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去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消息的写作,在新闻界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同的议论。分别刊登在《新闻战线》1996年第8期上的《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和1997年第2期上的《什么是新闻的写作原则?》,就是一例。无疑这对于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建设,改进新闻的写作,是有益处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新闻事业和包括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在内的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多次提出要“出精品,出人才”,要培养“新闻名家”,要做到“业务精”,要“脚踏实地,在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上,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3.
蔡惠福《运用深度报道强化军事新闻的指导性》 (《新闻与成才》1994年第4期) 文有仁《毛泽东与新闻写作》(《新闻与写作》1994年第4期) 郭东斌《在舆论导向中发挥“空调机”作用》 (《新闻战线》1994年第4期) 满运来《大变革给新闻宣传带来的新课题》(《中国记者》1994年第4期) 东旦《昏昏与昭昭》(《新闻记者》1994年第  相似文献   

4.
汤世英同志撰写的“消息写作漫笔”本期发的是第六讲。前五讲是:一、《新闻是报纸的主要文体》(载1984年第一期);二、《真实——新闻的生命》(1984年第三期);三、《以事明理——新闻写作的基本特征》(载1984年第四期);四、《短小精炼》(1984年第五期);五、《迅速传播新的信息》(1984年第六期).  相似文献   

5.
当我拿到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心中不禁泛起一种欣慰与感动。从1998年第一次订阅它到现在,《新闻与写作》已伴我走过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新闻爱好者成为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十年里,《新闻与写作》成了我实现新闻梦想的良师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6.
知识·power·文化·生命力武汉大学副教授单波本刊去年第一期发表了朱光烈先生的《“知识就是力量”吗?》一文,北京《中华读书报》和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朱文要点。之后,张光斗、杨相二位先生分别在这两家报纸上写信,写文章批评朱文观点,本刊去年第四期转载...  相似文献   

7.
贵刊82年3期登了一则资料《美国报纸的诞生地》,文中说,有一个叫本杰明·赫恩的英国出版商,“创办了一份报纸《公共事务》。这张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只出了4天就被禁止了。”但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甘惜分同志著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说,“本杰明·哈里斯出版的《国外与国内公众事件报》,报纸只出了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答《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的作者陈封杜继昌陈封同志在1996年《新闻战线》8月号《读者论坛》专栏中,就《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这篇对外稿中没有写明消息来源,写了题为《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说它“违反了...  相似文献   

9.
《把我们的党报办得好些更好些——丁关根同志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研讨班上的讲话(摘要)》(《中国记者》1995年第4期) 黄种生《增强权威性 提高可读性》(《新闻战线》1995年第4期) 沙河《艰苦奋斗是新闻记者的本色》(《新闻通讯》1995年第4期) 胡锦章《增强大局观念 抓好重点报道》(《新闻知识》1995年第4期) 吴锦才《谈典型报道的创新与继承》(《新闻与写作》1995年第4期) (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编采之友》1995年第4期) 李雯峻《走出“舆论监督影响团结稳定”的误区》(《记  相似文献   

10.
(一)本次评出3篇获奖论文:《新闻审美传播中的价值问题》(作者:孙德宏;载2008年第6期《新闻三昧》)、《企业报的8个发展趋向》(作者:王宏铭;载2008年第11期《新闻三昧》)和《正义之笔,震撼人心》(作者:刘  相似文献   

11.
今年1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稿件《西昌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市》。这篇稿子发表后,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回想这篇稿子的写作经过,要感谢《新闻与写作》杂志的指导。我1988年7月才开始学写新闻稿件。1989年7月月,订了《新闻与写作》,它对我采写很有指导作用。《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9期,发表了四川省汉源县委宣传部龚儒全同志写的《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2006,(3):68-68
《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9期发表杨衍颖的文章《价值提升是民生新闻的下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新闻战线》今年第6期《新闻速写漫谈》一文中所举的《钱被风刮跑以后》(原载吉林日报1980年2月9日),曾获1980年全国好新闻奖,据我所知,这篇报道后经调查,纯属虚构,是条假新闻(见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4.
上一次和小记者们谈到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特点,也是新闻采写中最基础的一个原则——新闻是事实(见《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2期)。但是,这个原则仅仅是一个底线,或者是最起码的标准,比如说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可以被登上报刊。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事实可以成为新闻,什么样的事实可以放在头版头条,什么样的事实不用放在显著的位置?这次我们来谈谈新闻选择的标准,即通常所说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新闻·新秀·新作》摆在案头,书中美本数十名新闻工作骨干的小传和作品。一篇小传写出一个新面孔,一篇文章反映一件新鲜事。它们留下了新星们在新闻道路上踏下的坚实脚印。其中一篇《史云政小传》,是这样开头的:史云政,1976年入伍,历任战士、排长、指导员,机关文化、组织、干部干事和政治协理员,如今是陆军第60医院政治处副主任。履历里小传主人的工作与新闻写作只是业余的缘分。在近20年的军旅生活中,史云政对新闻写作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爬格子上,并坚信:文章功自磨项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化报》在第421期头版头条位置上发表了我撰写的题为《让科技人员展才华》的新闻稿件。将其裁贴后,屈指算来,在9年的新闻写作生涯中,它刚好是我发表在全国各级报刊、电台第100篇头条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7.
笔调·旋律     
宁夏作者张永祥潜心于新闻写作研究。他把新闻、新闻理论和散文、散文理论融合在一起,既作为学术上的交心,也旨在新闻写作方面有一个创新。下面这篇是选自作者即将出版的论著《新闻与散文》一书。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三昧》2008,(5):15-15
张登贵在2008年第2期《新闻实践》发表《评论写作:想好了再说》,文章认为: 新闻评论,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是负有很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功能的一种新闻文体。因此,它更应该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用事实说话”的争论,是由尹连根引起的:1999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随后《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陈力丹又在《采写编》2002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似乎是从更高的层次对问题进行了论述,随后在理论界各有不同角度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