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初三数学复习阶段,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教学景象:课堂上,教师从来就没有闲着过--嘴里不停地说,手在黑板上不停地写,一节课准备好几张幻灯片,教学密度大得惊人!学生果真能接受这么多吗?这好办,不能接受的学生,教师就等下课以后再给他们补,所以经常看到的是教师追着学生补课,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啊讲;另外就是发大量的课外练习,让学生不停地做,想尽办法,尽可能多地挤占学生有限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这样的“高压“下,学生自然身心疲惫,被动应付……然而,仔细想想,这样辛苦挣得一点“成绩“,却是以牺牲师生身心健康为沉重代价的.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求复习教学中,尊重学生,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质量.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知识整理、解题探讨、检测讲评“三步曲,下面就围绕这三步曲,来谈谈我们对复习课“减负提质“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1)教师致力于“讲清讲透”,而学生则致力于“听懂听会”。这样,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随着教师的思路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无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2)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少给学生以充裕的思考时间,就急于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唯恐学生的回答浪费课堂时间,  相似文献   

3.
关于讲课,叶圣陶先生早在《谈教学的着重点》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哕哩哕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提高。”叶老的话精辟地指出了语文教学中“讲”与“读”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非常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长军 《物理教师》2007,28(11):43-44
布朗运动是证明分子热运动的重要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可以看到这些颗粒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如果把视线集中在任意一个颗粒上,就可以发现它好像不停地做短促的跳跃,方向不断改变,毫无规则,就像一个“醉鬼”在毫无目的地乱溜达.当然这个实验做起来并不困难,每个学生通过观察亲自看到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确信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但对布朗运动及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学生们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有的会错误地认为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是“乱运动”,是无规律的运动,毕竟他们观察到的也是这样的.对此,教师…  相似文献   

5.
<正>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们总会抱怨,这种题目我在课上都讲过很多遍了,可是学生们还是会错.在教学中还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困惑,"在课上我很认真地听讲,老师讲的内容都能听懂,可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就不是太会了."面对这样的问题能简单地说是学生脑子笨或者不用心吗?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只是教学进度和教学环节,却忽视了"回味"和"反思"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许学平 《学周刊C版》2011,(6):157-157
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讲起来。有的教师干脆自己唱“独角戏”,或任由学生做“群众演员”;有的教师用多媒体“一灌到底”,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接受;有的师生一起进行“才艺展示”,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认认真真,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课堂语言训练不到位,使教学变质、变形,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出来。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要讲个不停?李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正在给孩子们上科学课。当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吗?”等问题时,学生的发言一不小心就被他打断了。实验之后,当他要求学生再讨论时,学生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为什么“我”要讲个不停?李老师的说法是——学生毕竟知识有限,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讨论,没有什么知识作基础,这样的讨论,效果不会很好,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错误,最后还得靠教师来纠正,不如一开始就给他们正确的知识。李老师提出的理由说明了部分教师真实的教学心态。类似的看…  相似文献   

8.
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甚至以讲代读,只讲不读.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读”的训练,束缚了学生“读”的能力发展.这好比满桌摆上佳肴,教师只是在介绍各种菜肴的风味特点,大谈烹饪方法,就是不让学生亲口品尝.这样学生怎么能体味出佳肴的滋味呢?阅读教学不让学生“读”就失去了阅读教学应有的教学功能.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呢?  相似文献   

9.
石砾 《新疆教育》2012,(23):169-169
1新课程真的不需要老师讲了吗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十分普通的现象。即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日“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低中年级的课堂上学生总有说不完的“闲话”,身体也是在不停地动。教师稍一放纵,教室里就可能“炸了锅”而失去控制。这个时候,教师只有拿出“师道尊严”,甚至加上大声训斥或惩罚,课堂才会逐渐平息下来。而高年级的课堂却往往变得沉默,除少数学生还能专心上课外,多数学生不是机械地做着教师布置的练习,就是面无表情,态度漠然,  相似文献   

