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二八年,继小说《梦珂》之后,丁玲的第二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奠定了她文学道路的基础.但是,伴随着丁玲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和文学生涯,这篇作品也历尽沧桑,经受了许多连作者也始料不及的褒贬毁誉,而争议最多的还是关于莎菲形象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这一问题,文学评论界众说纷纭.在此,我们想仅就莎菲的性格、思想状况及她的爱情观等方面探讨一下这一艺术形象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2.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成名的著作,作品虽然带有一点消极颓废的情绪,但人物形象是早已为大家所肯定的。一九五七年,当丁玲在政治上遭劫时,莎菲女士这个  相似文献   

3.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中,借助日记体这一私人化的叙述形式,大胆地融入了作者"我忠于我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不加掩饰地袒露了"五四"时代的"莎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痛苦裂变的灵魂,充分展示了女性"人"的本质力量,自然地流露出了现代自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作品中渗透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以及为争取人格独立而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她用日记体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莎菲这个独立、坚强而且叛逆的女性形象.作品留下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独立、个性、自由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痛苦的足迹.莎菲身上的一些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丁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莎菲女士是女作家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的经典艺术形象,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范。莎菲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映了"五四"退潮后的一个时代侧面,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对自身命运和时代关系的思考,而且莎菲女士的性爱矛盾心理也揭示了个体在面对自身性本能和自我意识冲突时难以避免的困境,显示了现代女性在进行选择和追求时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海宝贝》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本文引入身体写作这一理论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读比较,从而对女性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冬,是丁玲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通过对主人公莎菲女士一段心灵历程的真实描写,深刻反映了二十年代中期经过五四运动冲击和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失意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画廓增添了独具特色的莎菲女士的形象。关于莎菲,茅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曾作出深刻的论述,指出她“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这无疑是深中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可以从个体意识和性别意识两个层面来理解。"五四"社会启蒙既唤醒了一代青年的个体意识,又唤醒了女性意识。文章通过分析丁玲的早期创作《梦柯》《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阿毛姑娘》,揭示了"五四"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艰难觉醒。  相似文献   

9.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它发表于1928年2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2期上。它的发表好似在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大家都不免为作者的天才所震惊了。小说显示了作家那耀眼的艺术才华,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莎菲女士的日记》之所以震惊文坛,是因为作家成功地塑造了莎菲这个丰满而多姿的艺术形象。莎菲的出现,不仅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亮色,更为世人留下了品评不尽的话题,褒贬不一,毁誉参  相似文献   

10.
75年来,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而震惊了30年代的坛,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获奖而驰誉国际苑。可是在“反右’,风暴的浪涛里.丁玲竟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令人齿寒的“复仇女神”,从而湮没了24年。新时期丁玲复出后,丁玲研究才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将丁玲研究由“拨乱反正”而逐步走向深入;1986年丁玲逝世后,研究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聚焦点上,去告别死去的丁玲,同时又去寻觅还活着的丁玲,让丁玲创作的“生命力”要在“承受过去.向着未来”的时代浪涛里,闪烁艺术美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丁玲,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中启用的笔名很多,其中用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丁玲”。尽管这一名字在一九二四年就启用了,但以此作为笔名出现于中国文坛,却是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才有的事。继处女作《梦珂》后发表,一九二八年二月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后者比前者更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震动了国内的整个文艺界。到了四十年代长篇巨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问世后,丁玲已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了。关于她的这一笔名的含义及其启用的原因,早在一九三三年,茅盾就有过解释:“我们的作家丁玲女士,就是那平民女学的学生。那时候,她不叫丁玲,叫丁冰之;按照中国的习惯,她应该用她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和丁玲的早期小说都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沉沦》中的“他”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都是经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追求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然而,他们所经历的灵肉冲突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郁达夫和丁玲透过作品传达出的对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莎菲》)发表于二八年《小说月报》19卷2期,后收入作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莎菲》并不是作者最有价值的作品,但却是她早期的代表作,发生过较大影响。这篇作品之所以至今仍为大家注目,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五十多年来对于它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留下了许多有待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 丁玲早期的创作,指的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前后的作品。从发轫的《梦珂》、《莉菲女士的日记》到《自杀日记》的集成,忠实而又形象地记录了早期丁玲在苦闷、迷惘、徘徊之中奋起追求但又陷入困顿的思想流程。 “梦珂”、“莎菲”甚至“阿毛”、“阿英”是丁玲情绪、直感的物化实体,是丁玲早期自我意识的外化形象,是她思想流程中的特殊符号。如果说丁玲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她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记录了她思想发展轨迹的话,那么研究这些作品,就不能不联系她的个人经历和思  相似文献   

15.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16.
丁玲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是倍受瞩目的作家,不仅因她个人独特而复杂的人生经历,也因为她作品风格的巨变。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晚年的《杜晚香》,丁玲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几经沉浮,造成了她才华与时代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作家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古往今来作家笔下的一些典型形象,却是永生的.他们存活在后世人们心中,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名作家的倾注生命之作.譬如女性形象,有普希金《欧根·奥涅金》中的塔吉亚娜;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都是历久不衰的宏篇巨制中的女主人公.这里我所要论及的女性形象,是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这篇小说于1928年一经发表,就使丁玲成为继冰心之后在当时文坛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了.它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的手法、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战争的视角对女性与自然、女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以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作为叙事背景,详细叙述了一天内浓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通过达洛维夫人在三十年中的妥协与挣扎,从而唤醒女性意识的存在。丁玲女士继鲁迅先生塑造的子君这个具有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后,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莎菲女士的一生,并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其灵与肉的挣扎,使女性意识得以苏醒。无论是伍尔夫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还是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均是女性悲剧角色的存在,亦均具有女性解放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正> 丁玲同志的《菲莎女士的日记》,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不断的探讨;尤其是对于独具审美特征、曾一度被极大歪曲的莎菲这一艺术形象,更是力图作出新的、公正的审美评价。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不失为新鲜的说法。认为莎菲是“‘五四’时期女青年”,“莎菲所追求的是当时所谓‘灵与肉的统一’”,“莎菲内心深处,所存在无法宣泄  相似文献   

20.
丁玲小说《阿毛姑娘》是一篇“概念化建构”的作品。一方面,作品通过描写阿毛幻想的生成和对幻想的追求,表述了作者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作品则通过描写阿毛在追寻幻想时方式的失当以及其最后对幻想的弃置,从反面强调了人在追寻理想时既必须坚守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必须具有强大的坚韧性和意志力。这一人生思索,在以《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丁玲早期都市知识女性题材小说中,曾经得到了反复的呈示;而在本篇中,丁玲则将自己的如此思考又寄寓到了对乡村女子阿毛的刻画中,并以对阿毛的概念化建构再一次宣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