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我们的党报办得好些更好些——丁关根同志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研讨班上的讲话(摘要)》(《中国记者》1995年第4期) 黄种生《增强权威性 提高可读性》(《新闻战线》1995年第4期) 沙河《艰苦奋斗是新闻记者的本色》(《新闻通讯》1995年第4期) 胡锦章《增强大局观念 抓好重点报道》(《新闻知识》1995年第4期) 吴锦才《谈典型报道的创新与继承》(《新闻与写作》1995年第4期) (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编采之友》1995年第4期) 李雯峻《走出“舆论监督影响团结稳定”的误区》(《记  相似文献   

2.
△郭超人《对新形势下通讯社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记者》1993年第4期) △沈世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改革》(《中国记者》1993年第4期) △丁法章《最要紧的是了解读者》(《新闻战线》1993年第4期) △李文海《报纸宣传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闻知识》1993年第4期)  相似文献   

3.
汤世英同志撰写的“消息写作漫笔”本期发的是第六讲。前五讲是:一、《新闻是报纸的主要文体》(载1984年第一期);二、《真实——新闻的生命》(1984年第三期);三、《以事明理——新闻写作的基本特征》(载1984年第四期);四、《短小精炼》(1984年第五期);五、《迅速传播新的信息》(1984年第六期).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许多同志对想象能不能引进新闻,以及新闻写作中能不能借助想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有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离不开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新闻战线》1986年第9期)。“新闻不能排斥想象”(《新闻记者》1987年第1期)等等。读后觉得有商榷的必要。长期以来,想象确实是被视为新闻的“禁区”。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2006,(3):68-68
《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9期发表杨衍颖的文章《价值提升是民生新闻的下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6.
当我拿到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心中不禁泛起一种欣慰与感动。从1998年第一次订阅它到现在,《新闻与写作》已伴我走过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新闻爱好者成为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十年里,《新闻与写作》成了我实现新闻梦想的良师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7.
新闻来源·可信度·吸引力彭朝丞围绕去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消息的写作,在新闻界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同的议论。分别刊登在《新闻战线》1996年第8期上的《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和1997年第2期上的《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就是一例。无...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新闻知识》1986年第12期刊载了两篇文章,均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给文章下的定义。其一是岳鸣的《毛泽东同志论文章原理》(见第4页),其二是姚文华的《评论要素与写作程序》(见20页)。此外,我在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文章原理初探》第4页上也见到上述说法。可是,我认真查阅了三遍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竟  相似文献   

9.
盼望着,盼望着,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伴着新年的第一场瑞雪如约而至。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思考、受益,如饮甘茗,如沐春风,这是《新闻与写作》带给我的久已习惯的欣喜。而新年的第1期带给我的是"惊  相似文献   

10.
对虚假新闻信息扰乱舆论环境的现象,笔者关注已久。仅在本刊的"报人评报"专栏中,就先后发表了《新闻的迷乱与报道的失真》(2009年第7期)、《对舆论监督的监督》(2009年第12期)、《谁该为报道不实担责?》(2010年第8期)、《新闻摄影真假  相似文献   

11.
《视听界》2006,(1):81-81
近两年来,《视听界》对办刊定位做了修正,偏重于广播电视产业实践研究,在业界、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中国文摘界享有盛誉的《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摘要转载了《破冰前行的电视产业变革——制播分离与节目公司化运作趋势分析》一文(作者:陈鹏,原载《视听界》2005年第4期)。2005年第2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国有传媒控股集团公司的模式选择与风险管理》(作者:陈共得,原载《视听界》2005年第4期)。在学界拥有权威地位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新闻与传播》对国内公开出版的上千种报刊上的新闻传播类文献进行收集、精选和编…  相似文献   

12.
今年1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稿件《西昌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市》。这篇稿子发表后,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回想这篇稿子的写作经过,要感谢《新闻与写作》杂志的指导。我1988年7月才开始学写新闻稿件。1989年7月月,订了《新闻与写作》,它对我采写很有指导作用。《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9期,发表了四川省汉源县委宣传部龚儒全同志写的《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13.
发展迅速 势不可当 去年九月间,我写了一篇收听陕西经济广播电台热线电话直播节目札记《广播正在到位》。(载《新闻知识》1993年第11期至1994年第1期)。动笔之初,经济台的热线节目只占全台总播出时间的17%,完稿时已超过20%,到十一月份《新闻知识》杂志刊出此稿时又迅增至占总播出时间的30%。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6,(2):42-42
《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8期沈世纬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文章中论述正确把握危机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业内资讯     
《新闻与写作》2006,(4):50-52
《新闻与写作》短信互动正式开通,通讯员发稿盼望报社邮寄样报,我们追索新闻的真谛,《当代记者文丛》征稿启事,《新闻与写作》第四期读者意见调查表,按需出版 征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一)本次评出3篇获奖论文:《新闻审美传播中的价值问题》(作者:孙德宏;载2008年第6期《新闻三昧》)、《企业报的8个发展趋向》(作者:王宏铭;载2008年第11期《新闻三昧》)和《正义之笔,震撼人心》(作者:刘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2006,(1):60-60
《新闻导刊》2005年第3期发表了郑京湘的文章《拓展新闻写作思维的八种意识》.其中提出了分形思维意识观点。  相似文献   

19.
1999年第9期《新闻与写作》封底以《新闻界的书法之家》,刊登我们全家书法活动的一组照片。9年后,我带着自己出版的《书石穴位养生》一书回“娘家”寻寻故友,我发现如今的《新闻与写作》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她增加了三种意识之“花”: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主编: 您好! 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平时喜读《新闻与写作》,受益匪浅,于是今年也订了一份。昨天收到今年的第一期,爱不释手,直至深夜1:30方读完。《新闻与写作》办刊之优点自不必说,我来信只是针对一个问题谈一谈。 不知您发现没有,贵刊时有一些错字出现,如今年第一期第15页右半部分倒数第6行:“……往往对个问题避而不谈”……”其中漏了“这”字,第16页左半部分正数第5行:“(均见《穆青散文集》年365页)……”其中“年”应改为“第”;第30页左半部分倒数第3行:“……笔者处过理一篇人物专访……”其中“处过理”应改为“处理过”。当然这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