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在公众参与下的实现公民环境权,并维护公共环境利益的诉讼方式,也是对环境权的一种公益性质的司法救济。目前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未充分做到有很明确的相关规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来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持续建设,越来越多的公民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诉讼率猛升,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滥用诉讼权利的虚假诉讼案件。本文对虚假诉讼的基本性因素进行了考量,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虚假诉讼的成因,系统化的整合了应对虚假诉讼的各项举措。力求达到打击虚假诉讼蔓延之势,维护好已有的司法秩序免受再次侵扰,踢开虚假诉讼的绊脚石,将中国法治道路的建设工作稳步落实。  相似文献   

3.
许永根  冯芹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1):30-32,39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但过于简单及抽象,难以在审判中具体适用.随后出台的司法解释对其中部分内容作了进一步规定,但还是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许多程序和实体问题仍需立法进一步明确.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股东代表诉讼各诉讼主体的地位及职责、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股东代表诉讼的法律效力及赔偿分配三个方面着手,就我国应构建怎样的股东代表讼诉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农民普遍存在“轻讼”意识,这干扰了农民自身权利的维护,延缓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了农村现代文明生活秩序的构筑,制约了农村法制现代的推进。增强农民诉讼意识的对策有:强化农民的权利意识,端正人民调解工作目的,加强诉讼法律的宣传教育,推进司法审判改革和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虽然在我国的立法中已明确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但却并未明确规定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范围。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探索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各种可能类型,对检察机关、国家政府机关和环保社团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类型化研究,可以使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6.
美国集团诉讼已经介入到劳资纠纷、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公共事务领域并产生重要作用。证券集团诉讼具有损失填补、威慑功能、教育功能、监督功能、政策形成功能等,这些功能是其作为法律制度存在的根本依据。我国应在仔细考量证券集团诉讼制度的价值及功能后,再结合本国的法律和文化,将集团诉讼制度移植到现有的法律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领域讨论法律运作问题,必须以我国当前的现行法律为依据,从观念上消除体育行业规则与国家法律之间存在的冲突,进而对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进行现实的分析,并探索法律运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体育公益诉讼,为司法权力介入体育领域内的违法行为提供程序法上的有力支持,从而为实现我国的体育竞技活动公平健康的发展,提供一种基于现实法律制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国内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监管和约束的情况下,网络团购的投诉与纠纷虽然大幅增长,消费者却维权艰难,网络团购纠纷案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还非常少见。对网络团购合同纠纷的诉讼管辖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国网络团购合同纠纷管辖制度的建议,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对具体案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行政机关的行为应代表公共利益,但是违法行政行为的出现却屡见不鲜,有关行政公益诉讼的立法和制度在我国仍属空白。因此需要有一个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代表公众对此类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进行起诉,以确保公共利益不受行政行为的侵害。在我国,能代表全体社会公众利益的只能是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其应有的职责,这样能有效地抑制违法行政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0.
作为内在于一国国民和社会普遍意识中的精神要素,传统诉讼法律文化对于诉讼实施的社会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诉讼法律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和谐与无讼.这种刑事司法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当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中予以反映和体现,对于特殊案件应当尽可能地采用控辩合意的案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法律对代表人诉讼的规定存在缺陷是影响代表人诉讼制度发挥的根本原因,是造成实践中代表人诉讼制度难以发挥作用的瓶颈,为了解决共同诉讼中人数众多不便审理的问题,吸收集团诉讼有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诉讼资源,防止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针对代表人诉讼制度法律规定存在的不足,可从我国民事诉讼法、诉讼当事人制度等角度来探讨完善和发展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以实现公私权利之间的平衡,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主观诉讼及客观诉讼行政诉讼功能定位,在概述行政诉讼目的和制度基础之上,思考了行政诉讼的主要问题,分析行政诉讼主要特点,指出法律规定要落实审判的独立以及扩展案件的受理范围。重点分析了行政诉讼功能定位,总结提出需要在监督性证权基础之上,达到完善权力救济的基础上,对秩序保障的功能实行扩展这一目标,建立主管诉讼为主,客观诉讼为辅的诉讼模式,并且在诉讼的构造改革完善中进行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现在的中国仍有部分地区的发展遵循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不正确思想,因此,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随着环境污染现象的愈发严重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诉讼方式——环境公益诉讼。这种诉讼方式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人类对环境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对环境污染者的一种威慑,让更多的人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而不再是以自己的利益至上。相比于我国还不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英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此项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因此,我国在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进行完善,以便尽快改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我国环境问题越发严重,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的美好向往越发强烈,为了保护美好的生态环境,我国在环境公益诉讼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因此本文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入手,探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立法、司法等多方入手破解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受案范围界定模糊,提起诉讼的主体的责任不明晰,诉讼费用的承担不明确,诉讼周期较长,胜诉过后执行难等问题。从而为保卫祖国的绿水青山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得到普遍确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致使检察机关不能依法代表国家或社会公众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支持起诉和督促起诉的实践探索。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检察职能的有益延伸和制度创新。也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存在公权干预私权之嫌。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在我国现有立法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缺失情况下的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种"曲线救国",这种制度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以满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切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面对逐渐增多的损害公共利益而又得不到正确处理的案件,笔者认为,在我国法律中,应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因为检察权的权力内容就应当包括法律监督权和公诉权。同时,解决纠纷要有相应的诉讼理念和诉讼形式与之配套,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程序设计也是关键一环。从提起的案件范围、提起的方式以及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当下,司法诉讼和媒体、民众的关联性越来越大,群体性心理与媒体的舆论导向影响着传统的司法诉讼的结果;虽然民意和媒体在防止司法擅断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法律人对如何保证司法正义的最大化等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现有诉讼监督评价工作作为检察机关衡量和推进诉讼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其存在的法律基础和现实依据,但在设计理念和功能定位上法律性和科学性有所欠缺。在构建诉讼监督评价机制上,应首先要确立符合诉讼规律和评价价值的基本原则,围绕其原则制定符合诉讼监督走向、利于实现诉讼监督目的的诉讼监督评价工作办法。  相似文献   

19.
股东派生诉讼是根据中小股东的利益索求而产生的,体现了公司内部治理机构的日趋完善。2005年10月,在我国公司法的第三次修订中开始引入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这无疑为中小股东利用司法救济的方法维护公司利益提供了理论与法律依据。但新公司法的规定过于粗糙,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要确保股东派生诉讼权利从实然到实有的发展,有必要探讨其补充完善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采取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方式.仲裁是进入诉讼阶段的必经程序,即劳动关系双方发生劳动争议后,在没有经过劳动仲裁的的情况下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历史上这种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原有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已不再适应当前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在"单轨制"和"双轨制"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选择中,单一的司法机构处理劳动争议方式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