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答楚王英诏里,已使用了“浮屠”、“伊蒲塞”、“桑门”三个外来的梵文名辞,可见佛教的典籍当时已传入中国,并为一些人所知晓。佛经翻译事业究竟起于何时,已无法查考。目前能认定的最早的译经,当数明帝时摄摩腾所译的《四十二章经》。除摄摩腾外,最早的译者还有竺法兰。早期的译经,严格说来不能算是翻译,只是一种提要式的译述。比如《四十二章经》就不是一部完整的译著,它是从佛教典籍中选出若干精语编集而成的,文体上采用《老子》的句法,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的宗教,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三国志·魏志》卷三十注引《魏略·西戎传》说:“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佛)经”。东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信奉佛教,《后汉书·楚王英传》说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之仁祠”。与沙门和佛徒们共作斋戒祭祀。相传明帝刘庄也曾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取佛经,佛教徒称之为“汉明求法”。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的回顾(一)、佛教的传入、传播概述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正派僧徒传教,之后,西域地区的一些国家先后信奉佛教。张奏出使西域,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回国。佛教传入中国当是在他回国后的年代里。东汉明帝永明八年(公元历年)下诏褒奖招聚方士祭神求福的楚王刘英,赞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饲”,并将诏书宣示诸王。这说明在当时统治阶级中已有人祭佛。所以,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当是在公元前122年至公元65年之间。佛教最初传入之时,只在少数人中奉行,并未引起上层官吏…  相似文献   

4.
佛教自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开始传入我国,距今将近两千年了。它的传入,对汉语成语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姿多彩富于生命力的佛教成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汉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成为汉语成语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铁树开花、水涨船高、七手八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陈亚萍徐州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它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楚王刘英;徐州境内,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它比传统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早建二年。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是楚王刘英。刘英,...  相似文献   

6.
论佛经在我国的翻译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佛经翻译的历史回顾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到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弘扬佛法,派遣僧徒四出传教.自此之后,西域地区的一些国家先后信奉佛教.《魏书·释老志》说,西汉武帝“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图之教,”张骞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公无前122年)回国,佛教的传入最早应在他回国以后.东汉明帝于永明八年(公元65  相似文献   

7.
(一)一部和尚翻译家的历史我国的翻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中国的翻译史与佛教的传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众所周知,佛教从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到了东汉初期,我国就开始了佛经的释译工作。当时主要是梵文,也有巴利文和中亚土火罗文等。翻译规模之大,卷帙之多,历时之长,人数之众是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从东汉到西晋所翻译的大部分只限于零星小文,而且所据的原本大都是用中亚语文写就的所谓"胡本",而梵文本实不多见,从事翻译工作的也多为中亚或印度的僧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第69页又写道:“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书中显然混淆了“中国”和“中原”两个概念。因为,西汉时,佛教先传入西域,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到长安,“口授浮屠经”,佛教才传入中原地区。“中国”与“中原”$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都是因佛教而扬名的旅游胜地。佛教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两汉交替时逐渐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夜里梦见一个神人,身...  相似文献   

10.
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并信仰和崇尚.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很快遍及全国各地.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影响着中国文化,一方面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会,形成了被人们所接受的中国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1.
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若不从具体考察之,就会流於片面的结论。如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至两晋南北朝何缘能在中国广为传播,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在于阶级矛盾尖锐与社会动荡。如吕思勉先生指出,“是时沙门多有学艺也。周朗痛陈佛教之弊,  相似文献   

12.
佛学在中国     
佛教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人我国的,据史书记载,东汉旺帝永平十年(公元97年)出现了最早的汉译本佛经《四十二章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统治者的全力提倡,门阀士族及其知识分子信仰佛教,大批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印度兴起的后期佛教大乘宗的“般若”学,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无,客观物质世界是虚假的。这种理论很适合当时社会占统治思想的玄学的口味,于是佛学很快玄学化,成为中国封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学,使佛学达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试在前辈大师们研究“浮屠”与“佛”的基础上,从传播路线、用音用字的过渡以及意义内在的关联等方面,探讨“浮屠”向“佛”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汉代地方官制的演变考订牟子《理惑论》所载一些官衔与史实并无出入。并从汉语方言的演变、“浮屠”与梵文间义的对应及“佛”字古间古义的变迁三个方面,说明牟子《理惑论》是梵文Buddha译为“佛”始于广信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5.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汪建民,侯伟编者按:在中国早期的文字中,原没有“塔”这个字,塔的建筑是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据印度佛教经典上讲: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的遗体被火化后,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破的珠子,称之为舍利子,舍利是梵文的...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在大型语文性辞书及语言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汉语”一词始见于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诗,“华语”一词始见于唐刘知几《史通》,实际上,这些词的产生都与汉末佛教传入中国有着密切关系,在佛典的传译中,“汉”“华”与“胡”“梵”等语言常常成为对应关系。因此“汉语”“华语”这一类词大多都产生并始见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而在历史上对于华夏族、汉民族的语言也有过诸多其他名称的情况下,“汉语”“华语”何以能够最后胜出,成为当前国内外比较普遍的一个称谓的原因,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宗教在青海的传播,主要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和伊斯兰教。这两个宗教的信教者在解放前夕达全省人口的一半。另外,基督教、天主教在青海也有传播。 1、佛教: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一度盛行于内地,遂后在今西藏地区逐渐形成一种地方形式的佛教,亦即喇嘛教。据藏史记载,在八世纪至十世纪时,作为外来  相似文献   

18.
瑞光寺位于苏州盘门内。据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一记载:“瑞光禅院在吴县西南旧普济院。宜(和)、政(和)间朱勖建浮图十三级,靖康焚毁。淳熙十三年,寺僧重葺,稍复旧观”。当时,寺塔改为七级,名瑞光寺塔。该寺屡遭焚毁,又屡经修葺。现今的瑞光寺殿宇是清代重建的,只有塔是宋代的建筑。塔是由梵文“Stupa”窣堵坡的音译简化而来,“窣堵坡”在印度的原义是“坟墓”。《魏书·释老志》载:“释迦生于周末,其卒也,门人积薪焚之,骨殖分散,大小如砾,弟子收置于瓶,建塔供奉”。这就是最初的塔。塔内供奉的遗骨称舍利,通常把释迦牟尼的遗骨称为佛舍利,佛舍利又有佛骨舍利和佛牙舍利的区别。后世僧人亡故,往往根据生前的地位建造墓塔,以贮藏骨烬。我国的古塔,是在汉代随佛教传入而出现的。它是印度的窣堵坡与我国汉代高层楼阁两种建筑形式相  相似文献   

19.
四《孙子算经》与“大衍求一术”《孙子算经》,相传为春秋时代作兵书十三篇的孙武子所作。但因为原书在明代已经亡佚,所以该书作者“孙子”究竟是谁,已经无从考证。现在所能见到的《孙子算经》,是清代乾隆年间,由安徽数学家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中卷下载有“长安洛阳相去九百里”及“今有佛书凡二十九章”。由于长安是西汉建国时所定京都的名称,而洛阳是东汉的首都;佛书开始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由此,戴震认为“孙子”其人,不能早于汉明帝时代。又据《夏侯阳算经》序言称:  相似文献   

20.
庐山东林寺由于慧远主持之力,在西域求法和佛经翻译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时重要的佛经翻译中心之一。庐山经录不仅是当时佛教翻译的记录,还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文献。庐山经录开创了断代经录的先河,在我国佛教史和目录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