11.
把课讲到学生记忆的深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触 :有时即使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某些内容 ,下课之后仍可发现总有一些学生未能记住 ,老师的话就像吹过学生耳边的风 .也经常见到这样的物理课 :教师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停地讲 ,课堂教学密度看似很高 ,实际上却只是教师语言的密度很高 ,“学”的密度反而甚低 .诸如此类现象 ,概括地说就是学生未能将教师用口语表述的信息正确持久地保存于记忆之中 ,下文简称“耳边风”现象 .那么从物理学科的教与学的角度看 ,耳边风现象的原因何在 ?怎样将讲授的知识刻在学生记忆的深处 ?这些问题便是本文的主题 .1 分析“耳边风”…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做学做合一”.由此可见“做”是如此的重要,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做”的机会,给他们以“做”的时间与空间,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素养的发展.开展多元的数学实验,是教师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有效方式,也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初中学生因受年龄的限制,接受能力较差,因而教材内容都是基础的。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给学生讲解一些高等数学的思想,那就不但能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铺垫,而且也会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讲初中几何第二册“圆”的部分时,就可讲些极限的观点。这样对他们进入高中及大学后学习数学分析是有好处的。下面就简单谈一谈“逐步淘汰原则”在教学中的渗透,供参考。例正方形的边长为a,以各边为直径在形内画半圆,如图1,求所围成部分的面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不停地在我们耳边兜售知识,就像往漏斗里灌水一样,我们的任务就是原封不动地去重复别人对我们讲过的东西。我希望您为孩子选择的教师能够改变这种做法,从一开始便能根据教育对象的智力水平,将他领入一个自我表现的世界,让他见识各种事物,教他独自进行选择和分类,有时给他指出一条道路,有时让他自己去开辟新路。我不希望教师唱独脚戏,一个人讲个不停;我建议他反过来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苏格拉底及后来的阿凯西劳斯都是先让学生讲,然后他们才给学生授课。“教书人的权威往往不利于求学者的学习”。最好是做到让学生在教师前面小跑,以便判断其前进步伐,研究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进度以适应学生的承受能  相似文献   

15.
如何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呢?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平庸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高明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   “给学生奉送真理”,核心是教师对学生要“给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给予,学生接受。教师给予学生的手段是“硬灌”,教师把教科书中的定理、定律、公式、法则等,直接和盘托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会并记住这些知识。谁死记硬背的知识多,谁就能在着重考背功的考试中考得高分,因而教学质量也就高。显然,这是一种陈旧落后的教学观、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朱瑛 《湖北教育》2005,(4):24-26
我曾多次置身不同级别的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在感受新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理解与体验的同时,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亦感到我们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听课中,我们就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讨论讨论、表演表演,  相似文献   

17.
教师希望把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突上去,这本是人之常情.但问题在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点.有的老师像“王婆卖瓜”一样,“自卖自夸”且不说,还要“卖西瓜的说香瓜不甜”,经常同其他科目争时间、抢地盘,恨不得学生只重视或只学自己所教的这一科.但有的老师却不是这样,他们不仅鼓励学生学好各门功课,而且在讲到与别学科有关的边缘知识时,还能稍微多讲几句,顺势给兄弟学科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8.
到中小学观摩实验教学.经常看到这种情景:教师用近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现象观察、数据处理,甚至连实验结果都讲得清清楚楚。并醒目地书写在黑板上。学生听了教师的一番讲解之后,按照黑板上的实验步骤操作,不用多动脑筋,也没有多少困难。“照方抓药”,很快就完成了实验。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上所讲内容,如果是教师自身创造性、个性化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讲学生不会拒绝,这在高中、大学的课堂上可以经常看到。如著名的高中特级教师王栋生、韩军等,因为很有个性,研究成果又多,据说他们的学生都特别爱听他们的讲述。而大学里面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如梁实  相似文献   

20.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