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侯艳 《中国广播》2007,(1):44-45
现在直播节目成为广播节目的常态,记者现场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现场报道成为广播记者的基本功。“各位听众,我是记者XX(某人),我正在XX(某地)为您报道……”这样一句典型的现场报道开场白意味着记者要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满足听众同步、现场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所谓现场报道,是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它要求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看、边听、边说、边录,是最能体现广播记者特点和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连线报道以声音为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直接报道,具有很大的时间优势,并且现场感强烈,是广播少数几类可以与其它媒体展开竞争的节目。本文结合近些年来的广播连线报道实例,对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进行了分析,认为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要做到三个方面:增强记者素质,提升临场发挥能力;突出时间性,抢占新闻制高点;与其他新闻节目形式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3.
王海 《新闻传播》2005,(5):68-68
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受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最富广播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的口头播报等;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现场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的见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相似文献   

4.
广播是目前我国三大新闻传播媒介之一。即使在报纸兴旺、电视发达的今天,广播仍然以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优势,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欢迎。眼下,广播在报纸和电视的夹击之下,的确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固然与广播的线性传播、过时不候、过耳难留等固有特性这些客观原因有关,应该说与广播新闻的内容、形式和反映速度等主观因素关系更大。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收听率,笔者以为,大力提倡录音报道或现场口头报道,发挥广播自身特色,走广播自己的路不失为一条捷径。 录音报道或现场口头报道,要求记者不仅要到新闻现场…  相似文献   

5.
叶军民 《东南传播》2015,(2):145-147
直播是广播新闻一种普遍的播报方式,而连线报道则是广播新闻直播中大量运用的报道形式,连线报道对提高新闻时效性、真实性、互动性和服务性等方面有显著作用。本文从连线报道的选题、找准连线报道时空点、连线报道说什么、连线报道怎么说四个方面探讨记者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直播中的连线报道。  相似文献   

6.
文斌 《大观周刊》2012,(6):51-51
在通讯发达的今天,连线报道成了进一步发挥广播及时性最有效的方式。它快捷、方便、高效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实现了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播出,把新闻的时效性、首发率大大的推进和提升了一步,凸显和发挥了广播的特点。随着连线报道在交通广播新闻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交通广播记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广播记者除了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外,还要做到眼快心快嘴快,选取新闻亮点,给听众带来精彩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广播是以声音为手段传播新闻的媒体,广播语言因新闻体裁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录音报道中的记者语言,就具有鲜明的与录音素材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特色。录音报道中的记者语言,是录音报道的组成部分,是录音素材之  相似文献   

8.
曹春天 《青年记者》2009,(24):79-80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现场口头报道的简称,是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相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感强,让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是现场报道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连线报道"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通过电波直接播报出去的一种报道方式。在这类报道中,广播连线记者对新闻报道的把握掌控能力,直接影响新闻的报道质量和节目的播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筱红 《新闻窗》2011,(4):74-75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现场口头报道的简称,是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相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感强,让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是现场报道的优势。什么题材适合做现场报道?身为广播新闻记者,对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各家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中日益强化记者连线报道。笔者认为广播要实现抢先传播优势,吸引听众并提高受众到达率的竞争目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最大利器;而要做好广播的连线报道必须做到选取最有特点的新闻现场,强化报道的“画面”思维,并在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从而调动听众的联想力,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有“看”到新闻现场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赵蕾 《新闻爱好者》2012,(13):59-60
连线报道,亦称电话连线采访报道,是以声音为载体,以电话为媒介,由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与新闻主播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播报出去。连线报道能够快速呈现新闻事件,生动描述现场氛围,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当前,连线报道成为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之一。河南电台新闻广播2010年改版以来,开设"豫广新闻"栏目,每逢整点播报,每档节目10分钟,设置两条以上记者连线报道,以新闻主播和记者对话的形式播报新闻,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广播连线报道改变了新闻播出的节奏,避免了长时间播音带给听众的沉闷感。然而,随着连线报道的大量播出,报道质量问题日渐显现,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者不能提供有效信息,或者是没有捕捉到更多有  相似文献   

13.
王建河 《青年记者》2012,(12):70-71
广播新闻,是指以广播为传播手段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泛指所有的新闻性广播内容和报道形式.其中的录音报道,由于运用了广播记者、主持人、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叙述及新闻事物的实况音响、新闻人物的讲话录音,充分发挥了广播媒体的特长,随着广播和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竞争的加剧,日益受到新闻记者和广播新闻机构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快捷。一直被认为是广播新闻的最大优势。而新闻连线报道更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电台直播间播报出去,它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广播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可以说,新闻连线报道的出现和不断运用正是适应了广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当前,现场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连线报道已成为广播参与媒体竞争的利器。广播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现场连线报道这项基本技能。而做好连线报道,除要具备扎实的采访、写作、口语表达等基本能力外,灵活的现场调控和恰当的信息取舍不可或缺。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牢牢把握报道节奏完整的现场连线报道包括记者口述、采访对象讲话、实况音响等诸多环节。对报道者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各个环节准确无误,一气呵成。但新闻现场纷繁复  相似文献   

16.
周榕 《声屏世界》2005,(10):29-29
增强广播记者的新闻敏藏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突发新闻事件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随时都可能发生。是人们无法预料的。因此.记者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保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才能在平时的生话中抓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新闻.并且通过手机以现场口头报道的形式报道事情的经过.发挥广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张敏  张玫芬 《东南传播》2011,(4):118-120
当今社会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大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反映速度与其对受众的影响力基本成正比,传播速度可以塑造某一媒介的声誉,同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电话连线报道是进一步发挥广播及时性最有效的方式。它快捷、方便、高效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实现了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播出,把新闻的时效性、首发率大大的推进和提升了一步,凸显和发挥了广播的特点。与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相比实现了新闻播报提速,让广大听众有一种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欣喜和满足。随着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广播记者在选材、策划、报道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要做到眼快心快嘴快,选取新闻亮点,给听众带来精彩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广播现场连线报道是以记者现场口头播报的形式出现,它时效性强,能迅速鲜活地展现新闻现场的特点,备受广大听众的青睐。独具优势的广播媒体现场连线报道实现了“第一时间”再现新闻现场,听众也从广播媒体的工作中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提速。连线报道看似简单但要出彩,避免平庸却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9.
贴近与创新     
赖晶晶 《声屏世界》2008,(11):65-65
在广播通联工作中。常有听众在来信中说:新闻怎么那么多的大话套话?会议报道怎么都是领导加强调呢?典型报道怎么总是干巴巴的,让我们听不明白呢?等等。确实,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领导的活动多,干部的政绩多;不切卖际的多,流于形式的多;老百姓在广播里见不到自己的“影子”;广播新闻没有广播的语言特点;记者编辑没有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规定、典型事例“翻译”成听众想要知道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信息量是广播录音报道腾飞的翅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华 《中国广播》2005,(11):36-38
近年来,广播界对节目形态进行改革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鼓励记者以录音报道的形式来突出广播特色,避免新闻同质化成为广播节目的一个新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