续、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5.
参与教研活动是当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为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必须从深层次变革传统科层制的教研组织文化,以教育共同体的理念重构新型教师组织文化。幼儿园要重新审视教师“自媒体”的角色,培育同伴互助的专业成长共同体,给予教师教研自主权,创造常态化和生态化的教研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全球教育展望》2012,(5):97-98
"基于共同体文化的教研组建设"课题研究倡导开展互动式研修活动,即变传统的专家讲座式教研活动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对话,学校倡导老师们在研修活动中充分、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教研组文化对教师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有人讲,农村学校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成败决定了一所学校教师团队的力量,最终  相似文献   

8.
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研究型教师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活动形态、方式和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有效方式,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然而,目前中小学教研组存在的教研与科研分离、教研组制度运行中的个人主义以及教研组功能的行政化与事务化不利于研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以教研组为载体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建立在群体研究的基础之上,教研与科研统一、以教研组为载体形成研究共同体并形成"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与合作研究——个人自研"的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是促进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合作的教学文化。教师"学习共同体"重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强调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之间是一种开放、信赖和支持性的同事关系。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西安某大学附中基于年级外语教研组成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听评课、主题教研、实践反思等活动,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  相似文献   

10.
<正>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我们江苏省宜兴市杨巷小学加强学校小团队建设,以校内的"四组"为团队,着力抓好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磨课组建设,打造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有效推进学校的教研文化建设。一、小组团队教研组织的构建要想保持一所学校的活力与竞争力,必须以"人"为中心。既要强调人的心理需求与能力配置,更要强调团队的分工、合作与协同。我们加强学校小组团队建设,着力抓好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磨课组建设,有序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学校特色,让教育回归本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使命。日照第一中学以特色创建为目标,在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精心培育"和·容"文化,以"和·容"文化为引领,创新开展"师生成长共同体"课题研究,回归"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教育本原,逐步形成"师生共同成长,人人追求卓越"的和谐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2.
鉴于教研组的发展困境和教研组学习、研究、实践、合作的属性特征,教研组建设要以学习和实践为核心要素,以共同体为归属,将研究、合作内化于学习与实践中,形成专业学习和教研实践相互融合的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和校本研训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建设优秀教研组,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建设优秀教研组的策略可以从选拔教研组长、建设制度文化、研究课堂教学及构建学习共同体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研组:细化专题 提升实效 语文教研组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教师专、№化成长为宗旨,通过校本教研使教研组成为教师学习的共同体。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教研组活动注重教研专题的细化,从而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近年来我校着力开展基于共同体文化的教研组建设,初中英语教研组以学科组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位、均衡、群体成长为目标,采取自主教研和同伴互助相结合、集体主题研讨与个体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提  相似文献   

16.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既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途径,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学校基于“抓教师队伍”的重要目标,探索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模式,开展基于学校、教研组和班级三层次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聚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机制保障、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管理能力培养,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园本教研中倡导构建教师共同体文化,是幼儿园教研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升保教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当前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对C市504名幼儿园教师和教研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与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我国幼儿园在园本教研过程中已形成兼具共性与个性特征的教师共同体文化,且整体表现良好,不同等级幼儿园之间存在差异;教研主体构成多元化,幼儿园教师是第一主体,教研专家介入较少;教师共同体精神文化表现最明显,是影响教师共同体文化形成的必然因素;教研团队成员之间形成良性关系,教研争鸣具有积极效应,表现出一种"和而不同"的行为文化,是影响教师共同体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已建立多元化教研制度,教研权有所下放,"一言堂"现象仍然存在,教师共同体制度文化在不同地区幼儿园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等级幼儿园的教师共同体物质文化有差异,但都普遍重视教研空间与时间条件的创设和支持。在园本教研中构建教师共同体文化,既要有正向的教研共同愿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鼓励积极的对话协商;又要下放并赋予教师教研权,实现多元化教研评价,吸引教研专家弹性介入。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选取上海一所小学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现程度较高的英语教研组作为个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考察我国学校场域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非制度化互动,分析其促成因素并建构基本互动模式。研究认为,重塑行政力量建构的教研组,使其跨越结构的束缚步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轨迹,需进一步优化学校文化建设与教研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教研共同体是学校学科专业活动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或其他业务活动的第一平台和第一依托.近年来,各教育部门都十分注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本文介绍我校物理组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活动的一些创造性做法——确立教研共同体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工作目标,创建教研共同体有效活动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从实践层面探讨如何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课堂教学品位,同时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以来,我区把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教研文化活动和教师行为,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取向,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经验和理论提升过程,作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创建学习型学校的主要途径,形成了“区域性——学校内——网络里”三个校本教研平台,着力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