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莉承续着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本文从池莉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上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池莉的小说传承了鲁迅的平民精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问题;以及对人性的终极关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艺术上主要表现为漫画化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修辞"不仅是语法意义上的,而且是一种广义的文学性表达手段、方法和技巧.①池莉小说的修辞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幽默与准确的叙述方式,叙述视角的巧妙转换,以及分析性叙述和比喻、排比的运用.池莉后期小说的修辞风格趋于厚重和理性.  相似文献   

3.
池莉的《云破处》通过不可靠叙述、叙述分层与反讽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表象与本质的分裂,表现了池莉的怀疑精神,使小说的修辞与意义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但是,作品本身呈现的意义却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提供了更多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池莉小说将诗意的优美情怀溶解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细心的读者可以透过池莉小说对于生活现象的真实描写领略到生活的诸多美好的层次和特质,真正享受文学怡情养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吕峨 《职大学报》2008,(4):11-13
从成名作<烦恼人生>到新作品<所以>,池莉以平民视角开创了"新写实小说"的先河,她的文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抛开社会责任上高大全的人生意义,而展现的是赤裸裸的人们生活的实际内容.本文尝试从池莉作品的平民叙述立场和女性意识的逐步深刻来阐述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池莉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代表了五四以来女性意识发展的一个新高度 ,其具体表现为女性经济意识、个性独立意识的进一步突出和强化。池莉的女性意识与新时期其他女性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构成了该时期女性意识多元共生的格局。池莉与新时期其他女性作家在不断强化自身女性意识的过程中 ,产生了一种与男性中心文化的对立情绪 ,从而对创作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池莉的中篇小说《生活秀》中主人翁来双扬的口头禅是"崩溃"。本文正是以这个"语气助词"为切入口,深入地剖析了此篇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关于存在的态度。通过对这个词的现象分析,解析了"崩溃"与"超越"、"回避"、"解决"和"审美"的四重关系,指出了"崩溃"在现象学上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战小说对于中国的文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承载了"抗战"这一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重要意义的题材,还以文学的形式传承着革命前辈们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宝贵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语境的不同,抗战小说也在每个时代以其不同的面貌出现.抗战小说的历次转向充分说明了抗战精神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它正不断地与每个时代结合,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拓展着抗战精神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平民化是池莉小说创作的特征,她的作品展示了平民世俗生活的艰难与无奈,也写出了普通百姓“不屈不挠活着”的进取精神与执着追求。因为对芸芸众生零距离的观注和与世俗平民融为一体的亲和,她的小说被称为“当代平民生活历史的仿真画卷”。  相似文献   

10.
池莉作为一位女性意识强烈的女作家,在其小说《来来往往》中,并没有站在女性的对立面来审视、批判男性,而是对男性在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情感困惑给予理解、关怀与同情。  相似文献   

11.
汤洁 《职大学报》2007,(1):59-61
王安忆的《长恨歌》,铁凝的《永远有多远》、池莉的《生活秀》在城市的怀旧书写中不约而同地试图以一个生活在该城市传统空间中的平凡女性来隐喻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忆逐渐消失的城市记忆。分别建构了上海——弄堂女性、北京——胡同女性、武汉——老街女性三个各具文化内涵的城市/平民女性同构书写的叙述模式。本文拟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尝试分析这种同构书写的模式和形成的动因及其所隐含的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12.
评论干预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叙述者利用评论的方式去干预叙事作品,并且体现叙述者和隐指作者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的手段。文章从评论干预的类型和功能两个方面来分析池莉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常州市行政执法程序暂行规定》的出台,昭示着常州行政执法理性化、文明化、程式化、规约化的新征程。其背景的蕴味、特点的张扬和精神的座实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常州法治政府,"化蛹成蝶"的现代化的常州优质政府正在型塑之中。  相似文献   

14.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当今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犹太小说家之一,被称为20世纪真正的犹太作家、犹太味最浓的作家。其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描写社会底层犹太人物的苦难,以及赞颂他们伟大的精神。"受难"这一创作主题几乎贯穿所有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说的代表人物,《在路上》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一经出版,无论是从小说描写的敏感度上,还是从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堪称是美国垮掉派小说的《圣经》的文学作品是对美国精神的伟大诠释。以小说中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和迪恩的美国精神展现为切入点,反观美国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精神困惑和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小说植根美国南方地域文化,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本质上是基督教人道主义,在超越乡土的同时也带有地域文化的局限性。白先勇受福克纳作品中"基督精神"的影响,但他一方面将基督精神和佛教教义融于一体,另一方面又集中西文学影响于一身,中西因素的化合使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呈现中西合璧的色彩,表现出博采众家,"六经注我"的巨大文学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认为池莉的创作有女权化倾向,其实,池莉对男性的解构也是极为深刻的,她以女性独特的艺术视角,轻轻地走进喧嚣热闹的男性世界,穿行历史,思考人生,把一个个平凡但并不单纯的故事讲给我们,从中体察人物的艰辛,透视他们内心的变化,在放逐心灵的同时,绵密细致地解读着男性的烦恼,挖掘男性世界的底蕴,诠释着主流文化下男性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身体的敞开与性别的改造——《金瓶梅》身体叙事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中细密的性行为描写,实际上是对"身体"的还原性敞开。这种精神的悬搁和对身体之实体性的直观把握,构成小说"写实"的基础,由此展示出晚明时期人之感觉性的生存情状和多元性、无根性的快适追求。但在这一"写实性"的身体叙事中,又隐藏着对女性性别的改造与重构。这一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立场,使小说的"写实"含有了"非写实"的成分。其中内含的等式是:"女性"="欲望","女色"="情色";在这一非本真的显现中,所谓"客观性"="男性化"。  相似文献   

19.
河北抗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抗战题材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就是因为燕赵文化精神和抗战人文精神存在着彼此对位的关系.这两种精神的普遍意义就在于追求健全的人格.而建国后至今,对于以河北为中心的抗战小说的批评则折射出了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着单向度的流弊.在当下的人文精神建构中,我们应当走出这种误区.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异化和物化导致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小说<马语者>不但描写"朝圣者"康复的过程,也刻画出了安妮母女精神的回归及其回归的原因.整部小说充满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现代都市人群精神的思考,蕴含着强烈的生态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