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情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真髓,“人教育”是人类的觉醒和期待,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着马克思“人关爱”的空场与疏漏。要进行人教育必须完成两个转变:知识性到思想性的转变;物到人的转变。这样才能有“人精神”之弘扬,“真善美”之实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终极关怀人的哲学。“以人为本”始终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以人为本”就是指人是现实世界之“本”、价值之“本”和历史之“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理性非理性各有自己的正负功能,它们是一把双刃剑。人的本性是理性非理性的和合,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透视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功能,发挥理性和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尊重人之“本”、发挥人之“本”、满足人之“本”。  相似文献   

5.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6.
幽古三晋东南,巍巍太行之巅,襟带沁、丹两水,雄视千里中原。这里群峰壁立,断崖悬吊,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天下之脊”,雄险天下闻。正缘于此,便有了“愚公移山”、“禹凿龙门”之传说,而成为历代兵家争战之要地。“长平之战”、光武战莽、宋祖平叛、岳飞抗金……两千年来战争频仍,烽火不断,演绎出一幕幕慷慨激昂惊心动魄悲壮苍凉的故事,孕育了太行人坚韧不拔的倔强性格和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于是“人间天河”全球震动,“沟里人精神”世界瞩目,“丹河石拱桥”创人类之最,令人顿生激越豪壮之情。太行人不但劲豪刚烈,…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走向“心中有人”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丁苗 《小学语文》2013,(6):54-56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妙语连珠、力破群雄的故事至今传颂不绝。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面对一两个人还能表现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而于大庭广众时,他们就“期期艾艾”、“语不达意”了。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将“中”视为最高行为准则。孔子有“中庸”、“中行”之说,其中的“中”乃“无过,无不及”之义。这就是说,“中”是指人的行为处处合乎道德规范。孟子进而提出“执中”之说,又辅之以“权”,亦言人须灵活机动地“中道而行”。到了《中庸》则“中”除原有之价值意义外,又带上了本体论意义,成了“天下之大本”。就是说,它既是天地运演之法则,亦为人的行为之规范。自此直至宋明理学均在“天人”契合处言“中”之义。从现代观点看“中”绝非“调和”、“折中”之谓,恰恰相反,它是古代儒家士人为实现其社会理想而提出的极严格的自我规范,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中规中矩。但同时“中”又含有依据具体情势选择最佳处世之道的意思,具有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曹津源 《初中生》2006,(3):8-10
文章的主题,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犹如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康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是怎样健全“骨骼”、讲究结构技法的呢?主要经验有下列五条。  相似文献   

1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高岩 《语文知识》2006,(7):37-37
《赤壁之战》中有“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之句,课本将“乡党”注释为“乡里”.语意不确。《周礼·地官·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间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并设置有: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据此,“乡党”应为“乡土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4.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因此,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即达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我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是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过剩”是一种自然界和社会中时有所见的现象。雨水过剩,农田要涝;高档房子多了,卖不出去;大商厦过剩,就要倒闭;营养过剩,就会有许多“胖墩儿”;冗员过剩,企业可就有破产之虞了。“过剩”,实际上是浪费。“人十之,己百之”,这话不错。勤勉有加,但要细算算账,可能也有“过剩”之嫌了。人家用十分力干了的事,自家却要十倍于人。笨鸟固然是先飞了,倘人家一如“龟兔赛跑”的兔子早早地去睡了大觉,那倒罢了,倘不是———而是用那九十分的力气做了许多其他的事,自家可就不一定合算啦!己不如人,人十之,己能不能二十之三十之…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收有杜牧《阿房宫赋》一文,对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教科书未注,但不少注本和教学参考书将此句解成:“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千万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浅谈学生的口才训练与培养马雪艳古代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可见口才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西方人曾把“舌头、原子弹、金钱”相提并论,称之为“世界三大威力”,现在不少西方人又把“口才、美元、电脑”作为三大...  相似文献   

18.
教育絮语     
教育絮语教师天职:自化化人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教师要“自化”.就要严于自律,明于自知,勤于自学,精于自业,敢于自先,勇于自进,简于自奉,乐于自献;要“化人”,就要对学生施以严父之教,慈母之爱,益友之助,良师之育,坚持以情暖...  相似文献   

19.
吴琰 《考试周刊》2012,(23):39-40
“易简”出自《易》之《系辞传》第一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意为“乾卦以容易的方式来主导,坤卦以简单的方式来动作”,“容易就易于让人了解,简单就易于让人跟随”,“光靠容易与简单,就可以使人领悟天下万物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形式主义的痼疾在德育工作中随处可见,什么“告别陋习万人签名活动”、“珍惜资源宣誓活动”、“我是环保小卫士授牌仪式”等等。仪式之隆重,场面之浩大,可以说是一个胜过一个。你搞“干人一声”,我就来个“万人签名”;你成立“志愿者”,我就来个“别动队”……搞这些活动不排除其德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