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意识到在职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并在经费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就目前的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来看,问题不少。总结英美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等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在职教师培训及其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在职教师培训的发展概况,即出台相关的在职教师培训的有关报告或法律、做一些必要的在职教师培训调查研究、争取非教育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注重拓展在职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层次,能给我国的在职教师培训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即在职教师培训要制度化和法制化、进一步扩大在职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理论联系实际的师资培训、重视提高培训者的师资水平、在职教师培训国际化和多样化以及建立在职教师培训的校本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已经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教师在职研修制度,为日本教育提供了高质量的师资.完善的法规制度确保教师参加研修的权利和质量;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加研修的积极性;充足的经费投入,确保教师研修的有序实施.我国的在职教师教育起步较晚,至今仍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应逐步构建教师在职培训的法规、经费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周钧 《教师教育研究》2013,(4):51-55,12
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更多是来自内在的,包括教师个体没有形成学习的习惯,教师群体没有形成学习型文化;教师凭着经验和惯例教学,缺乏对经验和惯例的深层反思;教师凭着直觉做教学科研,缺乏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年轻的老教师"发展动力不足。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包括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琐碎,校长的科层制领导风格等。建议学校和政府从激励教师内在因素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加以规范是应当的,也是必要的。考虑到在职教师的学习特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把在职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分开处理。鉴于在职教师教育形态多样、目的迥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着眼于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若干专业发展任务,建构了一个涵盖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自身经验三个维度,并列举相应主题或模块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供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教育者开设课程选择使用。完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尚需突破发展教师什么素质不明以及面向特定教师群体的教育课程培育滞后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6.
慕课由于其"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优势,成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以247名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动力量表及外部动力量表、自我调节学习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等全过程跟踪分析教师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和验证各变量水平及作用关系.可以看出,在基于慕课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学习动力、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投入水平总体较高,但在个体特征上存在差异性;外部动力正向影响内部动力、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投入,内部动力也正向影响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投入,自我调节学习在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教师生涯阶段在外部动力、内部动力对学习投入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慕课学习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强专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台湾地区以"教育爱、专业力、执行力"为核心理念,通过分阶段、广综合、有重点的培养方式形成了以入职前采取宣传教育与师资培训相结合;在职时采取师生互动性方式为主、合理的制度建设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为辅;退休后采取以旧带新、传承经验的形式为基本内容的环绕互动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对大陆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向,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相对低下,对实施课程改革、落实其目标有很多的不适应,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往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存在很多非专业化因素。“校本行动研究”能有效地解决过往教师培训模式中的多种非专业化因素、应该成为在职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主要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和访谈法对115名职前英语教师和43名在职英语教师进行调查.探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教师信念水平.结果显示,赣南苏区职前和在职教师信念尚未达到理想水平,职前与在职教师信念差异明显;在职教师信念与教龄在课程、评价、学生学习、以及学生管理信念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信念的变化是动态、发展的,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南海 《职教论坛》2008,(5):44-45
目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与“中职硕士”的使用均比较混乱。这种情况不利于“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的专业学位教育形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一个特称命题,“中职硕士”也是指一个特定的在职攻读某种特定学位的学员群体。  相似文献   

11.
教师信念良性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素养提高的过程。在职教师信念良性发展的条件包括教师的哲学与人文素养、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内部归因方式、教师所在学校积极合作的文化氛围以及能够促进教师信念提升的精神支持。在职教师信念引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开展经典阅读交流活动,丰富教师思想信念之来源;营造开放合作的教学研究氛围,以实践反思带动教学信念发展;重视礼仪对直觉信念的引导作用,重塑教师尊严与责任感;促进教师间的思想交流,发挥群体信念的相互影响与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赣南师范学院在职高职称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师范学院在职高职称教师健康状况欠佳,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职教师网上学习困难之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学习为在职教师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进修机会,促进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发展。然而,通过几年的实践,学员们在这一新的学习模式下会产生哪些困难呢?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职进修教师为样本,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法,旨在探讨在职教师网上学习的主要困难及影响因素。本研究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96份。研究发现,教师网上学习的困难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操作技能、资源,以及个人等方面,影响网上学习主要因素包括网上教师水平、网上学习环境、网上学习支持等等。根据在职教师网上学习困难的综合分析,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网络教学的策略性建议,可供网上教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职教师不仅是培训中的教育对象更是培训中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在职教师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使其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为培训过程所用.在生本教育视角下教师在职培训要通过培训学校、专业人员的教学等方面去解决在职教师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遵循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握生本教育内容体系,改革教学的方法,这也是教师培训的重点与核心.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特征及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认识到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中小学学校改善工作的密切关联,大多数欧美国家60年代以来不断加大了对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投入,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本文试通过对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的分析,凸现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特征,为我国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教师教育》2015,(4):29-34
本文试图为教师教育者的自我研究迁移到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学理上的探讨。在界定在职教师自我研究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从教育本性,教育现实,基础牢固,方法多元四个角度论证了在职教师自我研究的学理基础、现实和方法基础。接着,分析了在职教师实施自我研究实施的四大具体措施。最后,指出在职教师自我研究是教师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式,但不能照搬大学教师教育中的自我研究。对一些核心问题,研究者要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独立创造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交流思想和信息的平台.我认为,作文教学应突出体现"开放性"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18.
博客作为信息时代新型的网络交流和知识管理工具,具有个性化、共享性、互动性等特征。博客从形式上走向教学是有限的——仅仅被当作一种信息交流工具而被教师“有限”地利用到教学当中;博客从理念上走向教学是无限的——有望突破长时间以来制约教育朝“理想”状态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教师的行动变革至关重要。为推动教师变革,必须研究并清除教师行动的障碍。基于对X学院30位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面临内外部多重行动障碍,包括已有知识体系和惯习的制约、教师转型能力欠缺、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高校内部评价考核制度偏颇、师资建设乏力和投入不足等。  相似文献   

20.
尽管国外没有“双师素质”这样明确的提法,但是强调高职教师应具有“讲师+工程师”的复合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许多国家高职教师培养和鉴定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在教师资格标准、师资建设模式、在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评估、管理机制等方面均有成熟的经验.研究借鉴其经验,对于促进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